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曾有过辉煌的"十七年",在整个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光彩的一页。然而,该类电影现状与曾经的"辉煌"形成了强烈反差,如今的少数民族电影市场十分低迷,票房状况堪忧,它已经风光不再。纵观"十七年"时期几部影响深远的经典作品,不难看出,获得成功的少数民族电影都注重情节性叙事,而其他偏重异质性文化与少数民族风光的弱故事类影片,均没有留下喜人的成绩。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要走向大众,加强情节性叙事,讲好故事是其创作关键。  相似文献   

2.
在对少数民族电影进行概念界定的基础上,近二十年来学界从思想主题、影像风格与人物形象、叙事模式、导演、地域拍摄风格、少数民族电影与人类学关系、少数民族电影发展路向等角度对少数民族电影展开了宏观、微观、综观研究。对"少数民族电影"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爬梳、对成果进行评价、对发展走向进行探讨,有利于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经历了“现实主义影片一探索片一娱乐片”三个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主要有歌舞片、历史片、革命片、生活片、儿童片、探索片和娱乐片七种类型。其中,探索片和娱乐片最值得研究和探讨。20世纪80年代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追求电影语言本体性、先锋性,表达人文关怀,凸显娱乐性等方面作了有益尝试和探索。总结其发展正反两方面经验,有利于探索和揭示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4.
从文化认同看电影《穆斯林的葬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影《穆斯林的葬礼》建构了民族题材电影的另一种角度——即从文化认同的层面探讨回族特殊的文化性格与民族心理,并由此对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发展引发了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民族题材电影是我国电影百花园里一株独特而亮丽的奇葩 ,是我国电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六十年代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作为电影题材领域拓展上的一个新亮点更是在新中国大放异彩。民族特色、时代共名、汉族视觉构成了这些电影的三大特色  相似文献   

6.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国粹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其魅力不仅在于拥有丰富多彩的技术技能,更重要的在于具有东方民族文化的色彩[1]。随着电影艺术的出现,且与中华传统武术巧妙结合,由此催生了中国武打电影。中国武打电影中物与像的交替、动与静的交错、光与影的交织,使中华武术所蕴含的东方民族文化内涵得到了无限放大,不但展现出中华武术的独特魅力,同时也让国人感受到无比的自豪和强烈的民族认同感。本文就中国武打电影的萌芽、发展、停滞、转型、复苏、繁荣六个发展阶段展开研究与分析,探讨中国武打电影的发展历程,旨在梳理不同时期中国武打电影的发展脉络与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海日寒先生《新时期蒙古族电影的文化与艺术问题》一文中关于蒙古族电影发展与现状的不同见解,重在表现笔者对蒙古族电影的基本概念进行的思考,并通过《天上草原》、《嘎达梅林》、《黑骏马》等经典电影对此概念进行重新界定,同时针对蒙古族文化中作者和作品的"民族身份"进行重新阐释,意在提供一种新的思考角度。  相似文献   

8.
以网络数据库提供的样本单位为研究对象,运用主题抽样调查法分析改革开放30年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研究现状,这是少数民族电影研究开始走向实证分析之路的初步尝试。“改革开放30年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研究现状”的调查显示,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研究是一个处女地,学科体系及理论基础都还极为薄弱,尚需树立少数民族主体意识,强化学科意识,建立研究基地,选拔重点培养对象,系统理性建构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9.
在当前中国电影界,"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发展民族电影"已经在理论上成为共识.但由于中国电影长期坚持精英文化立场,甚少关注中国电影和通俗文化的渊源关系.因此梳理考察通俗文化与中国电影的关系将有助于改变中国电影在创作题材架构上的不平衡,纠正中国电影在认识理论上对通俗文化传统的疏远轻视.本论文首先从历史的角度考察通俗文化和中国电影的关系,再从文化层面梳理通俗文化在中国电影中的形态和地位,进而探讨在全球化语境中如何对通俗文化资源进行更新和现代性超越.  相似文献   

10.
著名华人导演李安的《卧虎藏龙》在美国乃至世界最有影响的第七十三届奥斯卡电影评选中荣获了最佳外语片、最佳摄影、最佳指导/道具、最佳原创音乐奖四项大奖。这部完全中国化故事题材的影片为什么受到西方人亲睐,并引来一片喝彩和盛赞呢?本文从历史、文化角度分析“好莱坞”的电影文化东方策略:1.挖掘与东方人的审美情趣相一致题材。2.利用华人打造地道的“好莱坞”主流电影,以期占领潜在的电影市场。3.让观众对电影的东方情结转化为“好莱坞”的商业企图。电影作为极其丰富的文化叙事符号,它不仅包含着对一个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镜像图解,同时也包含着经济、商业运作的内涵。因为,电影是一种工业、一种艺术,两者有机地结合才能达到艺术完美之境地。入世后的中国电影也将面临“民族电影”全球化的问题,通过借鉴“好莱坞”的经验,来装备我们自己的民族电影,使中国电影真正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1.
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过程是何等的艰辛和漫长.文章在这样一个思考的框架内,展开有关新中国电影中有关民族问题的思考.从1949年到1966年这17年间,新中国总共出品了大约600部电影,其中约50部为少数民族题材,数量虽然不算很多,但其在观众中的影响力却是其他任何题材电影所无法比拟的.这其中隐藏着怎样的文化密码,这个类型的影片在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过程中发挥了怎样的历史作用,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总结.  相似文献   

12.
电影民族化是所有国别电影所必须面对的电影文化属性与身份归属的转化命题,在中国电影发展的创始期阶段(1905年-1931年),民族主义一直是支撑电影文化语境转挟的有效手段之一。分析这一特殊时期电影经验结构和价值体系中的民族情结以及它们对中国现代化民族想象的影响,以便后人对早期中国电影的文化形态和范式样本有着接近性的认识和梳理。  相似文献   

13.
早期中国电影在掌握西方电影技艺的同时,亦融汇传统文化形式和伦理精神,构成了一个混杂民族意识与现代技艺、道德理想与商业诉求的电影文化潮流。萌芽之初的中国电影以传统剧目、文明戏等为主要题材来源,在强烈商业化追求中蕴含了无意识的本土化趋向,而社会伦理片的成功,则初步实现了中国电影在题材风格和价值伦理层面的民族化。由古装稗史片演化而来的武侠神怪片,形成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个类型片风潮,并为世界电影贡献了一个完全"中国化"的电影类型。早期中国电影通过商业竞争与艺术创新,基本完成了电影的本土化与类型化,使之成为世界电影格局中的一股新兴力量,奠定了中国电影进一步发展、繁荣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本文立足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史的线索,勾勒出了反映羌族生活的电影两部,从《羌笛颂》(1960)到《尔玛的婚礼》(2007)所处的社会语境,指出了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抒写实际上是从属于意识形态的要求,完成了从"阶级话语"到"经济话语"的转变,从而突出了《尔玛的婚礼》的文化特性。  相似文献   

15.
电影作为跨文化身份认同的中介,重塑了当今世界社会运行的方式。立足于三种不同的文化身份,中国民族电影、海外华裔电影以及异国想象电影分别代表了现当代中国电影的三副不同面孔,解说了关于中国的传统与现实、印象与想象,给海内外影视观众塑造了关于中国的不同主体形象。  相似文献   

16.
中国梦为中国类型电影的创作提供了新的文化议题,更新了其主题、题材以及人物塑造。在主题上,中国类型电影开始以更为积极的姿态展示中国和中国人民的自信与奋斗;在题材上,中国人的国际故事得到更多的开发;在人物塑造上,类型人物的形象愈加丰富,人物的内心情感与欲望得到重视,同时,人物的个体意识与国家和民族的集体意识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7.
广西电影制片厂在近50年的发展历程中,推出诸多少数民族题材的故事片佳作。具体来看,这些作品均呈现出“戏剧化叙事”的创作特质,尤其在“故事内容择选、叙事线索形塑、人物主体构建”三个层面较为显著。同时,以“戏剧化叙事”作为创作策略的少数民族题材故事片,通过兼容地域性民族精神和优秀品格,发挥了弘扬主旋律、讲好“中国-民族”故事、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作用。将“戏剧化叙事”的概念置于由广西电影制片厂所摄制的少数民族题材故事片中考察,有助于研讨少数民族题材故事片的创作策略,并建构主流价值与民族特色之间的融通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中国电影的萌生是从观看外国电影开始的。在外国电影的启蒙、冲击与影响下,中国电影完成了从短片到长片、从模仿到创新的发展历程。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下,电影这种外来形式逐步实现了其本土化、民族化的改造,终于在中国这个特殊的文化土壤中生根开花。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中国电影的内容题材、思想主题、叙事技巧都显现出依附于文学的倾向;而作为时代文化主流的电影也使文学的思想观念和表意策略得到深刻的转变.与文学从内容到形式全方位的"并轨",成为了新时期中国电影从荒芜走向繁荣的主要动因.而文学、电影二者在"寻根"上的契合则展现了新时期的中国文艺追寻民族特性、反映民族时代特征的探索轨迹,并预示着中国民族文艺的光明前景.  相似文献   

20.
在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下,中国电影是中国文化形象的传播载体,承担着历史的重任:不仅要传播时代的、民族的文化精神,而且要树立国家传播视野中的现代“现代中国”形象。目前,以打造具有民族文化标识的类型电影为核心的全球化传播策略,已成为中国电影应对文化全球化浪潮的突围之路。本文拟以《神话》、《投名状》等一系列具有明显中国民族文化标识的中国武侠类电影为例,来探讨打造具有中国民族文化标识的类型电影的具体方法:类型电影的文化表述应注意丰富自身的文化表达层次,体现出多元的风格特征和文化诉求,力图打造蕴含民族文化精神的世界化精品;积极开展国际、区域合作,增强具有中国民族文化标识的类型电影的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