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国民间,侗戏是特色的戏种,其在审美的方面有着比较鲜明的特色,侗戏的身上承载着整个侗族的文化和传统。基于此,本文由侗戏的基础表演形式以及习俗等方面对侗戏进行一些深入的探索与研究,体现了侗戏的思想内容以及艺术特色上展现出来的文化艺术特征,让人们更加了解侗戏,对侗戏的魅力能更好的把握。并且可以本文的探讨和研究中看出侗戏在很大程度上充实和提高了所有侗族人民的精神文化,促进了民族的团结,增强了民族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正>自侗戏作为一个独立的剧种确立以来,悲剧就在其中占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据初步统计,以本民族生活为题材的近三十来个侗戏剧目中(解放后的侗戏现代戏除外),悲剧就有十余个之多。有人查证,第一个侗族故事剧《门龙》就是非常动人的爱情悲剧。  相似文献   

3.
《行歌坐月》是首个登上国家大剧院的侗族题材剧目。侗族大歌音乐诗剧《行歌坐月》在京首演成功,再一次证明了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可以焕发艺术新生。侗戏文化唯有扬弃和吐故纳新,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欣欣向荣的发展前景。侗族大歌音乐诗剧《行歌坐月》作为探索传统与现代创作联手的范式,无疑是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新途径,更是探索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开路先锋。  相似文献   

4.
侗戏是侗族传统的戏曲剧种,侗戏不仅是侗族的一种文艺形式,更是侗族的一种风俗。侗戏主要在传统节日、喜庆节日演出,与其多彩的民俗风情相统一。随着社会环境与人们生活需求的改变,侗戏的演出类型由单一型向民俗型、晚会型、展演型、旅游产品型、录像型等多种类型发展,体现其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侗戏是侗族传统的戏曲剧种,侗戏不仅是侗族的一种文艺形式,更是侗族的一种风俗。侗戏主要在传统节日、喜庆节日演出,与其多彩的民俗风情相统一。随着社会环境与人们生活需求的改变,侗戏的演出类型由单一型向民俗型、晚会型、展演型、旅游产品型、录像型等多种类型发展,体现其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侗族没有形成理论文化的原因,分析了侗族理论文化空白对侗文化发展的影响,指出侗文化的根本前途在于全方位接受现代文化以及继承、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  相似文献   

7.
侗戏(Xik gaeml)是一种典型的“歌化的戏”,侗戏的演出成了“戏台行歌”。这一特征切合了爱歌善歌的侗人在节日与日常的审美需求,从而使高雅的舞台戏剧通俗化、大众化,这是它得以发展繁荣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当代少数民族乐器面临着少数民族的汉化的现状,因此对少数民族乐器的研究成为一个严峻的话题。本文就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侗笛进行研究。首先,简单介绍了其流传区域与文化,广西侗族大概有29.87万左右的人口,侗笛在常鼓楼进行演奏,以笛子歌形式居多,侗笛是侗族人民的精神食粮。其次,介绍了侗笛形制以及其演奏方法——竖吹,以无竹节管为体。接着,将其与传统的民乐六孔竹笛做了比较,异同在文中提及。最后,浅谈了侗笛的传承与思考问题,应该深入学校教学,这样才能让学生热爱传统少数民族音乐,接受被忽视的文化,多多学习,学会珍惜少数民族智慧的结晶,将其发扬传承。  相似文献   

9.
侗族是我国一个拥有296万人口的少数民族,据统计,国内至今仍有大约150万人在说侗话,但侗语和侗族文化却正在衰微.为阻止这种衰微,为使侗文化能得到很好的传承下去,2000年由世界少数民族语文研究院和贵州大学西南少数民族语文文化研究所共同合作,1个为期9年的侗汉双语教育实验项目在贵州省1个叫宰荡的侗族村寨举办.此项目是如何缘起,项目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与传统汉语式教育有何不同,项目推行至今已有4年.对项目考察认为,其双语教学成果较好,它在保护侗族传统文化方面是一种有效形式.  相似文献   

10.
侗戏传统风俗中有一些与戏班演出相关的时间信仰、神灵信仰,信仰又衍生出若干禁忌。由此侗人创制出一些为祈福避祸而举行的仪式,如祭台、祭萨、请神请师、贺台与扫台仪式,还有禳灾的巫术。通过田野调查可见侗人过去的神灵信仰十分虔敬,在其信仰体系中祖先崇拜与英雄崇拜的地位比较突出,其侗戏仪式与信仰体系既有原生性又有同化性特征。  相似文献   

11.
建立中国通道侗文化旅游区的资源条件及现实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侗族是我国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湖南省是侗族主要聚居区之一,通道侗族自治县是湖南省最早建立的侗民族区域自治政权,侗族人民的民族建筑、民族刺绣和民族文化,在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的一席。建立通道侗文化旅游区,开发侗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对于振兴当地民族经济,帮助其脱贫致富,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12.
民间舞蹈,是民众自行创作与传承的舞蹈形式,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它的传承方式,不是依靠语言文字,而是以人体动态保存文化与表现文化为主要特征,是在一定环境中,在群众之间直接进行传承的,它和群众的民俗活动关系密切,可以通过具体的形象展示出群众的民俗心理,展示出民俗化的诸多方面,因此,对侗族民间舞蹈文化的探索与研究,也是对侗文化精神和民俗文化的一次挖掘。  相似文献   

13.
侗族戏剧出现在侗族男性话语确立的年代,女性与女性角色就应处在第二者或第二性的行列,而风行于西南地区的侗戏却流淌着一股浓浓的女性气息,即女性话语的高扬和男权话语的低调,更有甚者是男性角色和话语的严重缺席。从侗戏产生的背景、侗戏中女性话语的高扬以及侗戏女性人物特征三个方面阐述侗戏的女性角色。  相似文献   

14.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亮丽的瑰宝.相同的是,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民族共同体文化中剥离与突显出来的一种民族体育文化形式,是我国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运用专家访谈、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据统计等方法,目的首先是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角度对不同阶段黄梅戏的艺术表现形式(具体包括表演形式、表演内容、唱词以及表演动作)进行分析,并且分析黄梅戏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其次分析两者精神层面的互通之处,并提出加强对黄梅戏的开发和利用以及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弘扬以及传播.  相似文献   

15.
广西龙胜侗戏是侗戏发展的一条支流,其在建国20世纪40年代就有传唱,并一度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达到鼎盛。但时至今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侗寨乡村劳动力进入城市打工赚钱,或考取大学毕业后留在城市发展,这使得当地的侗戏表演与传承受到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走向边缘化,若不能及时加以关注与保护,至有衰亡的可能。为此,只有厘清广西龙胜侗戏今昔境况的对比,找出其衰落的原因,才能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对它的传承与保护能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论宜州山歌文化与新型歌圩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宜州山歌文化源远流长,山歌成为当地壮、侗等民族的精神生活需求.传统的山歌文化推动了今天新型歌圩的产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随着外出打工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侗戏受到很大的冲击,已经被挤到文化娱乐活动的边缘。本文阐述了通道侗戏创生发展历史以及在现代传承方面存在的问题,指出通道侗戏亟需政府部门的扶持与投入,拓展传播媒介,提升艺术性与娱乐性,以此逐步推动侗戏的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18.
侗戏是我国少数民族剧种之一种,流行于贵州黎平、榕江、从江,广西三江、龙胜和湖南通道等南部侗族方言区,对白和演唱皆用侗语,其唱腔多为侗族民歌所衍变,基本上属民歌联套体式。侗戏的唱腔一般分为戏腔、哭腔、歌腔、客家腔、小调五种,其中戏胜为主要唱腔,侗族戏曲若无此腔,则不能称侗戏。戏腔,因侗戏最早使用[平腔]这一曲调而得名。平腔流行于各地,分别称为[平腔]、[平调]、[平板]、[普通腔]、[胡琴腔]。这一曲调在侗戏中用得最早,时间最长,派生发展的曲调较多,已有[老生腔]、[旦腔]、[丑腔]、[哭腔]、[…  相似文献   

19.
铜仁市素有“黔东门户”之美誉,在这片秀美的土地上生活着汉、土家、苗、侗等众多民族,他们相互交融又各自独立,共同缔造了铜仁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当今全球化与经济一体化浪潮强势来袭,传统民族文化受到严重威胁,民族文化建设迫在眉睫。通过展现铜仁市民族文化内涵,结合本地实际,对铜仁市民族文化建设进行了探讨,以期为铜仁市民族文化延续发展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20.
侗族习惯法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必然受中国传统的和平文化思想的影响。因此,从侗民族的形成入手,分别从传统文化的影响、特殊生存环境下的选择以及自身发展的需要等三方面分析了侗族习惯法中和平理念形成的因素,以期为研究少数民族和平文化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