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恨水以写小说驰名,作品数量多得惊人,拥有的读者群也相当广。鲁迅的母亲就是他的忠实读者。但很少有人知道,毛泽东也读他的小说。1944年5月,重庆《新民报》记者赵超构随中外记者团访问延安。因为张恨水那时也在《新民  相似文献   

2.
张恨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奇观.轰轰烈烈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刚过,他却凭借写作章回体小说而掀起了轰动一时的"张恨水热".在消闲与责任交织的文化心态下,张恨水的小说所呈现出"高雅化的通俗"的艺术品貌,进而寻求其雅俗共赏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3.
张恨水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中著名的通俗文学大家,更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全能报人。报人角色贯穿了他全部创作的始终,对他的创作产生了非常直接的影响。从传播学的视角出发解读张恨水,可以得出一些新的结论:新闻事实作为题材直接进入小说的创作,使得张恨水的小说具有"信史"的价值;报人的职业特点,对他的创作转型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而张恨水一直坚持的小说创作的趣味性,实际上与民营报纸的市场运作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主持人语:张恨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通俗文学大家。张恨水及其小说在新文化运动中曾经受到激烈的批判,被贴上了"鸳鸯蝴蝶派"的标签,并长期受到文学史的排斥。当今的学术界对他的讨论早已超越了"雅俗之辨",张恨水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文化史的贡献也逐渐被历史地凸显出来。但是,笔者认为,张恨水及其创作应该是中国传统文化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化文学之间的桥梁。正是由于这一桥梁的存在,才使得传统与现代之间、新与  相似文献   

5.
张恨水是中国现代文坛上的通俗文学大师,他的共计一百余部三千万言的通俗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画廊中一抹绚丽的风景。检视张恨水的作品,就会发现皖江文化对其人品、文品所产生的熏陶与影响,构建了他的人生观和文学观,这不仅体现在其作品描写故土潜山的自然景观、乡风民俗中,更体现在作品厚重的文化内蕴之中。带有独特的皖江文化色彩的"山",既是客观写实,也是其精神诉求的对应物。本文通过对张恨水小说中皖江"山"文化的探讨,试图更深入地剖析其小说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在上海松江取景的根据张恨水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偶像剧《梦幻天堂》一路低调拍摄,男主角明道在剧中出演一位上世纪20年代的股票经纪人,演多了好男人的明道,在 FANS 眼中也是完美无瑕。但其实呢,他的"缺点"也真不少,那就来听他自己来说说这个"坏男人"是如何坏法。  相似文献   

7.
<正> (一) 在中国现代文坛上,有人把张恨水称为通俗小说家,有人称他为言情小说家,有人则说他是鸳鸯蝴蝶派小说的“遗脉”。所以各持一是,乃因张恨水的小说以“情”为重,多以才人佳女为纬,编织悲欢离合之事。他曾经名噪文苑,但他的颜色却愈来愈淡漠了,以至于长期以来不留名于文学史。然而张恨水及其作品却是一个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8.
受传统才子佳人小说的影响,张恨水的生活追求中充满着才子佳人式的浪漫爱情婚姻理想。这一理想又因他所生活的时代与传统社会在时代精神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产生相应的发展。作为一名通俗文学作家,张恨水的才子佳人理想自然地体现在他笔下的才子身上,同时也表现在他的才子佳人小说风格中。  相似文献   

9.
<正> 张恨水一生创作了一百二十多部小说,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而且上升到理论高度,提出了许多精辟的创作主张。这些理论主张犹如没有珠串的线珠一样散落在其序言、后记、回忆录中。因此,系统地研究张恨水的小说理论,对全面认识“张恨水现象”以及指导当前的通俗小说创作均有其重要的价值。一、“小说就是小说”:小说史上的科学命题。如果说高尔基的“文学即人学”揭示了文学的“个性”,那么,张恨水的“小说就是小说”则揭示了小说的“个性”。张恨水不止一次地强调:“小说就是小说,并不是历史”,“与布告有别”,“与教科书也有别”。“吾作小说,令人读之而不否认其为小说。”  相似文献   

10.
在学习和借鉴"五四"新小说以及西方小说创作技法的基础上,张恨水在其小说文本的叙事中表现出不同于传统小说的显著特征.他从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叙事时间三个方面均对传统章回小说做出了富有现代性的改造.相对传统小说以"情节"为结构中心的全知全能叙事,张恨水小说的主要叙事特征表现在以"人物"为结构中心的限知叙事,及其文本的缓慢叙事和多变的叙事顺序上.  相似文献   

11.
儒家文化思想最早进入张恨水的精神世界是在其童年少年时代。他将儒家文化思想投射到文学创作中,使其创作蕴涵着较浓郁的儒家文化精神特质。儒家文化思想所要求的理想人格主要包括"治世"与"做人"两个方面。从"治世"的方面考察张恨水小说中的理想人物,他们大都具有比较强烈的家国观念和民族意识;从"做人"的方面考察张恨水小说中的理想人物,他们在思想和行为上讲"礼"行"仁",具有儒家文化的人伦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以来张恨水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研究者的目光大都集中在张恨水小说上,对于其散文的研究则显得较为沉寂。新时期张恨水散文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小说研究与散文研究间的不平衡;散文能否进入现当代文学史问题;目前散文研究中显现出研究多宏观少微观、多思想少审美、《山窗小品》研究“热”与其他散文研究“冷”等现象。  相似文献   

13.
张恨水是民国时期妇孺皆知的"通俗文学大家",他从事的"叙事人生"的小说创作中包含了很多民俗文化。在其长篇小说《欢喜冤家》中,曾对皖地民俗进行了详细的叙述。本文先将小说中皖地民俗分成:服饰、饮食、农业民俗三大类,并从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两方面分析民俗在小说中的审美作用。张恨水有意识的民俗描写,使其作品具有民族化的色彩。  相似文献   

14.
张应中 《学语文》2014,(6):46-48
提起张恨水(1895—1967),人们都知道他是通俗文学大师,他的小说曾使无数的读者为之倾倒,而作为诗人的张恨水,知道的人就不多了,对其诗词的研究也寥寥无几。其实,张恨水一生所作旧体诗词的数量相当多,北岳文艺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剪愁集》就收录了近七百首。一者,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旧体诗词处于边缘位置,被新文学史家和一般的读者歧视或忽略,二者,张恨水的诗词被其小说的巨大名声所掩,因此,了解他的旧体诗词的人并不多。实际上,如果要研究张恨水的思想和人格特点,读其诗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而其高超的诗词艺术,又能给我们以难得的审美愉悦和精神熏陶。  相似文献   

15.
张恨水具有小说家与报人的双重身份,但在二者之间其本位在于报人。他的小说具有很强的新闻性,其新闻性修辞主要体现在隐喻性表达和直接陈述两个方面。其小说的新闻性及修辞特性,既与其报人身份有关,也与小说发表于报纸副刊密切相关。张恨水小说发表于报纸副刊,在传播上形成了受众与创作的紧密互动;在审美特性上具有社会性、世俗性、纪实性和时效性,因其独特的传播性而具有独特的审美特性。张恨水的创作在审美性和新闻性的张力之中,大体做到了平衡。  相似文献   

16.
从《春明外史》开始的张恨水的小说改良 ,在漫长的创作生涯中 ,先后成功改良了社会言情小说《啼笑因缘》和社会讽喻小说《八十一梦》等作品 ,取得显著的文学实绩。他大量创作的抗战小说也起到了激励民气的一定作用。张恨水的文学道路 ,介于新与旧、雅与俗之间 ,在新文学小说和现代通俗小说互动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文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张恨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奇观。轰轰烈烈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刚过,他却凭借写作章回体小说而掀起了轰动一时的“张恨水热”。在消闲与责任交织的文化心态下,张恨水的小说所呈现出“高雅化的通俗”的艺术品貌,进而寻求其雅俗共赏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8.
张恨水的小说不仅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而且具有积极的社会价值.张恨水小说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作品中表现出"人"的意识的觉醒、大胆揭露社会黑暗、积极宣传抗日救国等方面,同时,这些方面也是张恨水为推动中国现代社会变革、捍卫民族尊严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李泓 《凯里学院学报》2006,24(4):109-110
张恨水在通俗小说史上取得的巨大成功得力于他成功地把握了现代报刊这一文学载体;现代报刊对张恨水在小说创作的叙事方式、叙事内容以及语言风格等方面产生深刻影响,同时,也为报人身份的张恨水赢得了一个表达自己思想文化观念、抒发艺术才情的话语空间  相似文献   

20.
现代通俗小说文体的变化自身有一条途径。清末民初在“新闻体”和“翻译体”的影响下,现代通俗小说文体完成了一次改造;20世纪20年代以后,在“新小说”等文体的影响下,现代通俗小说再一次完成了改造。在这一次改造中,张恨水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从张恨水小说文本分析的角度论述这次通俗小说文体的改造过程,尤其要注意其三方面文学史意义:张恨水小说接受了“新”元素,核心的内容是写人;尽管引新入俗,但他的小说还是通俗小说,他努力追求小说的商品效应和市场效应;张恨水小说的“引新入俗”实际上完成了现代通俗小说创作文体的又一次改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