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3 毫秒
1.
卡夫卡在其文本《城堡》中,叙述了一个被称之为K的想要进入城堡而终不得的故事。K的焦虑与执着,恰好折射出卡夫卡在特定的家庭、种族和历史语境中的焦虑与反抗。卡夫卡与K的精神内涵具有惊人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
歌德不仅影响了卡夫卡的思想和创作,而且这种影响业已形成一种焦虑,以至于卡夫卡得奋力摆脱这种焦虑,时刻提防着歌德过于强大的影响。歌德和卡夫卡看上去是那样不同的作家,但他们的内在联系却是如此紧密而不可分割。歌德对卡夫卡的影响最为集中地体现在卡夫卡的长篇小说《美国》和《城堡》上,歌德笔下那个“茁壮成长”的威廉?麦斯特在卡夫卡那里变成了“被迫成长”的卡尔?罗斯曼,而无所不能的浮士德则变成了始终在城堡外面徘徊的K。歌德对中国文化的推崇和赞扬也影响到了卡夫卡的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3.
卡夫卡的《城堡》负载着作家的个体人格内涵和社会化内涵,在这一本中作通过对环境、人物和语言等的艺术处理,真实细节与荒诞框架的巧妙结合,运用幽默、讥讽的语言,以及重复性的叙事结构构成了《城堡》独有的艺术特征。而在这些艺术特征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化隐言。笔认为,《城堡》是卡夫卡的个体人格的一种外化,折射出其所生存时代的社会化心理,是人们于“上帝死了”之后的一种困惑和焦虑的字表征。  相似文献   

4.
残雪对卡夫卡纯艺术层面上的解读,既打开了一条进入卡夫卡城堡的道路,也提供了一种理解残雪的可能的方式。卡夫卡之于残雪,更多的是一种艺术心灵上的相通。在卡夫卡的荒诞和残雪的梦魇背后,是两位作家对人的生存困境与存在意义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赵盼盼 《文教资料》2007,(34):163-165
《城堡》作为卡夫卡最重要也是最后的一部长篇小说,作家在其中倾注了更多与他的前期创作思想截然不同的东西。尽管表达得十分隐晦,但卡夫卡通过《城堡》确实是发出了不同的声音。通过文本分析并结合卡夫卡的一些箴言,笔者认为《城堡》蕴含了卡夫卡的希望之思,是支持卡夫卡生活并创作的深层人生热情。这种热情在小说中表现为具体的精神品质——耐心,而这也是卡夫卡灵魂的硬壳。  相似文献   

6.
《城堡》是卡夫卡晚期的代表作,最能体现卡夫卡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也最丰厚,体现了卡夫卡对世界的认识及艺术追求。《城堡》折射出了作者所生存时代的社会文化心理,作者通过环境、场景的虚设,人物的神秘莫测,语言的飘忽与含混等的艺术处理,使文本的意义得以呈现。  相似文献   

7.
针对目前的残雪与卡夫卡研究始终摆脱不了《灵魂的城堡——理解卡夫卡》一书的影响,本文另辟新径,从荒诞色彩形成的原因和对立双方寻求交流的写作模式来探讨卡夫卡与残雪的相似性和不同处。  相似文献   

8.
在《城堡》中,卡夫卡着重描写了两个人,K和阿玛利亚,这两人正好代表了卡夫卡在生活中的双重性格,而这双重性格的形成又是与卡夫卡的犹太身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9.
卡夫卡的个人经历与其文学创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长篇小说《城堡》反映了卡夫卡的童年创伤和性体验对其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城堡>是卡夫卡的巅峰之作,城堡的象征意义一直是文学界未解的谜.对<城堡>主人公土地测量员K的形象剖析有助于揭开<城堡>的重重迷雾.作为城堡聘来的土地测量员K,为身份和工作与至高无上的城堡产生了冲撞,然而这种冲撞是徒劳的,丝毫也不能撼动城堡的权威,遭到的只是孤独和蔑视.这是一个单独个体对强大而又荒谬的世界的抗争,而冲撞与抗争正是生命存在的重要标志--这也许是卡夫卡想要说明的.  相似文献   

11.
作品<城堡>是卡夫卡晚年的代表作,是最富有卡夫卡特色的长篇小说,体现了卡夫卡对世界的认识和艺术的追求.该作品体现了表现主义的特征,就从表现主义中的荒诞与真实两个方面对这部作品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12.
卡夫卡作为20世纪世界文学史上的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被公认为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卡夫卡生活和创作活动的主要时期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人与人之间日渐冷漠,加上战争的混乱和政治的腐败,使得卡夫卡的作品往往表现出荒诞离奇、孤独冷漠、阴郁困惑的艺术特点,真实揭露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和心理状况。其长篇小说《城堡》就是一部能代表卡夫卡文本内涵和艺术特征的典型之作。  相似文献   

13.
《城堡》具有高超的艺术价值与思想价值。这部小说最突出的特色,就在于卡夫卡运用独特的笔法为读者构筑了一个荒诞离奇而又冷酷真实的世界。本文试从城堡机制的荒诞性、艺术思考的真实性来解读《城堡》的荒诞性。  相似文献   

14.
正卡夫卡(1883年-1924年),奥地利小说家。20世纪西方文学的彗星,现代派文学的祖师。《城堡》和《变形记》是卡夫卡的名作。《城堡》里K去城堡,要求当局批准他在附近村子里安家落户。城堡就矗立在前面的小山上,看来近在咫尺,想进去却比登天还难。《变形记》中的萨姆沙是一家公司的旅行推销员,一天早晨醒来,忽然发现自己变成一只大甲虫。他遭到亲人和社会的厌弃,最后在孤独和饥饿中悄然死去。  相似文献   

15.
荒诞的世界,虚无的人生——解读卡夫卡的小说《城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兰兹·卡夫卡的创作一直是值得评论家研究的对象,孤独、阴郁、困惑、虚无、荒诞等等是卡夫卡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主要艺术风格.在卡夫卡的作品中,《城堡》最具代表性地表现出了这些特点."城堡"和"K"都成为了抽象的符号化的象征,代表着"现代人的困境",是卡夫卡将现实和理想连接在一起时探索出的艺术境界.本文将虚无和荒诞作为研究卡夫卡的切入点,去发现此中具有相同特征的人生境界,并分析其心理特点.而将这两大境界结合在一起时,卡夫卡小说所带有的预言性特点就彰显出来了.  相似文献   

16.
卡夫卡素描     
弗朗茨·卡夫卡 (1 883 - 1 92 4 )奥地利小说家 ,2 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最重要的先驱。生于布拉格一个犹太人家庭。生前仅发表少数几个短篇。41岁时即被长期的疾病和贫困夺去生命。生前给好友马克斯·布洛德留下遗嘱 ,要求将他的全部手稿付之一炬。今天的读者得感谢布洛德先生 ,他非但没执行这份遗嘱 ,反而把它们整理出版了。代表作有中短篇《变形记》、《判决》、《在流放地》、《地洞》、《饥饿艺术家》和长篇《审判》、《城堡》等。《城堡》是卡夫卡的长篇代表作。小说描写一个名叫K的土地测量员 ,应城堡当局之聘长途跋涉前往工作。小…  相似文献   

17.
卡夫卡的生存是为了创作,他的创作就是他的生活。他的生活与创作是一个整体,他作品的主人公就是他自己。他的孤独、漂泊、恐惧、焦虑在作品中得到了真实的反映。由于卡夫卡的心态代表了当代西方人的生存境遇,所以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推崇。  相似文献   

18.
《城堡》的研究现状表明,这部卡夫卡的巅峰之作,正逐渐的被解释成为多义的谜团。人们深入独白体系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各种价值标尺都被用来对这部作品进行测量。《城堡》之所以在人们看来,像一个解释的迷宫,是因为人们没有注意到它的根本特性——复调性。文章将对《城堡》的这一特性加以探讨,希望能有助于厘清这个解释的迷宫。  相似文献   

19.
文章用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分析得出卡夫卡的"惧父情结"是《城堡》中"父子"关系选材的个人因素,同时又根据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分析了卡夫卡作为一个处于时代混乱荒诞社会的作家,站在人类共同心理的社会高度去创作。因此"父子冲突"集体无意识又构成《城堡》中"父子"关系选材的社会动因。  相似文献   

20.
郑仪 《新读写》2010,(6):16-16
荒唐,是读罢卡夫卡的《城堡》后的第一感觉。荒诞不经的情节与毫无现实感的笔触,使他的小说俨然如同现代派的抽象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