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潘琦同志奋斗40多年,出版40多部作品。他自己有文艺创作经验,对重大革命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发表了高屋建瓴、符合实际的讲话。其采录的民间文学作品凸显为民众谋利人物的形象。文学自传《我的艺术人生》记录了其文学创作的轨迹。  相似文献   

2.
民间文学是指一种依靠口头传承、与民众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息息相关的特殊的文化形态。民间文学的普及和兴盛,有其特定的文化生态环境。在现代社会,民间文学生存与发展的客观生态环境与文化生态环境都已发生了改变,缺乏社会需要,缺乏创作动机,难以产生民间文学创作的有心人和具有集体智慧的真正的民间文学作品。民间文学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严重的困境。  相似文献   

3.
水族民间文学作品按文体形式可分为"散文形式的水族民间文学作品"、"韵文形式的水族民间文学作品"、"韵散结合的水族民间文学作品"三大类别。其中,韵散兼用、说唱结合的水族曲艺"旭早"是我国少数民族曲艺中的一朵奇葩。水族旭早的源头是水族民间歌谣和民间故事,水族旭早的产生是水族社会生活的需要,水族旭早的嬗变是水族社会发展的必然,并将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小说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均受到民间文学的影响,民间文学是沈从文的创作源泉之一,他从民间文学中汲取了许多营养,使自己的作品呈现出民间文学作品的独特韵味,从而更具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5.
水族的民间文学作品琳琅满目,丰富多彩,不仅为水族人民喜闻乐见 ,而且早已引起学界的关注与研究.对水族民间文学作品的分类,论家多是将其划分为散文形式的作品、诗歌形式的作品和句式整齐的格言谚语三大类,亦有仅划分前两大类的.全面考察水族民间文学,当划分为"散文形式的作品"、"韵文形式的作品"和"韵散结合的作品"(即韵散结合的说唱文学作品)这三类为宜.  相似文献   

6.
刘万章不仅搜集与整理了数量可观的民间文学作品,而且还对民间文学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研究,他指出民间文学具有多重价值,如历史、教育、文学等方面都有研究资料价值。其次,民间文学含有新的文学类型。他还提出了有关搜集和整理民间文学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是一位来自民间的作家,他深受民间文学的熏陶,并从民间文学中汲取创作的材料,语言和手段,因此他的作品自然地显现出一种特别浓郁的地方、也是民间的生活情调。本文试从沈从文作品中所运用的民间故事、传说、民歌等的表现手法和对风俗、风物的描写方面论述他作品的独特风貌。  相似文献   

8.
清末民初以来,民间文学被知识分子当作文化改良和文学变革的资源。周作人以民俗学方法入手,对民间文学有着独特的认知与论述。本文通过考察五四后周作人民众认同的转移及其对各种民众文学形态的评判,考察他的民间立场与新文学建构的关系,并由此呈现其身份认同的独特性和思想心态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9.
民间文学是由群众集体创作、口耳相传的语言艺术,是民众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不自觉创作。原生性与民间文学血肉相连、同气连枝,是民间文学普遍存在的一种特点,以产生和流传在偏头关的传说故事作为个案,探讨分析其创作、流传、变异和传承中体现出的原生态特质,可以总结出原生性就是民间文学的本质属性和魅力所在。正统"民间文学"理论在新的建构阶段,应重视、吸纳、丰富和保护其原生性的特质,以求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学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0.
民间文学是一种扎根于民间的传承文化,有着久远的历史和深厚的民众基础,它对人们的心理、习惯、思维方式的影响是至深至远的。《聊斋志异》是中国文言小说的巅峰之作,其大量篇目汲取了民间文学的养分,或直接记述,或巧妙加工,或虽为纯粹的创作却带有明显的民间文学色彩。作品将浪漫情节与现实生活融为一体,具有一定的历史和心理依据,缩短了读者与作品的距离,这正是《聊斋志异》在不同阶层读者中广泛流传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正> 民间文学作品在流传过程中产生变异的原因,钟敬文同志主编的《民间文学概论》、段宝林同志主编的《中国民间文学概要》、乌丙安同志主编的《民间文学概论》,中国民间文学刊授大学的刊授教材《民间文学原理》所揭示的均不外乎这样四点: 第一、民间文学作品是依靠记忆保存的,因之便导致了民间文学作品在流传过程中的变异。第二、民间文学作品的创作者没有创作权的观念,作品无所谓属于谁所有,从而  相似文献   

12.
杜鹏程对民间文学的看法散见于他的文章中,归结起来有三点,即"慈母说"、"补史说"和"冶情说"。在民间文学的收集整理方面,他也指出必须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13.
一直以来,卡尔维诺都被冠上后现代作家的称号,极少有人注意到其作品对民间文学养料的吸收."轻逸"是卡尔维诺一生的美学追求,小说传达的应该是如他所说的"柏尔修斯"的生活和生命之"轻",以此对抗"后工业化社会"中实际存在的"重".以童话为点和线,以民间文学为面,以文本分析为支点并结合叙事学理论对其小说的"根系"和"脉络"进行梳理,我们或许可以得到一种不同于类似"后现代"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民间文学是优秀文学遗产中最宝贵的文学之一,我国民间文学研究在古代已发生了自身的“前史”,五四以来文学先驱们也把视角放在民众身上,有强烈的平民意识,但只是从启蒙角度来吸收民间文学的营养,并没有真正从文学史角度把握民间文学。解放以来,在毛泽东的民间文艺指导下开展新民歌运动,从民间寻找文化资源,但其中隐含新文学界的文学想象。80年代在重写文学史浪潮的推动下,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从史的角度对民间文学与民间有新的认识,但他竭力从民间文学中挖掘出来的也只是民间文学的“隐形结构”。因而,新文学史研究视镜中存在民间缺失,应呼吁对民间文学“史”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高有鹏 《天中学刊》2013,28(1):86-90
刘向、刘安、王充和应劭在他们著作中保存了丰富的民间文学作品,在汉代民间文学的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他们在记述民间文学作品的同时阐明自己的观点,这种学术个性化标志着汉代知识分子民间文学观的具体形成.他们的著述对于民间文学的保存具有重要意义,对后世民间文学思想也有着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上半叶,既发表有一批广东客家民间文学的作品,还出版有有关客家民间文学作品集,这些客家民间文学作品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广东客家民间文学的文学样本,也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广东客家人思想、心态的样本。  相似文献   

17.
我国文学园地,长期流行一种观点:中国民众喜欢以“大团园”结尾的作品;“大团园”是中国民族心理,中国文艺民族特色的反映。近年来人们又对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有的人竭力抬高悲剧性作品的地位而贬抑“大团园”思想;也有人主张按“大路朝天,各走半边”的原则,让它们各得其所地向前发展①。在有关“大团园”问题的文章中,都以相当篇幅涉及中国民间文学。可是从中外民间文学的大量实例来看,上述流行观念并不正确。本文试用比较研究方法剖析一下民间文学中的“大团园”问题,并对文学发展某些带规律性的现象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晓苏是一位善于吸收古今中外文学营养的作家。他不仅把中国民间文学的智慧挪移到《花被窝》之中,而且把西方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文学的优点也一并拿来,为他所用。他在谈到其小说《松油灯》时说:"我自己十分喜欢这篇小说,它既是现实主义的,又是现代主义的。"诚哉斯言。我看晓苏的许多作品,都可以作如是观。  相似文献   

19.
政治文明的早熟和“宗法伦理”的局限,使得“正统文学”与“民间文学”形成了同源一流却又泾渭分明的两大体系。在长期发展演变的过程中,看似水火不容的体系,却不断地水乳交融。许多文学家在创作时都自觉不自觉地向民间文学学习。与此同时,这种富含“民间情结”的作品,又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人们将其改编成各种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学形式,广为流传。文学就是在这种“正统”与“民间”的互动中才拥有了永恒的生命。在这一点上,《聊斋志异》颇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20.
民间文学是一种与文人作家之书面文学有区别的“立体性”文学,它是民众生活经验、审美情趣和文化情境的文学表现形式,有着自己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全文以庆元廊桥的民间文学为例,探讨民间文学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