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根荣 《江苏教育》2007,(11):38-38
“快慢班”,一度成为教育的热点、焦点,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但终因其“蜕变”(违反新《义务教育法》),而成为众矢之的,被勒令叫停,成了不应有的教育“闹剧”!笔者以为,问题不在于“快慢班”.而在于其变质:“快慢班”是教育“行政化”、教育“产业化”、教育“功利化”的必然“乱象”。“快慢班”成了教育“三化”的“替罪羔羊”。  相似文献   

2.
《教育导刊》2001,(11):48-48
《教育导刊》将继续坚持“研究教育理论,推介教改经验,反映广州特色,展现南粤风格,推动教育改革,繁荣教育科学“的办刊宗旨,紧密结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热点问题组织编发稿件,以更好地发挥刊物的理论导向作用和指导实践作用。本刊设置的主要栏目有:“教育改革与发展”、“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教育比较与借鉴”、“教育建模与实验”、“德育与心理辅导”、“课程与教学研究”、“教育管理纵横”、“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研究”、“教师队伍建设”、“区、县级市教育天地”、“‘珠三角’教育之窗”等。下面是近期组稿重点及来稿规范的说明:  相似文献   

3.
一直以来,在对孩子的教育中严守着“严师出高徒,棍棒出孝子”的信条,但是如今一提到“惩罚教育”,听者闻之变色,因为大多数学校热衷于提倡“赏识教育”、“愉快教育”、“无批评式教育”、“激励教育”,这些教育手段被社会舆论炒得如火如荼,如同包治百病的良药,很多人也为此走出来献身说法,相对而言,“挫折教育”、“惩罚教育”则被冷落遗忘。我认为。这是一种可怕的现象,无论是“赏识教育”,还是“惩罚教育”。它们只是教育中的一种教育手段,应该平衡发展,丢掉任何一方,都会给人以缺失感,最终会出现教育怪状。  相似文献   

4.
浅析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区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威是美国名的教育家,创立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名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毕生致力于人民教育事业,他反对“仪型他国”,主张从中国国情出发改革教育,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活教育理论。  相似文献   

5.
“民主”的对立面是“专制”,“民主教育”的对立面是“专制教育”。当今,虽然中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蒸蒸日上,但“专制教育”现象还依然存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提高警惕,保持头脑清醒,坚决对各种“专制教育”现象说“不”。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各地相继出现了“成功教育”、“希望教育”、“赏识教育”等新的教育理念。在认真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和研究这些教育理念的同时,结合学校实际,我们提出了“以人为本,普遍激励”的办学理念,从此,“关爱”、“关注”和“激励”成了学校教育的主旋律。随着东风中学激励教育思想的基本形成,学校管理不断完善、师资队伍全面优化、教育质量迅速提高。学校连续六次荣获东风公司“教育教学先进单位”称号,2004年被评为襄樊市示范学校。  相似文献   

7.
论教育舒适     
“使生活舒适”是伦理学自当有的价值祈向,对教育而言,“使生活舒适”的伦理学祈向至少表达了两种诉求,即“教育如何使生活舒适”和“如何使教育舒适”。“教育使生活舒适”的要务是引领人回归生活世界,寻找失落的主体性;“使教育舒适”即要克服教育中的“人”的空场,“缘人情”建构新教育,这种教育应是历险的、创造的、闲适的、自然的。  相似文献   

8.
当前,“赏识教育”、“爱心教育”、“情感教育”等成为教育的亮点和主流选择,而教育惩戒手段则几乎是教师不敢触及的“高压线”,教师唯恐对犯错误的学生实施教育惩戒被指责为“体罚”或“变相体罚”。那么,教育惩戒究竟算不算是一种必要的教育手段呢?笔者认为,素质教育倡导对孩子的尊重、理解、民主、宽容,并不意味着教育不需要惩戒。[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生活教育》2013,(12):128-128
为了彰显陶研特色,促进一线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生活教育》2014年主要栏目“感悟生活教育”、“生活教育在当代”、“教育评论”、“教育随笔”、“生活作文”、“心理热线”、“亲子教育”、“名校风采”、“教育名家”、“域外教育”、“书评影评”及教育教学类论文(含“课程与教学”、“教育管理”、“学前教育”、“教师发展”等子栏目)面向全国广大教育工作者、学陶研陶者、家长和关心教育的公众诚挚征稿!  相似文献   

10.
受哲学中主客体关系思维模式的影响,教育理论对“我”与“身体”、“灵”与“肉”的认识基本上处于二元对立状态,“我”、“灵”优位于“身体”、“肉”,多种思维方式体现在教育理念、管理方式、教育实践活动中,致使教育中的“个体精神”、“无根”、“漂浮”。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整个社会舆论对教育的评价都是正面为主。认为教育神圣、教育伟大、教师辛苦、教师清贫……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为之欣慰,我们因此自豪。大约四五年前,风向渐变,人们对教育慢慢地不予“同情”了;而这两年则更进一步,岂止是不同情,几乎就是“一片喊打”!指责“教育腐败”、“教育是十大暴利行业”、“学校乱收费”、“有偿家教”、教育是学生家庭“因教致贫”的罪因等等,不一而足。教育正在可怕地、迅速地被“妖魔化”了。  相似文献   

12.
一中国教育学会会长、著名教育家顾明远教授曾于1981年提出:“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这一著名论点。1982年,又在他主编的中师《教育学》教材重提了这一观点。之后,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策三、裴娣娜,华中师范大学教授王道俊、郭文安等纷纷撰文,进行有关主体教育的理论探讨。同时,在基础教育界,各地涌现出诸如“愉快教育”、“尝试教育”、“情景教育”、“和谐教育”、“创造教育”、“六步教学法”、“数学教学辅导”等等教学改革的新尝试。主体教育的探索相继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展开。十余年来,主体教育…  相似文献   

13.
在教育领域,“快乐教育”、“愉快教育”、“赏识教育”越来越成为一种追求。对于当前的教育现状来说。教育确实需要注入“快乐”的因子,但是,如果不把“快乐教育”仅仅作为一个口号,而是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或教育理想的话,就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辨析。  相似文献   

14.
“大语文”教育是指在“大教育”思想指导下,拓展语文教育外延,深化语文教学内容,拓宽语文教育渠道,优化语文教育合力,注重“面向全体”、“全面提高”的语文教育。下面谈谈对“大语文”教育的浅显认识。  相似文献   

15.
“品性教育”关系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而当前“品性教育”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如何将“品性教育”落到实处,值得教育者更加深入研究。深圳市福田区莲花小学围绕“品性教育”教育理念,以培养“人品高洁、学品聪慧、身品健美、行品优雅”的“四品”学子为育人目标,聚焦于“品性教育”的文化体系构建、德育体系构建、课程体系构建、魅力课堂构建、评价体系构建、家校社共育体系构建,基本形成较为成熟且能推广的“品性教育”范式,引领学校“品性教育”实施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高职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原则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倡导终身学习的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而言,“职业”是手段,“教育”才是目的。为了实现教育之所以为教育的目的,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加强通识教育。在设置高职通识教育课程时。“适切性”、“历史性”、“民族性”与“国际性”等是要注意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本论述了课堂生活中的五类“受教育”角色,即“迎合”的“受教育”、“顺从”的“受教育”、“适应”的“受教育”、“投机”的“受教育”和“反抗”的“受教育”。分析了其形成的成因,并对构建理想境界的课堂生活和“超越的受教育”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略论教育学同其子学科之间的关系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略论教育学同其子学科之间的关系问题华东师范大学陈桂生教育学,如果指的是教育基础学科(如“教育概论”、“教育原理”),那么,可把分别专门研究各类教育问题的学科,如“课程理论”、“教学理论”、“德育原理”、“学校体育理论”等,视为教育学的子学科(不含教育...  相似文献   

19.
在教育领域,“快乐教育”、“愉快教育”、“赏识教育”越来越成为一种追求。对于当前的教育现状来说,教育确实需要注入“快乐”的因子,但是,如果不把“快乐教育”仅仅作为一个口号,而是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或教育理想的话,就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辨析。  相似文献   

20.
陈军弟 《成才之路》2023,(24):45-48
党史学习教育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适时总结成功经验,深化学习,巩固成果,形成常态化长效机制。南宁师范大学结合自身实际,通过坚持“目标要求”与“立德树人”、“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校内培训”与“校外体验”、“规定动作”与“专业特色”、“学习党史”与“为民办事”、“集中性学习”与“常态长效化”等六方面,进一步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更好地用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增长广大党员干部智慧,推动学校各项工作高质量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