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大众文化语境中的文学理论教学,应采用理论讲解与案例分析相结合,案例分析不仅要引经据典,而且要大胆的引入大众文化热点问题作为实例;采用“情景模拟”、“对话”式审美体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各种文学活动的兴趣;合理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增强图像意识,更好的推进文学理论课程改革,建立一套适合于本校学生学习的文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
格式塔心理学中的重要原则,诸如整体性原则、图形与背景原则、同形同构原则以及邻近性原则等等,都蕴藏着可贵的教育智慧。由此提炼出来的整体扫描学习法、对照突出学习法、体验共鸣学习法和类比联想学习法,对文学欣赏、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的学习具有很强的启发性。格式塔智慧引入理论课堂教学,使师生心理能量得到全面展开,使生命感悟、审美想象与存在之思融会贯通,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素质的拓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文学概论课程有效教学的目标是通过文本阐释和理性感染把学生引入复杂而生动的文学世界,其基本途径是在重返文学性的文学教育中,使学生能够建立有关文学的基本感知方式,进而掌握文学基本知识的理论形态与内容。重返文学性,无论对于理论研究还是课程教学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文学理论中的"理论"在实践教学中不能完全作为抽象的哲学本体来对待,而应该要强调理论的理性导引功能和文本阐释价值,在文学文本、文学解读、文学感受性分析中建立三位一体的阐释框架,最终展现的是文学理论教学中的知识与经验、文本与理性、感受与阐释的同一性,从而起到深化文学理论知识框架和体系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前的<文学理论>教材存在理论体系不科学,理论阐释无视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脱离实践等问题.要提高<文学理论>的教学质量,使学生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我们应加强对<文学理论>教材的建设,使其建构科学的理论体系,实现理论阐释和学生的审美体验相结合,并从"文学研究"扩展到"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5.
格式塔心理学中的重要原则,诸如整体性原则、图形与背景原则、同形同构原则以及邻近性原则等等,都蕴藏着可贵的教育智慧.由此提炼出来的整体扫描学习法、对照突出学习法、体验共鸣学习法和类比联想学习法,对文学欣赏、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的学习具有很强的启发性.格式塔智慧引入理论课堂教学,使师生心理能量得到全面展开,使生命感悟、审美想象与存在之思融会贯通,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素质的拓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高师公共音乐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它的教学目标应该是知识性的大众审美教育;教学内容应该以文化性质的音乐历史和哲学性质的音乐美学为主;教学操作上应该遵循教育思想的民主化、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审美体验的多元化等原则。  相似文献   

7.
儿童审美心理建构的过程在皮亚杰的理论视野里可以得到进一步的阐释与会通.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来看,学前儿童的审美心理结构经历了前审美和审美心理萌芽两个阶段.在遵循学前儿童年龄特征前提下进行的审美教育是建构学前儿童审美心理结构最有效、最主要的方式和途径.家长和教师应让幼儿体验客观美,培养其主观美,以促进学前儿童审美心理和谐、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8.
儿童审美心理建构的过程在皮亚杰的理论视野里可以得到进一步的阐释与会通。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来看,学前儿童的审美心理结构经历了前审美和审美心理萌芽两个阶段。在遵循学前儿童年龄特征前提下进行的审美教育是建构学前儿童审美心理结构最有效、最主要的方式和途径。家长和教师应让幼儿体验客观美,培养其主观美,以促进学前儿童审美心理和谐、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9.
高中政治课堂创设有效生活化情境应遵循源于生活、反映时代、服务教学、形式多样、富有内涵等原则。可将生活情境、社会热点案例、实践体验等引入课堂,以创设有效的生活化情境。  相似文献   

10.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应从情境教学的方式与内涵入手,遵循“具象感知、情感体验、思维表达”的阶梯形教学原则,在丰富情境素材、强化多感官感知的基础上,依托模仿与代入、深化情感体验,进而借助动作与语言,以思维表达的多元呈现及儿童学习内驱力的提升为目标,真正做到让低年级学生在掌握语言文字知识的基础上,有效提升其思维品质和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1.
文学概论课程的审美意境化教学改革致力于将抽象概念和抽象原理转化为审美意象,然后通过情境化教学环节的设置,将审美意象展现为审美意境,使理论教学一改过往的抽象、晦涩、枯燥、乏味的情形,使课堂里充满具体、鲜明、生动而富于美感的艺术意象,使学生沉浸在充满想象张力的艺术意境中,很好地化解了文学理论知识的艰深、晦涩和玄奥性,大大提高了理论课程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文学评论教学是中文专业的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交叉部分。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出现诸多不和谐的现象,如教材的缺陷、理论的过剩、文本的轻视以及理论与文本的脱节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直接或间接地制约着当前文学评论教学的顺利进行,亟待我们去解决。如何用审美体验将理论的化生与文本的细读有机地结合起来,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政教审美原则论,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是诗歌理论批评对政教审美原则论的阐说;二是词学理论批评对政教审美原则论的阐说;三是散文理论批评对政教审美原则论的阚说。上述三个维面,其论说的内容都主要围绕中和之美、微婉合度、温柔敦厚等论题加以展开。它们相互生发、相互共构、相互融通,共同构建出了我国古代文学批评政教审美原则论的骨架。  相似文献   

14.
文学理论课遭遇冷落是不争的事实,存在的问题很多,如课程设置目的不明、教材问题多以及课堂教学遭遇尴尬等.从专业的存在根基来看,日趋知识化的专业化堵塞了通往文学之思的道路,限制了文学理论的自由发展,使文学理论课步入真正的困境;文学理论课拯救自身的唯一出路,是使文学理论真正成为文学理论,回归理论自身,重返文学之思,保持文学之思灵动不居的畅行.  相似文献   

15.
清代文论对“格”范畴的阐说,主要体现在两大领域:一是诗论中对“格”的阐说;二是词论中对“格”的阐说。其内容,主要表现在三个维面:一是对“格”作为文学审美之本的标树,二是对“格”审美特征与要求的探讨,三是对格调之论的反思与消解。清代文论对“格”范畴的阐说,为我们今天更好地把握“格”审美范畴提供了平台。  相似文献   

16.
艺术思维是复合混融的立体思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形象思维是外延比艺术思维大得多的概念,与艺术思维是两个不同级别并具有本质区别的范畴,形象思维具有认知和审美两大功能,其思维的结果有的是学艺术作品,有的是理论形态的作品,有的是一般社会意识,艺术思维不是过去学理论教材中所说的要经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质的飞跃,满足人们认知的需要,思维过程也不是遵循形象的逻辑运动这种线性思维方式,思维的结果也不是一般性意识形态,而是要经历从一般生活形象到艺术审美形象的转变,创造出符合人们审美要求的艺术形象,其中理性与非理性、认知与审美、情感与想象、灵感与感知、现实与梦幻等多种思维方式复合混融的立体辩证性思维,其思维结果是为了创造出真善美相统一的审美形象或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17.
罗欢 《海外英语》2012,(11):117-118
在素质教育尤其是人文教育成为热点的今天,将高校里传统的外国文学的教学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正确的引导,指导学生从文学文本的理解与欣赏中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质,是教学的改革的一个重点。该文拟从阐释学的观点和互动式教学法入手,讨论如何在外国文学的教学中贯穿素质教育的主线,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  相似文献   

18.
学作品的深度解读需有完满的审美心理的参与,只有将作品中美的语言对象化于学生的语感和美感;将作品中美的情感,美的意境对象化于学生的心灵,才能使学生与作品产生生命的交流与融合,进而形成正确的审美态度。为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构建审美心理机制,可用“澄怀味象”、“内觉体验”、“量质转化”的原则加以运作。  相似文献   

19.
How to understand and argue for the nature and place of literary texts and experience in contemporary English curriculum has been and continues to be the subject of much debate. While literature as traditionally conceptualised remains an important presence in much English curriculum, the notion of what ‘literature’ is, or what the category of ‘literary’ texts and cultural forms might encompass, in a context where literacy is understood as multimodal and English and literacy curriculum addresses multimodal literacies accordingly, is less clear. This paper addresses two areas with respect to literature and literature teaching in the digital age: first, issues surrounding the ways in which national curriculum guidelines in England and Australia envisage the teaching of literature, in principle and in practice; and second, the challenges presented to print-based conceptions of literature and literature teaching within English by significantly broader conceptualisations of literature encompassing a range of aesthetic multimodal texts and forms. The kinds of insights, experience and understandings generated through the study and creation of literary and aesthetic texts in English, it is argued, are now needed more than ever. However, as literary experience becomes increasingly transmodal, how English seeks to manage media shift to encompass both print and digital forms remains a challenging issu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