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小学语文基础训练中,安排有少量修辞的练习,这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很有好处的。有些修辞方法容易弄混淆,需要注意区别。一、借喻和借代借喻和借代这两种修辞方法,从表面上看,它们都是用乙事物来代替甲事物,而且本体都不出现。但两者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2.
在词的释义中,最容易混淆的是词的比喻义和借代义。比喻义和借代义都是词的引申义。分别是通过比喻和借代的修辞手法而产生的。因此,要搞清比喻义和借代义的区别,首先要搞清比喻和借代这两种修辞方法的区别。 借喻和借代在形式上有相同的地方,这就是它们隐去了本来所要叙述的事物,而用另一个事物来代替它,但是这两种替代的根据是不同的,也就是说,这两种修辞方法所赖以成立的客观基础是不同的。借喻的基础是“相似”而不是相关;借代的基础是“相关”而不是相似。这是区别借喻和借代的主要标准。借喻的特点是“以甲喻乙”,借代的特点是“以甲代乙”。借喻一般都能还原为明喻的形式,而借代则不能。  相似文献   

3.
借喻和借代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难分辨的,但有少数如“圆规”之类的修辞现象,究竟是属于借喻还是借代却存在着分歧。主要原因是借喻和“以特征代”的借代在形式上很相似,都具有代替另一人或事物的作用。就此,我想谈谈借喻和借代的区别,然后再分析“圆规”之类修辞现象的归属。 一、关于借喻和借代区别的判定规则 (一)借喻和借代构成的客观基础不同。 构成借喻基础的两个事物之间是相似的关系,它们至少有一点极相似,或形状或色彩或性质,并且它们是本质不同的异类事物,因为同类事物不能构成比喻。构成借代的两个事物之间是相关的关系。相关就是彼此关联之义。借代是不直接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同它密切相  相似文献   

4.
比较法是一种受欢迎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常常被采用。这里就技校《语文》教材,从语法、修辞、写作知识以及个别难于区别的内容,阐述一下比较法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借喻和借代的比较。 在修辞教学中,由于借喻和借代有些相似,判断起来不好把握。如果抓住借喻、借代两者的本质差异,这一难点即可迎刃而解。一般说来,借代、借喻的差别有三:1.借代是利用事物的相关性,例如,红领巾在做广播操。借喻是利用事物的相似性,例如,敌人在大筑乌龟壳。红领巾和少先队员是相关联的人和物,而碉堡与乌  相似文献   

5.
在鲁迅的小说《故乡)中有这样一句话:“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这里的“圆规”代替了“豆腐西施”杨二嫂,于是有人便认为这是借代。但也有人提出异议,认为这是借喻而不是借代。到底是借代还是借喻,如何准确地辨识借喻和借代这两种修辞手法? 借喻和借代虽然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手法,但它们又有相似之处,都是用一事物来代替另一事物,所以人们很容易将这二者混淆,以致“喻”、“代”不分。其实,如果我们真正了解了借喻和借代  相似文献   

6.
借代是常见的修辞格之一,是用与本体事物有某种联系的其他事物(即借体)来代替本体事物的一种修辞方式。借代与借喻不同,借喻重于“喻”(比喻);借  相似文献   

7.
借代和借喻的异同与连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借代和借喻的异同 借代和借喻是两种很常用的修辞手法,但也是修辞教学中不好区分的两种辞格。之所以不好区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两种辞格“同”中有异。 首先,借代和借喻有共同特点——“借”,即两种辞格都不是用原来称说事物的词语来表达所说的事物,而是借用“相关”的词语来代替原来的词语。例如:  相似文献   

8.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这句话中的“状元宰相”和“地底下”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呢?有的答案是“比喻”。(见1989年《语文教学通讯》第一期48页)这个答案值得商榷。我认为“状元宰相”和“地底下”都是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方法。有人说它是“比喻”,这实际上是将借体误为喻体了。是相似还是相关,这是借喻和借代的本质区别。借喻的喻体和本体相似而不相关。大都是两类事物。一般都可化为本体象喻体的格式。借代的借体和本体相关而一般不相似。大都是同类事物,一般都不能化成本体  相似文献   

9.
恰当地运用修辞方法,将会使文章增彩不少。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修辞方法既有各自的不同特点,又有相似之处,容易混淆, 为了更好地掌握、区别、运用这些修辞方法,下面略谈一下自己的见解。一、借喻和借代借喻是比喻中的一种。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一个比喻句一般有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喻体和比喻词。在明喻和晴喻中,一般三部分都出现,而借喻的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只出现喻体。借代是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 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看下面例子:  相似文献   

10.
闻言 《语文新圃》2008,(3):44-45
借喻和借代是形式相近而用法不同的两种修辞方法,用此事物来表现彼事物,只出现客体(喻体或借体)而不出现本体,是它们的共同特点,也许正是这种形式上的类似,使得人们增加了许多认识上的困难.……  相似文献   

11.
借喻与借代的不同朱瑛借喻与借代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式,在小学语文课本中,这两种修辞格容易混淆,难于辨别,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其实,它们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其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两者构成的基础不同借喻构成的基础是两种事物的“相似性”,借喻中...  相似文献   

12.
借喻和借代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手法,学生在学习中不容易分辨清楚。读过一些谈借喻与借代的区别的文章后,又因讲得复杂、艰深,反倒越看越糊涂。《语文报》236—6阅读版刊出的师进通《借喻和借代的区别》一文,算是比较明白的,不妨摘录如下: 它们(指借喻和借代)的本体都不出现,都是用乙事物来代替甲事物的。它们的区别在于:借喻构成的特  相似文献   

13.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一些人常把比喻和象征混为一淡,还有的把象征误认为是一种修辞手法。我想就此谈点自己的意见。比喻修辞中的借喻与象征有相近之处,它们都是借用某一事物来代替另一事物。但借喻的本体和喻体是两类不同事物,只在某一方面打比方,意义比较具体明确。而象征体和被象征体之间的意义则不十分明  相似文献   

14.
借代是常见的修辞格之一,是用与本体事物有某种联系的其它事物(即借体)来代替本体事物的一种修辞方式。借代与借喻不同,借喻重在“喻”(比喻):借代重在“代”(代替)。中学课文中的借代大致可以归为以下十二类:一、特征代:即用与本体在特征上有联系的借  相似文献   

15.
在一次教研会上,一些同志为判断小学语文第七册《瀑布》一诗中出现的“白银”、“珍珠的屏”的修辞方法而争论不休,有的说是借喻,有的说是借代。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必须弄清楚借代与借喻的区别何在,其区别有二: 第一,借喻是借与本体事物有某些相似点的事物来比喻本体事物,而借代则是借与本体事物有某  相似文献   

16.
以鲁迅《故乡》中的“圆规”用法为代表的一类修辞,疑乎借代与借喻之间。作者认为,根据修辞构成、修辞本体与客体间的关系、修辞形式转换的内在规律来看,应是借喻而非借代。  相似文献   

17.
一、借代和借喻。修辞方法中,最难区分的是借代和借喻。如何区分二者有两种方法:①借代的本体与借代体之间必须是密切相连的,借代是本体的一部分或本体的某一特征。借喻的喻体与本体之间只是相似的关系。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用“一针一线”代群众财物,针线是群众财物的一部分。“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用箭头比喻雨,只是说雨像箭头。②借代的借代体与本体之间不能加比喻词,而借喻的喻体与本体之间一般可以加比喻词,构成明喻。如:“旌旗十万斩阎罗”,旌旗代革命部队,不能说成“革命部队像旌旗;阎罗则比喻反动统治者,可以说成“反动统治者像阎罗”。③借代是一种事物,借喻则必须是两  相似文献   

18.
以鲁迅《故乡》中的“圆规”用法为代表的一类修辞,疑乎借代与借喻之间。作认为,根据修辞构成、修辞本体与客体间的关系、修辞形式转换的内在规律来看,应是借喻而非借代。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剖析典型例句入手,将中小学语文课本中长期含混难分的象征表现手法界定为具有写实与寓象统一的特点,从而区分了象征与借喻借代等修辞手法。  相似文献   

20.
借喻与借代的逻辑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喻与借代是两种易为混淆的辞格,二形式上相似,都是借乙事物来说明甲事物.但其本质是不同的.可以从逻辑的角度出发,抓住借喻与借代的逻辑特征,刻画出逻辑形式来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