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书法是以汉文字为载体的文化性艺术,它的艺术表现形式,审美标准都是源于中国的传统哲学与文化思想,书法艺术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而形成的一门独特艺术。是民族文化、民族气质、民族精神所显现的文化现象。在书法艺术的创作表现中,体现出“写”的恣意与天成,在书法艺术作品中应表现人的精神品质,同时也应该注意到书法对修身养性、陶养情性、提升境界的重要性。不能简单地把中国书法艺术看作是一门纯粹的艺术形式,更不能把它看成是纯粹的视觉艺术,否则,书法会失去它的民族性、独特性,也就会失去它的世界性。  相似文献   

2.
文化哲学开启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视角,它以人的哲学为灵魂和目的,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应有之义。文化哲学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文化性,最终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其过程就是人的文化生成的过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品位,需要坚持以"文"化人的教育理念;从大学生的需要出发,促进大学生的文化生成;优化文化环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3.
书法鉴赏的心理学实质,蕴涵着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性、社会性与文化性。本文在分析书法鉴赏的心理学意蕴基础上,探究了书法鉴赏与文化人格塑造的相互关系,旨在探索以书法艺术教育与审美素养为切入点,塑造文化人格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大学德育内容泛政治色彩浓厚,已经背离了德育的本真,遮蔽了其文化性的本质。基于此,大学德育需回归其本真状态,体现其文化性,有必要从文化哲学这一视角来构建大学德育内容体系。基于文化哲学视角的大学德育内容体系的构建应坚持人文价值取向,以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核心德目作为德育内容,具体为珍爱生命教育、诚信教育和责任教育。  相似文献   

5.
市场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形态在服装设计中结合表现,需要深入思考什么是市场文化,如何把它融入、应用到服装设计中,使其在效果方面赋予服装设计更强烈的审美性与文化性。不仅在外观方面可以为服装设计所运用,内涵的延展更是市场文化的精髓所在。  相似文献   

6.
不可通约性强调了价值理性的重要性,从而实现了从单一的科学理性到多样的价值理性的转变。一方面它强调多种生活方式的价值,是构成文化相对主义的一个哲学基础。另一方面,在文化中强调不可通约性也应当是相对的,文化间实现可通约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具有可能性。在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深入对不可通约问题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同时也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7.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药史上最早的文献,具备了历史性,人文性、科技性、哲学性与文化性等多重特点,其中所包含的文化意象是促进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十分值得研究。从上世纪初起,《黄帝内经》已经衍生出12个版本的翻译,本文对照了罗希文、李照国以及朱明三个英译本对文化意象的解读,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出发,分析译者的不同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8.
教学文化是一种特殊的主体文化,是一种活动文化,也是一种关系文化,它成为文化哲学规范和反思的基本内容之一.文化哲学对教学文化的规范功能体现在:它的时代精神规范教学文化的价值转换,它的宽容兼纳的品性规范教学文化趋向多元开放,它的中性思维方式规范教学文化的"和合"智慧.文化哲学与教学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双向建构的,一方面文化哲学成为教学文化发展的理论支点,另一方面,它又成为教学文化追求的理论旨归,在文化哲学的导引下,教学文化凝练出教学文化哲学,成为教学文化的精神内核,指导着教学文化实践.  相似文献   

9.
在服饰文化中,校服以其独特的文化性逐渐成为校园生活中一道越来越亮丽的风景线。它的实用性、审美性和教育性在学校教育和学生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校服文化的设计应体现学校人性化教育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教育理论的文化性体现在教育理论的多样性。各类教育理论具有不同的文化意蕴,教育理论的文化性源于教育实践的文化模式依赖。教育实践中的行动模式明显地呈现惯习依赖。教育实践的逻辑既缺乏严密性也缺乏恒定性,既没有严格性也没有连贯性,不论哪种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作出的描述,一旦被解释,就会使实践逻辑变形。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中国音乐艺术起始与演变过程,以文化哲学的视角和语言,挖掘与描述中国音乐艺术的演变与唤醒,剖析音乐艺术的文化意解以及哲学概念下新的格局与延续,认为中国音乐艺术从印象萌芽、发展、流变、沿革到新时期的高度唤醒,每一步都镌刻了深深的文化哲学烙印,清晰地辩定在文化哲学涵盖下中国音乐艺术演变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12.
文化进化论与文化相对论作为最有代表性的两种文化学理论,二者的对立和冲突对整个文化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贯穿于文化化学发展的过程之中。这种对立主要基于三方面的原因:其一,是文化学研究中的意识形态性质;其二,是西方文明基本精神-技术理性与人本主义-之间的对立;其三,是基于一种种族中心主义。文化学理论的未来发展必须超越种族中心主义,将其建立在真正的人类学的基础之上,借助于一种世界文化的意识,才能真正理解并解决文化进化论与文化相对论的矛盾和对立,而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理论由于超越了具体的文化学领域而深入到文化哲学的层面,从而为解决这种对立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武术,在其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受到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使武术理论和技法体现出了浓郁的中国传统哲学色彩.从中华武术各种技术体系不同运动方法的形成,到各门各派不同拳理的产生和完善,都能看到中国古代哲学观的巨大影响力,即借助哲理来阐述拳理,借助哲理化的拳理来规范拳技.而中华武术“心动形随“的演练意境也正是在这种关联中找到了自己的文化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14.
李毅 《教学与研究》2001,5(11):36-41
对“哲学是什么”的不同回答 ,反映了哲学观的差异甚至对立。中国近代以来文化保守主义坚持从道德形上学的哲学观出发 ,认为哲学在主观层面上才有意义。由此指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客观、革命等意义上的非哲学性。  相似文献   

15.
技术哲学从经验转向到文化转向的发展及其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哲学研究突破“经典时期”的困境后实现了其“经验转向”.经验转向过程中,在现象学的酶促下技术哲学研究呈现出明显的文化倾向.文化转向后的技术哲学从一个文化的多元视角来开启技术哲学的新的研究范式,通过对技术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影响进行双重聚焦,从细节上描述技术与文化的互动,关注人的价值和人的生活世界,提供解决技术社会问题的哲学思维.  相似文献   

16.
“新理学”之境界观总体上的文化背景是那个时代“古今中西”之争这一特定的文化事件。“新理学”境界观的形成,既有对西方哲学理性主义传统的借鉴,更有冯友兰在心理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特质即“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哲学精神的特别关注。在获得此种境界的具体路径上,冯友兰又提出了所谓“正的方法”和“负的方法”,而“正的方法”和“负的方法”则又分别代表着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思维方法或哲学方法。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文化及其文化转型成为当代哲学研究的热点。在哲学视域中,文化有三重维度:从广义分析,文化即"人化";从狭义分析,文化即社会意识形式;从生产力分析,即"文化生产力"。中国的现代文化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对而言,它是一种科学、理性精神和民主精神引领下,汲取现代工业文化精髓,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华的综合文化系统。当代新疆民族文化要向现代文化转型,首先,生产方式的转型是新疆文化转型的物质基础;其次,提高各民族文化素质是新疆文化转型的关键,最后,文化产业是文化转型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18.
恋乡思归,是中国文人的一种普遍情怀。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分析,安土重迁的文化传统为文人们铸就了故土难离的恋乡情感模式。儒家教化又强化了人们眷恋亲故、依恋故土的情感指向。以儒道两家学说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哲学,又为文人们的恋乡情结提供了一种哲学模式。这些最终构筑了中国文人的恋乡情感心理模式。  相似文献   

19.
哲学是文化的灵魂,哲学自觉是文化自觉的最高境界。大学是社会的文化高地,是文化精英的聚合所,大学人努力提高哲学自觉,将有助于大学确立科学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促进大学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从认识论哲学、政治论哲学、生命论哲学和文化论哲学探讨高等教育及大学文化、大学精神,可以推断,当代大学之道应当倡导一种“兼和”的哲学观,努力做好文化的选择兼容和会通创新,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探寻出当代中国大学之道的真正内涵。基于此,试将当代中国大学之道表述为:大学之道,在明德新民,在以人为本,在和谐会通,在止于至善至真至美。  相似文献   

20.
探析伽达默尔文化观及其现代文化反思,明确文化问题实质上是哲学问题。现代文化的科学化、技术化本质肯定与广泛认同,从根本上源于人类实践理性和实践哲学的丧失与衰落。因此,文化的扭转和重建蕴含着实践哲学传统的强力接应和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