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章从语言表层功能和化差异的不同角度分析了不可译性问题,并把不可译性区分为绝对不可译性和相对不可译性,语言的认识表达功能与美学功能引起了绝对不可译性,而民族之间不同化仍乃是相对不可译性的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2.
高芸  邓卉 《宜春学院学报》2006,28(1):137-140
本文从语言的认知表达功能、文化功能和美学功能探讨可译性问题。笔者认为语言的认知表达功能决定了语言之间的总体可译性,语言的文化功能造成了语言之间的相对不可译性,而语言的美学功能乃是语言之间产生绝对不可译性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3.
从语言功能看可译性问题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语言的认知表达功能决定了语言之间的总体可译性,语言的文化功能决定了语言之间的相对不可译性,而语言的美学功能决定了语言之间的绝对不可译性。本文从《红楼梦》选段再看可译性的语言功能观,认为翻译中可译性是相对的,翻译可译性有天生的限度。  相似文献   

4.
由于英汉两个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英汉习语存有相似性的同时亦有差异,于是在英汉习语互译中产生了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现象。在英汉习语的翻译中语言的意念功能决定了习语之间的总体可译性,语言的文化功能造成了习语的相对可译性,而语言的美学功能则使习语产生绝对不可译性。了解英汉习语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有利于更好地使用英汉习语,也有利于更好地了解这两种不同的文化。  相似文献   

5.
龚腾龙 《考试周刊》2011,(41):28-29
翻译是两种语言的互相转换,它对传播一个民族的文化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可译性只是相对的,而不可译性却是绝对的。本文从语言的不可译性和文化的不可译性两方面论述了翻译中的不可译性,以及语言的杂化与不可译性的关系和影响。翻译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引起源语信息的流失。我们不能把翻译的功能看得过高,同时也要不断加强文字能力去努力呈现原文的风貌。  相似文献   

6.
翻译活动是一种跨时空和跨文化的语言转换,这一转换受到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因此,翻译的绝对可译性难以实现。在翻译过程中,语言的不可译是绝对的,而文化的不可译是相对的。在特定的条件下,文化上的不可译是可操作和转换的,具体方法有补偿式翻译、象译、直译加注和替换法等。  相似文献   

7.
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不是泛指两种语言之间能否相互传译的问题,指的乃是译文确切性的程度问题。可译性和不可译性是一对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概念,它们虽对立却统一,因为它们同时存在于一个文本,它们都体现着语言的基本功能,并且一直在变化发展着。  相似文献   

8.
卜巧玲 《考试周刊》2010,(42):32-33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不是泛指两种语言之间能否相互传译的问题,而是译文确切性的程度问题。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是一个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概念,它们虽对立却统一,因为它们同时存在于一个文本,都体现着语言的基本功能,并且一直在变化发展着。  相似文献   

9.
试论英汉翻译中的不可译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翻译中,原语与译入语之间由于源流截然不同,在化背景和生活环境方面,有根本的差异,所以有些语言字不能用另一种语言字准确完整地把它再现出来。译入语本身缺乏相应的表达方式,这是相对不可译性产生的根源,或译入语缺乏对等的表达形式,这是绝对不可译性产生的原因。本就两种不可译性分别予以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10.
聂燕燕 《海外英语》2014,(15):130-131,133
卡特福特认为翻译中的不可译既来源于两种语言本身的差别,即"语言不可译",又来源于文化的差异,即"文化不可译"。该文分别从语言不可译和文化不可译这两个方面来阐释京剧英译中的不可译,并从京剧的经典曲目的英译本中举例说明,文章认为随着文化交流和沟通的深入,京剧翻译中的文化不可译是相对的,而语言不可译是较为绝对的。  相似文献   

11.
闫屾 《华章》2010,(32)
翻译是两种语言间的转换,而翻译的相对不可译性妨碍了思想的交流.本文从语言,文化方面论证了相对不可译性以及语言的可译性.  相似文献   

12.
由于语言的局限性以及不同国家之间语言和文化的不同,翻译当中存在着不可译性。本文将结合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翻译中的不可译性现象进行讨论,从而总结出不可译情况出现的部分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翻译绝不仅是跨语言的交流,同时也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是一对客观存在的矛盾体。同时,翻译过程中的"忠"与"信"也是相对存在的,绝对中式原文的译文也是不存在的。本文先阐释翻译中的不可译现象,接着提出缓解这些不可译现象的对策,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一直以来都是翻译研究领域争论不休的问题。"可译性"是指"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字之间,通过翻译,将源语文本或单位用另外一种语言表达出来,实现使用两种不同语言的人群对同一事物的理解。""不可译性"则指"一种源语文本或单位不能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或单位,实现不了两种不同语言的人群之间的沟通和理解。"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译者的不懈努力,不可译渐渐变成了可译。本文简单地讨论了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不可译的可译趋势及不可译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不可译性问题历来是人们探讨的热点,与语言不可译性相比,文化不可译具有相对性。通过分析文化不可译的成因,指出文化不可译存在相对性。随着国际交流的加强,目前存在的不可译现象终究会成为可译的。  相似文献   

16.
"零翻译"较好地解决了翻译实践不同层面上的不可译问题,具有创新意义。经过探讨翻译学界比较关注的不可译问题,得出结论:任何"不可译性"都是相对的。基于不可译性的成因,即语言和文化两方面因素,通过例证对"零翻译"现象进行了简要概括和分析,旨在为"零翻译"的发展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英汉翻译的不可译问题一直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之一.关于翻译是否可能,什么是不可译的争论从未停止过.但无论如何,翻译中也一直存在着一些具体的无法翻译的语言点,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现象也有绝对不可译与相对不可译之别.  相似文献   

18.
论英译汉中的不可译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从绝对的和相对的两个方面论述了英汉翻译中的不可译性问题。  相似文献   

19.
陈石 《海外英语》2013,(6X):128-129
语言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一直是翻译界争论不休的问题。该文认为基于人类认知经验的共性和个性,可译性是有一定限度的。至于不可译则是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双重障碍引起的,是相对的。因此,关于翻译问题的探讨应该从是否可译或者不可译转移到翻译的可译限度以及如何实现不可译到可译转化的问题上来。该文首先运用范畴理论分析语言的可译和不可译并给出其认知理据,进而探讨实现从不可译到可译的认知途径,顺应—关联理论。  相似文献   

20.
焦杰 《海外英语》2013,(2X):114-115
该文从社会符号学的角度探究了可译性及其不可译性,并分析研究了不可译性向可译性转化的重要策略。可译与不可译是翻译界矛盾对立的统一,这种矛盾源于不同国家和民族间语言好文化的差异,不可译是客观存在的,并阐述了不可译产生的原因及种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