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电影《乘风破浪》在青春类型的包装之下讲述了男性的成长故事。从表层叙事看电影讲述男性的情感经验,其实实践了向父权秩序回归和靠拢的文化立场。男性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带有符号化特质的男性能指形式,都是欲望化的性别话语表达。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性别研究的角度重新分析和解读了老舍长篇小说《离婚》中隐含作者的性别立场,得出了与之前大多数研究观点不同的结论,即隐含作者并不能定性为男性中心立场,因为在小说文本中其立场处于摇摆和变动之中,而非恒定的状态。在运用性别研究方法分析文本时,不应该以文本对男性或女性关怀的"量"作为衡量隐含作者倾向的标准,而应抛弃静止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关注其变动的可能性以及变化的过程。提出了"无中心立场"这一概念并进行了思考,指出相比"男性中心"和"女性中心","无中心"或许才是理想的状态。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性别研究的角度重新分析和解读了老舍长篇小说《离婚》中隐含作者的性别立场,得出了与之前大多数研究观点不同的结论,即隐含作者并不能定性为男性中心立场,因为在小说文本中其立场处于摇摆和变动之中,而非恒定的状态。在运用性别研究方法分析文本时,不应该以文本对男性或女性关怀的“量”作为衡量隐含作者倾向的标准,而应抛弃静止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关注其变动的可能性以及变化的过程。提出了“无中心立场”这一概念并进行了思考,指出相比“男性中心”和“女性中心”,“无中心”或许才是理想的状态。  相似文献   

4.
电影《影》改编自小说文本《荆州杀》,是2018年的一大电影巨制。张艺谋作为电影的编剧和导演,他主要从三个方面改编小说文本《荆州杀》:一是地域特色的保留和电影化立场的坚守;二是电影经过表现精英向大众的阶级突破和国家到个人的重心切换而重塑起来的崭新历史观;三是电影通过对男性之欲、女性所求和权力者的渴望三方面的描写表达出的在森严稳定的历史秩序下本我释放的回归。分析电影《影》和小说文本《荆州杀》之间的区别,探讨中国电影拍摄以及对原著的中国式改编问题。  相似文献   

5.
女性写作对女性生命意识不懈的叩问与求索,是女性写作的核心内容,是构成女性写作指向的基质。在女性作家的创作里,她们的写作一旦凸现性别立场,就会出现相仿的精神指向:对自我生命的关怀。百年来的文学演进中,女性文学对这种关怀的自觉,弥漫在女性文学的写作中,根植于对自我生命价值的坚定而明确的认同。郑敏以一种智性的写作方式超越了这一法则,达到了女性的“人学”的立场。  相似文献   

6.
大部分男性导演所拍摄的女性题材电影,都难以跳脱男性视角的束缚和父权意识的局限.男性导演拍摄的女性题材电影虽然开拓和丰富了女性主义电影,但是否能超越男性叙事自身的局限、打破性别立场提出批判性思考,从而客观、正确地塑造出特定时间与环境下的两性形象,却仍然值得我们探讨.本文以孙周导演拍摄的女性题材影片《我愿意》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和阐释.  相似文献   

7.
一直致力于女性问题探索与写作的铁凝,在《笨花》中已经不是仅仅站在女性立场书写女性体验的女作家,而是用一种超越性别的中性写作,以更加温婉的语气为我们展现历史风云变化下一群平凡的乡土人物的选择,无论是对于具体历史事件的描写,还是对惨烈战争的表现,或是乡土人物的刻画,都融入到世俗烟火的情趣中,体现出一种对"人"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8.
母女关系是女性认识自我的前提,对女性建构身份有着重要意义。在自传体小说《暴力的孩子们》中,具有双重文化身份的莱辛,突破了单一的性别角度,从自身的立场出发,呈现独特的母女关系,探索更深、更广意义上的种族和性别政治。  相似文献   

9.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的女性身体成为叙事意义的集结点,蕴含了丰富的能指,承担起言说性别权力关系与身体哲学的重要使命。改编后的影片《布拉格之恋》中的女性身体完成了从文字符号到影像符号的艺术形式的复杂转换。然而,两种异质叙事媒介呈现的身体必然存在不可缝合的裂隙:小说中女性身体的处境隐喻了女性在社会文化中的性别位置,具有传达作者关怀弱势群体的言说功能与符号意义;电影中女性身体的深度被平面的景观身体取代了,沦为男性人物及观众观看的欲望对象。  相似文献   

10.
《太原大学学报》2017,(4):89-92
"父子关系"作为电影中常见的主题,已然成为电影人反映家庭伦理、社会文化的主要题材之一。电影《乘风破浪》与电影《向日葵》相比,对第六代导演"父子关系"叙事的继承体现在延续了冲突到和解的整体思路和对集体记忆的建构和呈现。同时,电影《乘风破浪》又运用梦境中"穿越"的创新形式和幽默文艺的语言风格,向观众呈现了民主、平等的新型父子关系。  相似文献   

11.
当下一些电视剧仍然包含着陈旧的性别观念,过于强调男性化意识,让女性处于被看的境遇,《亮剑》即是这样一部作品。从对雄性力量的凸显和张扬以及男性价值立场的展示两大方面看,《亮剑》表现的是不和谐的性别文化观念,正视这一现象,有利于建立新型的和谐的社会性别观。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铁凝的长篇小说《玫瑰门》的分析,力图以点带面地考察当代女性小说的反成长主题的特点。作者认为《玫瑰门》摒弃了传统的超性别写法,而是把以苏眉为代表的女性身份和女性经验放置在小说的中心位置,从性别立场出发来展示人物的人生体验,从而显示出其性别身份所带来的文化困境和独特的生存体验。小说带有反成长意义的结尾,在当代女性小说中具有普遍意义,它表明女性对在一个男权社会中成长的悲观态度。  相似文献   

13.
同样取材于我国南北朝乐府诗,马楚成导演和巴里·库克导演的同名电影《花木兰》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女性话语。在此试从跨文化视阈出发,揭示出马楚成电影中女性话语的弱势地位以及库克电影中女性话语的强势地位,进而探讨这种女性话语在电影或者影片类型中所具有的功能,最后试图构建从"两性对立"到"两性和谐"的新的性别话语图景。  相似文献   

14.
曾艳 《文教资料》2012,(8):31-32
针对陈晓明《表意的焦虑——历史去魅与当代文学变革》一书中提到的性别研究问题,作者从Feminism的翻译、女性个人化写作及女性反本质主义立场等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思考与见解,对著者的观点有认同、补充也有质疑。  相似文献   

15.
论许鞍华电影中的两性形象及其性别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港女导演许鞍华从探讨人性的角度来展开其电影中两性形象的塑造。她的叙事立场更多地基于人道主义,而非女性主义。许鞍华大多数电影的性别立场是温和的,性别意识较为含蓄。  相似文献   

16.
在以男性话语为中心的好莱坞电影的经典叙事视野中,女性始终是一个被建构和被言说的边缘他者。在被电影语言建构和言说的过程中,女性不自觉地成为男性欲望的投射客体。观众在对摄影机镜头的认同中认同了女性在现实和象征秩序中的角色地位。电影《傀儡人生》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男性话语进行解构,将女性欲望的展示和一种新的社会性别图示。在这一图示架构下,一种新的象征秩序被建构起来,男性的去势象征性地描绘出一种新的价值观被成功地表述出来。  相似文献   

17.
哈代的女性观透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剖析男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所反映的男性化心态是女性主义学批评的一个重要范畴。章运用女性主义学批评的理论和方法,系统分析哈代的最有名的五部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即《远离尘嚣》中的芭思希芭、《还乡》中的游苔莎、(卡斯特桥市长》中的露赛妲、(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和《无名的发德》中的淑,从她们的生存环境、性格特征、悲惨命运等方面揭示出哈代的女性观。尽管哈代是一位女性的同情和道德的宽容,但由于他自身性别立场的限制,其作品中依然存在着传统的男权化观念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8.
贾平凹的《废都》随着九十年代"身体热"研究热潮出现,其思想内涵也得到了更深刻的挖掘,女性这一性别主体或被物化、或被象征化、或被异化和边缘化、或被身体化和欲望化。她们的存在没有主体意识,只是作为肉欲的载体—身体,来演绎和诠释着身体叙事的策略。从身体叙事的角度来研究这部作品,一方面可以突出女性的边缘化和异化的生存状态,并给现代女性以反思;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了作家的人性关怀和对病态社会心理的批判。  相似文献   

19.
《韦护》是丁玲于192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她从个人主义转向革命文学、"向左转"历程中里程碑式的作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丁玲在转型期间复杂的思想内涵。长期以来,《韦护》被认为是趋向"革命加恋爱"小说模式的创作。文章通过女性主义的视角对这一作品进行分析,挖掘其中与同类模式的革命文学的不同之处,旨在探寻丁玲在秉持着革命战胜爱情的目的而进行写作时,不自觉地流露出与创作目的不同的性别化立场,借以展现丁玲在完全汇入革命的洪流前,她从创作之初坚守的女性立场在时代话语的威压下所进行的挣扎与求存。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沙博理和登特杨(男性译者)所译《水浒传》为对照本,结合译者赛珍珠(女性译者)的双语文化背景及女性身份两大要素,探讨不同性别的译者传译《水浒传》女性形象时的翻译策略与立场差异:沙博理和登特杨译本奉行与原作一致的男性主导、女性从属立场;赛译本却从女性角度出发,引导目标读者重新评价被封建意识形态烙上负面印记的女性人物,修正了《水浒传》原著中被歪曲的女性人物形象,构建了积极反叛的女性形象,使译本更加符合西方意识形态下人们的文化认同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