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一部电影作品中,电影美术设计的水平将决定这部影片本身的艺术水准,在一部影片的气氛烘托、命运发展、人物造型、情节推动以及场景的设计当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论述了我国电影美术的发展现状、电影美术对电影创作的应用和作用等内容.  相似文献   

2.
电影民族特点的烙印。电影民族特点的逐渐积累,发展与成熟,才可能形成电影的民族风格。影片内容上的民族色彩,表现在民族题材与主题、地域风光与社会风俗、民族性格与行为方式等方面,它们与电影民族风格密切相关。电影语言民族化在电影民族形式中占有重要地位。电影民族风格是电影群体风格的一个方面,它的形成与发展,与电影个体风格尤其是其中的导演风格的表现特色有关。  相似文献   

3.
电影艺术离不开用特定的视听语言来表现和吸引人们的注意力,电影中的服饰设计作为影视美术的重要的部分参与电影的叙述和人物塑造并不是将自己隐藏在电影和人物背后,相反,是对影片的视觉形式起了致关重要的作用。基于对感官盛宴的概念和感官盛宴的艺术思维阐述,通过对多部电影中服装设计特点的解析,归纳提出服装设计的"庞大感"能够增强人物在视觉上的力度,服装设计的"奢华感"能够渲染出影片的视觉质感。  相似文献   

4.
黑泽明的影片致力于人性的探讨。在他的众多影片中,始终以一种人道主义的关怀,审视着芸芸众生中人性的缺憾和病态。病态人性是黑泽明影片中重要的电影元素,对病态人性的挖掘和探微,形成其电影中重要的影像造型系列。在病态人性的影像造型过程中形成的特点主要有:用"疾病"建构故事情节、"荒凉"的影片背景、夸张地描摹、与民族群体相关连的病态。  相似文献   

5.
电影作为一种具有诱导性与强制性的叙事本,实质上左右了观众对影片意义的理解方式,同时为影片的全部意义提供一个潜在的认知结构。在这个结构中,对观众接受、体验方式的角色定位是电影制作极为重要的环节。电影观众便成为一个由电影的制作、观看与观看情境共同建构的电影叙事体系中的角色,一个我们可以潜入其中“窥视”影片内容的“假想替身”。不论是作为“窥视”、“先知”还是“认同”,观众都已经成为电影叙事本中的一部分,观众都被建构为叙事的主体并与影片的作共同“生产”影片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选取2007年起台湾电影复苏时期后的几部代表性电影的影片标题的英文译文作为研究对象,探索其和中文题目以及影片内容的关系,对几部代表性电影标题翻译的质量作出初步评价,同时对部分电影标题的翻译给出改善性建议,希望对电影标题翻译这一较为空白的研究领域的研究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7.
"小妞电影"是好莱坞近年来流行的一种新型类型片,中国内地的此类影片也处在不断的探索之中。2011年的电影《失恋33天》开创了国产"小妞电影"的新局面,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更是以5.2亿票房成绩创造了国产"小妞电影"的最高潮,笔者认为,比较两部电影可以看到国产"小妞电影"从对好莱坞亦步亦趋的模仿到与现实生活接轨的蜕变,显示出影片创作团队对主流观众心理脉动的把握越来越精准到位。  相似文献   

8.
华语女同性恋电影在21世纪呈现出叙事策略和文化观念上变化,各位导演寻求女性多种声音,汇合成女性世界潜在对话现象。基于女同性恋电影独特而复杂的内涵,从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的"认同"、"自我"、"反思"、"面具"、"父权"等关键词进行整体考察女同电影,通过横向史的梳理,纵向阐释影片文化内涵、意象,探讨女同性恋在这一时期的突破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影戏"是早期中国电影的核心观念。长期以来,人们都简单地用"电影即戏剧"来阐释"影戏"观念。本文在细致梳理历史文献的基础上,认为中国早期电影观念有一个发展过程,从最初认为"影戏是由扮演的戏剧而摄成的影片",到后来强调"电影剧是电影术与戏剧的结合",强调"影剧是一种独立的艺术",电影家的认识在逐渐深入。  相似文献   

10.
经典英文电影是西方社会生活的缩影,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影片文化内涵深厚,语言真实生动。电影将字幕、语音、图像融为一体,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让学生置身于鲜活的语言环境中,如加以合理的利用,势必有助于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把经典英文电影运用到高中英语听说教学活动中,是一种可以尝试的"愉快教学"新模式。在将经典英文电影融入听说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强调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注意教学影片的选材,注重电影播放的形式,安排好教学活动的方式。  相似文献   

11.
电影是一门深受各界人士喜爱的融语言、文字、音乐、舞蹈、戏剧等为一体的艺术。预设是从哲学概念演变而来的,经过长期不断研究和演变才成为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术语。由于自身的特点和性质,预设在电影台词中的使用也与日俱增。从预设的概念、分类及其分类的特点视角来探究电影台词中的预设,从语义和语用两个角度来分析电影中的语言,可以使广大观众和电影爱好者更加深入领悟电影艺术的语言魅力,理解影片对白的语义内涵,从而更好地欣赏影片中塑造的各类人物形象,更加全面准确地理解影片中不同人物的语言所包含和传递出的信息含义。  相似文献   

12.
郑夏育 《文教资料》2011,(32):76-77
在电影研究中,类型的定义纷繁复杂。本文将类型作为特定群体或社会中的一种文化概念加以考察,并以此阐释文化、观众、影片和电影制作者之间的相互作用。随着电影观念的演进,类型电影和类型研究逐渐得以正名,并最终发展成为重要的电影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3.
电影片名是一件凝练的艺术精品.它是电影内容的眼睛,电影思想的灵魂.翻译影片名则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活动,本文从语言学家约翰·卡特福德的语言翻译理论出发,对外国电影片名的翻译进行了分析、分类与总结.  相似文献   

14.
刘甜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2):135+137-135,137
电影是跨文化交际中重要的渠道和形式,字幕翻译是沟通影片和观众的桥梁.近年来,我国电影字幕翻译逐渐呈现出大众化、娱乐化、本土亿的发展趋势,“接地气”的翻译蹿红荧幕.“接地气”的翻译能否忠实地传达影片的内容与特点,能否延续影片的经其性,仍需译者与观众认真思考.  相似文献   

15.
范烟桥为各大影片公司撰写剧本、编写说明,是早期中国电影公司的明星职员。他对苏州电影市场拓展、观众观影心理、历史题材影片的创作提出了独到见解,这些观念通过报纸向外辐射传播,影响了中国早期电影的创作。他创作的电影歌曲继承民族音乐精华,适应大众审美心理,推动了中国电影音乐民族性的开掘与现代性的传播。这些都证明,范烟桥是中国电影史上不能忽略的重要人物。  相似文献   

16.
命名与修辞: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元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数民族电影"是中国电影史上一个具有深厚传统的电影准类型,其概念的合理性在社会文化转型时期遭遇了质疑。同时,一系列新的概念随着社会变迁被生产出来,分析其背后的知识转型背景对于我们理解当下新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文化意义十分重要。当前少数民族电影文化的发展正以"去历史化"的惯性经历着话语嬗变,但现实政治将重新激活中国民族理论与实践的知识传统,并对未来的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文化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7.
叙事性是电影艺术的主要构成要素之一,也是决定一部电影艺术魅力的关键所在.对于现代电影叙事来说,叙述声音具有重要意义,体现出双重功能:在形式与技巧层面,它参与着影片叙事结构的建立;在内容与意蕴层面,它也体现出对影片叙事意蕴的建构功能.  相似文献   

18.
美国当代电影《蝎子王》、《西雅图不眠夜》和《小公主》的内容、形式到题材甚至电影的观众对象看起来毫无关联。但从叙事结构方面分析,它们都应属于追寻主题的影片。本文试以这三部影片为例,分析电影与文学的叙事结构的统一性和共同性。  相似文献   

19.
1930年代初期出现的新市民电影,始终保持着温和的社会批判立场,就明星影片公司1937年出品的贺岁片《压岁钱》而言,一方面,发掘、表现世俗趣味,规避政治风险成为影片的主题思想;另一方面,在完成对旧市民电影情色元素承接的基础上,影片对左翼电影-国防电影思想元素的片段式的、有选择的抽取利用,目的是更好地吸纳市场的商业能量、增加市场卖点。  相似文献   

20.
电影片名是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影片的内容和主题。通过对大量中外电影片名翻译的例证分析,我们发现有些影片因过于追求商业价值而忽视了文化差异,出现了文化失语的现象。为了解决文化失语现象,本文研究了文化差异对电影片名翻译的影响,认为影片名中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人文文化和宗教文化两个方面。最后,从跨文化视角出发探讨了片名翻译宜采用的三种不同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