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读练结合动静相宜"的教学模式,分为"读""练""动""静"四个板块。新课堂要求教师备课要精当,讲课要精练,总结要精准,把时间留给学生思考探索,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完成课堂内容;"静"即要求教师静下心来,钻研课本,以单元为单位,形成语文知识教学体系,便于学生系统全面掌握知识。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是思考性、想象性极强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必须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这是课堂中的"静"。但是学生能讲、能写、能做的,教师尽量不去干涉,不去包办代替,得让学生"动"起来。因此,语文课堂得"动""静"结合。  相似文献   

3.
正什么样的课件才是好课件呢?笔者认为,好的课件应该是"动""响""靓""实"四个要素的结合。一是"动"。多媒体辅助教学之所以受到青睐,首要原因是打破了传统教学手段死气沉沉,单靠教师一张嘴、一支笔进行讲述的局面,能够形象化地变静为动,让学生看到一些现象发生、形成的过程。好的课件必须突出一个"动"字,用形象、准确的"动"吸引学生。教师可以利用的动态元素非  相似文献   

4.
"动"是相对于"静""沉闷"而言的,对于素质教育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来说,"动"的语文课堂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对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从多方面入手让学生"动"起来,构建"动"的语文课堂,为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以及语文素养的提升做好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5.
在大多数教师看来,数学课容易上,但要上好、上精彩却比较难.容易上是认为数学课堂就是"两步曲":教师讲解例题,学生进行练习.要上好却比较难,因为数学课要让学生"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不是容易的事.动中有静,就是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要能让自己头脑冷静,学会安静地思考;静中有动,就是学生的思考应该是积极的,发散的.其实,内容简单的数学课,教师只要有心,也能上出不一样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正>一堂课,除了要正确处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外,还要集中解决"动与静""放与收""活与实"等关系。只有处理好以上关系,课才能成为好课,师生才可以真正体会教与学的乐趣。一、动静结合,提升课堂活力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使得课堂教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满堂灌""满堂问"的现象已基本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教学模式。在新的课堂中,学生正在逐步成长为学习的主  相似文献   

7.
自提倡素质教育以来,我们的教师就在绞尽脑汁地让自己的课堂"活"起来、"动"起来.从客观上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确需要老师来调动,但如果这种积极性一旦兴奋过度,学生一时半会儿还能静下心来投入到对文本的研读吗?一堂好课,教师应该能把握好课堂上"动"与"静"的度.  相似文献   

8.
<正>从哲学意义上来讲,动是永恒的,而静是相对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动主要是指课堂气氛活跃,而静指的是动脑筋进行思考的过程。课堂上既需要动,又需要静,只有动静结合,学生才能在激发情趣的同时对知识进行消化和吸收。因此,教师要合理调控,让课堂动静结合,使教和学达到良性循环。一、培养学生"听",让课堂动静结合韩愈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诲人不倦让学生受益匪浅,听贤人教诲如沐春风,教师对学生的  相似文献   

9.
在目前轰轰烈烈的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各种教学模式应运而生,众多的教学模式都追求"互动""合作",呈现一片"闹"的景象。但是,一些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却清醒地认识到:许多"闹"的课堂其实是"伪互动""伪合作",其结果是低效,甚至无效。"沉静的课堂"才应该是"一道永不消失的风景"。不过,"静"的课堂如果缺乏智慧的设计、科学的方法,势必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因此,"静"的课堂要"合情""合理""合式"。  相似文献   

10.
<正>我们追求"小脸通红,小手直举"的课堂,认为"动"起来的课堂更精彩,尽管有时这种"动"只是学生对浅显问题反应后的肢体或口头表达;我们也崇尚课堂上的"静",认为这是学生在进行思考,尽管有时学生只是出于对问题的畏惧而被动地选择安静退缩。形式上的动与静不应该成为我们数学课堂的追  相似文献   

11.
课堂教学的"动"就是互动、演示、讨论、操作等言行,"静"就是冷静思考、冷静聆听、冷静分析和冷静评价。完美的课堂教学就是"动""静"相宜,"动"的价值由"静"来提升,"静"的目标就是发展、深化经验,形成能力。应届教育实习生在课堂教学较多追求哗动、话动、和动、嘈动而忘却了"静",有的只能维持课堂教学的寂静、噪静、肃静而不能"动"起来。为此,建议加强大学课堂监督,让实习生有范可学;强化学生参与各种活动的意识,提升自己能力,并作为必修课;落实教学法课程目标,把好试教关;由专业教师带队实习,切实做好专业实习指导;做好实习工作的监管。  相似文献   

12.
<正>南朝医药学家陶弘景指出:"静以养神,动以炼形,能动能静可以长生。"动静结合的辩证思想为语文课堂教学研究提供了有益启示。课堂是生命体机能与心志的特殊运动,动与静是课堂教学的外在表现。"动"是指学生处于愤悱状态之下,经由教师点拨、引导,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实践中的活跃状态;"静"是指课堂上,学生聚精会神、静思默想、认真倾听等相对安静的状态,"动"与"静"是互为因果和前提  相似文献   

13.
物理核心素养中科学思维是最核心的素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是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核心要求。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经历"前""后""静""动""正""倒""多""少""大""小"等不同情况下的冲突,激发思维,培养良好的物理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14.
教学活动一般是以"动"与"静"两种形态存在的。教学中所谓的"动"就是以教师活动为中心,这个过程中既有教师的讲,又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己训练,学生逐渐演变为课堂主体。所谓的"静"就是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学生学习完新知识以后,自己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进行预习、复习等学习活动。教学过程中只有将"动"与"静"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使教学效果得到最大限度的增强。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应该将情感教育引入到课堂中来,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地利用"教师教学中的主导情绪状态""教师在教学中的自我情绪调节能力""教师对所教学科的情感及其流露""转变教师自身的教育观念""营造课堂积极氛围,增强学生的课堂主动性"五种有效方法建构情感课堂,大大促进学生的情感输入和输出,提升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帮助学生完善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很多教师害怕课堂上没有声音,没有活动,静悄悄的,尤其是公开课。要是课堂上一片安静,其结果极有可能就是听课教师听得无聊,上课教师上得惶恐。所以,“静”也就成为许多教师课堂教学的大忌,“动”则顺理成章地成了我们语文教师共同的追求。诚然,语文课堂不应该是死气沉沉的分析,也不应该是教师慷慨激昂、口若悬河的讲解,而应该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于是乎,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课堂,总是热闹非凡,一派繁荣景象。但是,“静”真的有那么可怕,“动”真的有那么神奇吗?这需要我们冷眼旁观。我们需要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动”,而绝不是那种貌似热闹活跃…  相似文献   

17.
瞿伟 《成才之路》2011,(24):24-24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现在许多地方都在倡导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跃起来,课堂变得动感十足,各种调动课堂气氛的方法层出不穷。课堂多了几分浮躁,少了些许宁静。课堂教学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其实课堂中的"动"与"静"就像鸟的双翼,缺一不可。真正和谐完美的课堂应该是该静的时候能静下来,该动的时候能动起来,动静结合才是教师应该追求的课堂教学境界。  相似文献   

18.
<正>课堂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整合,是"教""学"因素所构成的一个信息传递的动态过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习兴趣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课堂教学需要"动"起来。所谓"动",从表面上看,就是课堂要呈现出生动活泼、自由和谐的"满意场";从实质上看,就是课堂上"教""学"的和谐一致,真正让学生动起来。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使学生心动新课程强调情境学习的重要性,即教师要尽可能地为  相似文献   

19.
在年前的名校长名教师论坛上,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的孙双金校长为我们介绍了情智课堂的特征,其一就是“静中生智”。所谓“静中生智”就是在静中经历智慧的攀登,让新课程强调的让课堂动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变为现实。于是,我在思考:该怎样辩证地处理好这一静和一动之间关系呢?如果整堂课学生一味在动,一直处于亢奋的状态,那就不能静静地倾听,仔细地思考,这样的学习虽然是热闹的,但是低效的。理想中的课堂应该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既有凝神思索的宁静,又有疑窦顿开后的滔滔不绝。应该是动静结合、有张有弛!看看现在的一些课堂:一个问题提出后,学…  相似文献   

20.
<正>什么是课堂教学的动与静呢?教学中的动是指讲解、朗读、讨论、操作,是"有声有行"的教学;"静"是指学生的默读、观察、思考、想象,是"无声"的世界。教学中的"动",活跃课堂气氛,能使学生保持注意力;"静"则利于学生思维的深入。怎样才能做到课堂中动与静的结合呢?一、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是前提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是重要前提。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就像是猫和老鼠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