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云青 《云南教育》2014,(11):32-33
已经在英美等地留学的一些留学生,却趁暑假机会回国找培训机构补习英语——近日有媒体报道此现象并分析认为,留学生回国学英语,是因为他们在国外仍过的是“中国式生活”:朋友都是华人,说普通话,上中文网站……  相似文献   

2.
听妈妈说,小姨将和美国男朋友Micol回国,我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天天都在盼望着。今天,终于迎来了“老外”Micol。他个子高高的,我猜应该有两米吧,一头短短的金发,红润红润的脸像抹了胭脂似的。我连忙把自己准备好的一幅画送给他,画上画的是小朋友在做体育活动。他看了,用生硬的汉  相似文献   

3.
黄佑生 《湖南教育》2004,(21):16-17
当谈及“美国教师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时,两个从美国访问回国的哲学博士不约而同地感慨:“一是鼓励学生提问,二是教师敢说‘不知道’。”而在我国,教师讳说“我不知道”,因为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惯性作用下,似乎有一条看不见、摸不着,却又实实在在地影响着几乎所有教师的行为  相似文献   

4.
《家长月刊》(2004·9)有这样两个关于教育的预言:中国预言:1979年6月,中国派出一个教育考察团去美国考察初等教育,回国后写了一份三万字的报告。在“见闻录”部分有四段文字:“学生无论品德优劣、品质高低,无不趾高气扬、踌躇满志,大有‘我因我之为我而不同凡响’的意味。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斗大的字不识一石,加减法还要扳手指头,就整天奢谈发明创造。在他们手里,让地  相似文献   

5.
嗨!我是陈婉儿。同学们都叫我“豌豆”.原因是我的名字里有个同音字“婉”,他们就顺其自然地叫开了.后来连我家里人也跟着叫。我真怀疑他们是否还记得我的真名。  相似文献   

6.
我第一次走进美国课堂时,学生坐桌子上的、坐地上的、站着的、随意走动的、嘴里嚼东西的……千奇百怪。当时我都蒙了,这是课堂?如果老师批评他们,必将遭到强烈的反对,因为他们需要“自由”!我对美国自由散漫的课堂纪律有点儿不太适应,但不知美国人怎么看,因此不敢贸然评价。一次,出于礼貌,我和一位家长说:“美国的孩子多轻松、多自由啊!上课一点儿负担都没有,轻轻松松一堂课,真的不错。”那位家长却满脸无奈的表情:“不错什么呀!糟糕极了,简直是个严重问题!”原来,美国人并不欣赏这样的课堂氛围。在我出国之前我们教委胡…  相似文献   

7.
一天傍晚,朋友的一个刚进初中的孩子放学回来,见到我,很有礼貌地问了声好。我便把他拉过来问:“老师教给你们些啥?”孩子高兴地说:“老师可好啦,经常讲新鲜事给我们听。老师说,美国有世界上最高的摩天大楼,美国有计算最快的电子计算机,美国平均两个人有一辆汽车,三个人有一架电视机,老师还说,电灯、电话、飞机都是美国人发明的。”孩子说完便一蹦一跳地溜了,可一连串的“美国”、“美国”,却使我忽然想到了医学上的“立体盲”症。患这种病的人,检查视力可能都是一点五,但看东西往往会出偏差,因为患者视网膜上得到的物象,是一个  相似文献   

8.
王祖哲 《中学教育》2005,(10):51-51
2000年我在澳大利亚教汉语。我在街上走路的时候,一个流浪汉过来跟我要烟抽,说:“天气不错,能不能给支烟,Sir(先生)?”我在饭店里吃饭,服务员当然叫我是Sir或Mr。在学校里,澳大利亚同事和学生都叫我是Mr Wang(王先生)。澳大利亚的老师竟然称呼他们的学生是Ladies或Gentlemen,翻译为汉语,也是“女士”或“先生”。等我回国,不一样了:我在学院,年长的喊我“小王”,同辈的直呼其名,特别会来事儿的同辈也叫我“王老师”。原来是这样:你光有男身,还不足以被呼为“先生”。在那里,称为“先生”的没几位,虽然那里的男人很多。  相似文献   

9.
《神州学人》2002,(4):7-7
朱钅容基总理在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和聘用海外高级人才,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创业。”侨联界的王钦敏、李欲日希、谢文霖、吴承业、周秉德委员在《关于吸引和使用留学人员措施的建议》的提案中指出,吸引人才千万不要片面地追求数量,而要分清留学人员中人才的不同层次,制定不同的吸引和使用措施。那些在国外工作多年并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和复合型人才,是目前最急需引进的。引进回国后,应为他们创造真正的“来去自由”条件。他们认为,应支持刚毕业的留学人员在国外工作,以便他们多了…  相似文献   

10.
美国幼儿园很注意让幼儿有独处的场所,它们把这看成是幼儿个性发展的条件之一。但是,由于主、客观上的一些原因,我国幼儿园对此一直是忽视的。我在看书时,发现丹·马克介绍的方法可为我们所借鉴,现编译如下: 虽然孩子们很喜欢热闹,但是整天处于噪杂拥挤的环境之中——无论是在教室里、家庭中或街道上——很多孩子都感到难以忍受。他们时常抱怨周围的人不断地干扰、影响他们。有的孩子说:“我在作计算的时候,有旁人在边上,我的头脑就混乱了。我要一个属于我的地方。”许多孩子都有这种愿望,想要一个闹中取静的、能独处的“私有领地”。在那儿,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看书、作业、休息、私下交谈等。然而,在已经十分拥挤的教室里怎样才能辟出“私有领地”呢?我想在教室的主要活动场地周围因地制  相似文献   

11.
田国强 《留学生》2012,(6):20-21
4月27日,我应邀参加了“我的中国梦”——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新创业座谈会。会上,源潮部长对中国梦的特质作了很好的解读,并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写下自己的“中国梦”。这是一个触动内心深处,让人感动、心潮澎湃、感想万千和心情激荡的话题。虽说我在美国留学、从教20多年,对于所谓的“美国梦”我从未挂怀,心中涌动的依然是“中国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这种家国情怀是永远无法磨灭的。  相似文献   

12.
2005年的夏天,我带着儿子在一片劝阻声中做了“海归”。在加拿大生活了两年,出国时还是一个小男孩儿的儿子,在这两年里迅速长大,成了一个高高大大的15岁的少年。很多朋友对我们的回国不解,因为加拿大可称作是孩子们的天堂,大多数移民过去的孩子都乐不思蜀,甚至当父母萌生回国的想法时,很多孩子都会说:“你们回去吧,我要自己呆在这里。”但我的儿子却似乎是个异类,他说他不喜欢加拿大。我看着他在那里一天天地委顿下去,最后还是做出了回国的决定。回国之后他几乎变了一个人,在国内紧张而充满压力的学习中,他竟然兴高采烈又劲头十足。我惊讶地…  相似文献   

13.
请善待“留学光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辛 《神州学人》2002,(1):29-29
中国人看重开局,凡事都要形象通俗化地理论个“开门红”。据说,这样就可以图吉利,预示今后一帆风顺。耳濡目染这种氛围的我,却是造化甚浅,居然想到在阳历新年做一篇一直被媒体所津津乐道、每年以13%的增长速度回国的留学人员群体的批评文章! 并非笔者懵懂不通时务,实是为人之正直本性使然。 近年来,多多少少接触了一些回国和仍身居海外的留学人员,并在很多场合目睹耳闻过他们的言行举止。令人欣慰的是,这些学子很多都是学有专长,敬业守信,操持有范,谦逊待人。受了这些好的影响,以至于我一看到案头上摆放着的四篇批评某…  相似文献   

14.
初出茅庐,我便担任了校长培训工作。这件事谁都觉得不可思议,论年龄我那么年轻,而我的学员大都“长了胡子”,又都带着“长”字,在他们面前我只是个“小伢子”(校长们这样称呼我)。因此每每走进教室,我心里就泛起一种异样的滋味。校长们大多是久经磨砺的老将,无论教学还是管理,都有他们自己的一套。因此,对于他们,我不光是“为之师”,也很乐意当其徒。上课时,我走上讲台阐述毛泽东教育理论、皮格马利翁效应,讲解孔子的救育思想,他们听得津津有味;下课后,他们“指点课堂”、“激扬文字”,我毕恭毕敬。东塔小学有位校长,是那一届唯一的“女将”,说我板书不规范、节奏太急促,我拉下“大丈夫”的架子,心悦诚服地接受了批评。互尊互重,是教学相长的基础。懂得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5.
图中的两个人,一个大家都很熟悉,是“搜狐”的风云人物张朝阳(左);另一个大家可能还比轮陌生.他叫张永青.县最沂异军车起的e国网的总裁。1986年,张永青和张朝阳同时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后来,他们又一起赴麻省理工学院留学,1992年同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98年,张朝阳回国创办了“搜狐”;1999年,张永青回国创办了“e国”。所不同的是,“搜狐”的核心是搜索引擎;而“e国”则定位为“百姓生活网”。张永青在国外生活了12年。他非常讨厌别人问他是否加入美国籍,他会反问:“为什么要改变国籍?”他对记者说:“在国外呆得越久…  相似文献   

16.
南京外国语学校的校园里来了12位特殊的客人,他们是美国中学生最高等级奖学金“总统奖学金”的获得者,即将升入耶鲁、哈佛、斯坦福、麻省理工学院等一流高校就读,在美国他们也都算是“高考状元”了,他们和我们的“高考状元”有何不同?让我们走近他们去探个究竟。“美国状元”个个有“绝活”除了“高考”(在美国叫SAT)成绩绝对优秀之外,这些“美国状元”个个都有一手“绝活”。来自佛罗里达州的女生泰特看上去文静秀气,竟是一名探险家,已经探索过北极、游历过欧洲,还喜欢跳伞;来自亚特兰大的JESSI则擅长绘画,曾举办过一个画展,集中展现她…  相似文献   

17.
郭筱琦  张琳 《教书育人》2004,(10):18-18
南京外国语学校的校园里来了12位特殊的客人,他们是美国中学生最高等级奖学金“总统奖学金”的获得,即将升入耶鲁、哈佛、斯坦福、麻省理工学院等一流高校就读,在美国他们也都算是“高考状元”了,他们和我们的“高考状元”有何不同?让我们走近他们去探个究竟。  相似文献   

18.
《生活教育》2011,(7):93-94
刚去美国读博士的时候,在系里听到风言风语,说是中国留学生只喜欢与中国人做室友。,有一次有个教授就在我面前嘀咕:“那英语怎么提高?怎么能了解美国文化?”为了不加强他们的这种印象,我就铁了心找美国人当室友。 “不”的意思就是“不" 第一个美国室友也是个在读博士。不过她搬家的第一天,就和我遭遇了文化碰撞。看着她搬家进来,我感觉既戏剧化又娱乐。原因是她的家私里面,居家过日子该有的东西几乎什么都没有,  相似文献   

19.
王建军 《上海教育》2007,(6A):24-25
“山里学生有电视看吗?”“他们用什么教材?”“他们有钱买邮票和我们联系吗?”……这些都是我赴滇支教前,上海学生要我解答的问题。带着一腔热血和同样的疑惑,我来到了祖国西南边陲——孟连县红塔中学。  相似文献   

20.
“我有妈妈了!我有妈妈了!戴老师就是我的妈妈!”从小就失去母亲的小学生朱跃明在他的获奖作文中深情地写道。打开铜陵县太平中心小学501班学生的日记和作文,不仅仅是朱跃明,几乎所有孩子都习惯地称他们的班主任戴春霞为“妈妈老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