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刘赢 《文教资料》2013,(35):42-44
小说《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将人物的人名、绰号同人物本身以及作品主题联系起来,形成了人名、绰号隐喻,这些隐喻的翻译对文化传播意义深远.本文从概念隐喻论出发,结合文学语境和文化语境探讨《红楼梦》人名、绰号隐喻的形成机制,并针对隐喻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不同理解情况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
人物话语可用来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调解小说的节奏。自由间接引语是极为重要的人物话语表达方式,英语和汉语的差异,使得自由间接引语的翻译成为保留原作文学价值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主要结合珍妮·凯利和茅国权翻译的小说《围城》译本讨论自由间接引语的翻译和效果。译者在自由间接引语形式的翻译中,主要采用了对应翻译,两可型的翻译,混合型的翻译的策略。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关注原作者在话语与思想形式上的特色,对话语形式的处理,要根据语境和功能,最大程度地实现叙事功能和文体效果。  相似文献   

3.
科幻小说具有文学性、科学性、通俗性三大标准。科幻小说首先是一种文学样式,因此其文学性最为显著。本文以科幻小说Tomorrowland第三章翻译为例,以语境意义和搭配意义为切入点,通过实例的翻译技巧说明如何从小说描写、叙事方式和人物塑造三方面体现科幻小说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4.
隐喻作为人类认识世界、体验世界的思维认知工具,能够将抽象、陌生的政治概念转化成具体、熟悉的概念,使之通俗易懂,更具感染力。基于此,隐喻在国家叙事话语中随处可见并且广泛应用于政治宣传中。从批评隐喻分析视角出发,结合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对2020-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及其官方英译本进行研究,梳理研究文本中使用的较为典型的国家叙事话语隐喻类型,考察其在构建国家叙事话语中所起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国家叙事话语中隐喻的翻译策略,以期在国家叙事话语外宣的过程中,完整传达国家叙事话语隐喻的含义,从而对外输出我国的意识形态和核心文化,塑造和传播我国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5.
巴金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故事情节主要发生在两个空间场所中:花园、屋子。这两个空间场景不仅是小说中人物对话和情节发展的场所,还是具有确定含义和主题的文化场景。本文正是想通过解读上述的两个空间场景在小说中的特定语境下所表达的空间意象,来探究作者在小说中塑造的两个空间:花园空间、屋子空间的空间隐喻,并试图对小说中空间问题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6.
小说《植树的牧羊人》一个显著叙事特征是使用隐喻手法,“牧羊人”“橡树”“泉水”“蜜蜂”是本文具有隐喻意义的四个典型意象。从隐喻视角解读小说的这四个隐喻意象能够实现深度阅读,了解隐喻意象在西方文化视域中的本源义,理解隐喻意象的语境义,把握隐喻手法的叙事功能,深入分析人物形象,感悟小说丰富而深刻的意蕴。  相似文献   

7.
以影象语言的隐喻和象征为全方位塑造人物形象,深层次挖掘影片主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影片《茉莉花开》大量运用影象语言的隐喻和象征,围绕三代女性的悲情命运展开叙事。从对人物命运的关注、人物距离感的体验,以及命运与距离的对立统一三方面凸显了影象语言的隐喻和象征在影片展开叙事、塑造形象、表达主题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卡勒德·胡塞尼的小说《追风筝的人》中主要人物有阿米尔、哈桑和频繁出现的物件风筝,笔者意将这三种承载不同文化隐喻的意象进行二元对立分析,试图分析其对小说结构带来的叙事张力,以及如何丰富小说人物的人性内涵和作品的主旨思想。  相似文献   

9.
语用学主要研究语言在特定语境下实际交际过程中的运用与理解。小说中的对话翻译就是一种在特定情景中的间接交际语,译者从人物对话中获取相关信息再将其传递给译文读者。小说对话翻译的好坏,不仅影响信息传递的准确性,而且影响读者能否顺利阅读等等。所以在翻译小说对话的过程中,译者要结合原文语境,正确推理并理解会话含义及原作者意图,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和恰当的词汇进行原文信息的传递。通过《聊斋志异》的两个不同英译文本对话翻译的对比分析,从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两个方面来阐释语用学在对话翻译活动中的作用,进而阐明语用学在对话翻译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猫部落》是香港女作家王璞的又一力作。小说摆脱了传统小说文本叙述模式而采取了网络跟贴的形式,这一完全不同的叙事策略和人物塑造手法,将网络与文学契合在一起,为小说叙事模式的探索提供了很大的启示,标志着新的小说形式的诞生。作品在叙事策略、人物塑造、历史观等方面的探讨颇具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以《红楼梦》语料库为基础对汉英隐喻翻译从认知角度进行研究。通过对语料的分析,从概念隐喻视角出发阐释汉英隐喻构建的理据和运作机制,进一步对汉语隐喻进行分析及翻译方法研究。将文化语境与文学语境结合起来,阐明语言表层转换与作品的隐喻和主题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2.
《烟霞明宫》以其快节奏的叙事风格完成了对经典长篇小说叙事范式的一种改造,成为一部独特的剧本式长篇小说。小说叙事的剧本化风格,使本书在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选择上避免了宏大叙事,在对历史题材的处理和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上,体现了当代语境中作者对"历史"的重新审视或颠覆。  相似文献   

13.
叙事学研究既存在一个时间维度,也存在一个空间维度。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红字》以深入的心理描写,个性独特的人物塑造以及隐喻空间的使用奠定了它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小说运用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的巧妙转换,深入挖掘人物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展现了作品的多维空间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14.
《金瓶梅》的意象运用,主要表现在人物的塑造,叙事单元和叙事脉络的整一性和明晰化,整个叙事行为意蕴的凝聚,叙事行为发展的暗示、推动与补充以及小说叙事模式的完善等方面。意象的运用不仅使以叙事为要务的小说具有了诗的韵味,而且其本身也具有了叙事功能。  相似文献   

15.
隐喻的理解取决于具体的语境,在实际翻译中,大量工作是根据具体语境来理解隐喻的。文章阐述了在具体语境中隐喻的理解,并提出了在具体语境中隐喻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6.
在《金粉世家》中,张恨水将中国古典小说的传统写法和外国小说的叙事技巧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叙事策略。笔者以叙事学理论为依据,从叙事视角、结构、时空和人物塑造四个方面分析了《金粉世家》的叙事策略:多角度的视角、多元化的叙述者,复合型的叙事结构,独特的叙事时空,对立的人物结构模式与多种塑造手法。独特叙事策略的运用,使《金粉世家》凸显出与众不同的叙事风格,为中国传统章回体小说向现代化转型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方式。  相似文献   

17.
隐喻是由一种概念映射到另一种概念的修辞手法,常用于文学作品中。林语堂的小说《京华烟云》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本研究旨在概念隐喻视角下对《京华烟云》中的隐喻进行英汉翻译对比研究,通过分析小说中的隐喻表达方式和翻译方法,探讨了英汉两种语言在隐喻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和挑战。研究发现,隐喻翻译中常用的翻译方法有隐喻式隐喻翻译、移植式隐喻翻译和白描式隐喻翻译三种。译者在进行文本翻译时,需充分考虑隐喻的深层含义,以更好地传达原作的文学价值和情感,同时满足目标读者的需求。  相似文献   

18.
《万寿寺》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小说本体的理解,其中着力营造的"长安城"既是与现实生活相比照的艺术空间,也是小说本体的隐喻;而湘西凤凰寨的构建则充分践行了作者在小说叙事、伦理等方面的思想;作品中种种人物塑造除了寄寓了作者的生存理想外,更是涉及小说功用、主题等本体观念。深入解读《万寿寺》,对把握王小波的文艺思想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9.
《酒国》在莫言的长篇小说序列里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小说采用三线并进的复调叙事策略,使用多种文体参与故事的结撰,并进行了独特的小说中套小说、人物参与叙事、作家进入故事成为人物的文本叙事试验,营造了虚实相生的叙事效果,这种叙事策略具有典型的"元小说"、文体杂糅和狂欢化叙事的文本特征,其叙事实验的独特价值及其巨大的文化隐喻所具有的文化、精神批判价值,具有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哈代的小说中,视象被巧妙地安排在小说的整体结构中,以喻指人物关系,暗示人物命运,构造出严密有效的隐喻体系。《还乡》中,哈代借助视点、位置、角度等要素,充分调动了视觉隐喻的功能,这对于塑造人物形象、烘托小说主题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