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自Lakoff和Johnson在1980年合著出版《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以来,隐喻研究在认知科学领域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认知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工具,是人类认知和理解世界的媒介。诗歌是隐喻的海洋,该文以舒婷《致橡树》为基点,探索隐喻和诗歌的关系,分析隐喻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以及隐喻为诗歌所带来的文学效果,帮助读者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新的诗学观,认知诗学主张从认知层面去探讨文学文本,关注文学阅读与人类认知的基本关系。雪莱在两首著名抒情诗《西风颂》和《致云雀》中,通过概念隐喻的运作机制,利用自身的隐喻思维与读者在识解经验世界中形成的概念结构产生联系,这种认知上的相互作用一方面帮助读者理解诗歌内涵,另一方面也实现了诗人—读者在思想情感上的互动与交流。  相似文献   

3.
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手段。诗歌中大量使用隐喻,以此来增强诗歌的表达和阐释,形象生动地表达情感。翻译诗歌时正确把握隐喻,能有效帮助目的语读者解读诗歌,领会诗歌的真正内涵。本文运用隐喻理论对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三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从意境、风格、情感等多方面分析三个英译本不同的翻译效果,以求促进诗歌的认知翻译和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4.
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认知手段,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作为“隐喻式语言”的诗歌自然离不开隐喻,隐喻翻译是诗歌翻译的关键。结合认知的观点,认为诗歌中的隐喻既有同质性的一面,又有异质性的一面,提出了中国诗歌隐喻的英译实践可归结为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选择。分析一些古诗名句的译文表明,归化翻译策略中的意译法、换喻法与异化翻译策略中的明喻法、直译加解释的方法,是英译中国诗歌隐喻较为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Emily Dickinson死亡诗歌中的基本隐喻,指出虽然诗性隐喻是基本隐喻的扩展和延伸,但有其特殊性;隐喻在文学语篇中具有文体价值。  相似文献   

6.
隐喻不是一种简单的修辞手段.而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隐喻作为一个认知机制.一个认知域(源域)部分映射于另一个认知域(目标域)上,目标域因为源域而得到部分地理解。隐喻是诗歌的灵魂,和诗歌同质。本文从隐喻的认知功能角度分析艾米莉迪金森著名小诗《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运用隐喻的认知理论对比分析英诗文本,可从诗人的认知层面更深层次地体会诗人对世界、对人生独特的理解和诗歌本身的意义是如何建构的。  相似文献   

7.
在认知语言学家的眼中,隐喻被看作一种认知工具,是人类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手段。在 Lakoff & Johnson 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的基础上,对李白诗歌中的隐喻现象进行认知解读,旨在说明其诗歌的独特魅力和广泛流传有赖于隐喻的大量确切的使用。  相似文献   

8.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的、语义的现象,更是一种语用的、认知的现象.诗歌中隐喻的使用是诗人追求最佳关联的结果,因此隐喻的理解是一种明示推理交际,是读者在适当的认知语境下寻求最佳关联而取得语境效果的过程.以隐喻的认知语用观为出发点,结合具体的英语诗歌中的语篇隐喻为实例,可以进一步认识关联理论对隐喻的阐释力.  相似文献   

9.
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语言是语言研究的一个方面,因为语言能力是人类认知能力的体现,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的研究突破了如何运用语言能力和实现语言能力的籓篱,使传统的隐喻理论得到了重大的发展。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现象,它还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Glen Phillips的诗歌,指出Glen Phillips诗歌中的隐喻其实是来自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基本体验,是诗人用灵心慧眼对一些基本概念隐喻的延伸和拓展。  相似文献   

10.
体验哲学启示我们可以将诗歌翻译活动视为以现实体验的认知主体将一种语言映射转述成另一种语言的认知活动。诗歌和隐喻是同质的认知语言现象,同时诗歌翻译与隐喻的具有认知相似性。通过考察认知性翻译主体在古汉诗英译中的认知转换以及原文和译文的认知同一性关系中的认知转换可以更加确切地描述翻译的主体审美过程。  相似文献   

11.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是一种修辞格,而是一种思维方式.诗歌语言中的隐喻是诗人隐喻思维的表现.该文尝试从认知角度分析弗洛斯特的几首小诗中的隐喻,并谈谈弗洛斯特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12.
李丽丽 《文教资料》2012,(27):148-150
当代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现象,而且是一种认知活动。隐喻与诗歌的创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隐喻在诗歌创作中被广泛应用。唐代诗歌中有不少涉及到"花"这一意象的,本文尝试将"花"作为始源域,分析它所映射到的不同目标域及其在唐诗中隐喻的特点,以期从认知隐喻这一角度认识唐诗中的"花"这一意象。  相似文献   

13.
隐喻不仅仅是文学中的一种装饰和点缀,也体现着作家的认知方式、文化背景及其语言风格.论文通过以文学是人类传达个人体验和情感的天性的本质作为出发点,从文学是隐喻的集散地、隐喻是文学的根本,隐喻体现作家认知方式和文化背景,体现作家语言风格四个方面阐释了隐喻和文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现象,而且是一种认知活动,隐喻对诗歌的创作也有很深的影响。唐代诗歌中有不少涉及到"水"这一意象的,文章尝试将"水"作为始源域,分析它映射到的不同目标域,以及"水"在唐诗中隐喻的特点,以期从认知隐喻这一角度认识唐诗中的"水"意象。  相似文献   

15.
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是一种语言现象,而是认知现象.本文从诗歌语言、日常用语两方面论证了认知隐喻的普遍性,并从认知隐喻方面来探讨翻译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6.
诗歌被称为“隐喻式的语言”,诗歌的翻译存在着很大的困难。诗歌中隐含着诸多的语言信息和文化信息,形式和内容一直是翻译争论的焦点,诗歌的翻译更是如此。本文试从隐喻角度对诗歌的翻译进行比较,分三个方面:概念、语篇和人际隐喻?本文结合有关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的相关研究成果,希望对诗歌的翻译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认知诗学是认知语言学的理念运用于文学作品鉴赏中产生的,是认知科学和诗学的结合,是帮助我们对世界认知的一种概念化研究。舒婷的朦胧诗是在特定的时代语境和历史积淀下出现的一种新的诗歌艺术潮流。文章通过认知诗学的角度,用图形-背景、概念隐喻的理论来解读和分析《致橡树》这部作品,帮助提高读者对中国当代文学诗篇的鉴赏性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一、引言 隐喻是系统地、单向地从始源域到目标域的结构投射。隐喻认知是人类认知世界,特别是抽象世界的不可缺少的一种认知能力。在我们观察周围的世界、创造新的意义、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隐喻起到中介的认知功能。在语用学的视角下,动态的语境是理解诗歌隐喻的“桥梁”,人们运用动态的语境可以更好地认知和理解诗歌中新的、抽象的、不清楚的概念,  相似文献   

19.
《考试周刊》2015,(62):26-27
隐喻在语言中无处不在。在很长一段时期,隐喻都仅仅被认为是一种修辞手段,属于文学、修辞学等学科的研究范畴。而后产生的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认知现象。它是一种思维方式,是理解抽象概念的一种最重要的手段。本文旨在阐述修辞隐喻、认知隐喻的特征,探讨其异同。  相似文献   

20.
隐喻是英语语言中广泛存在的一种修辞手法;同时,因为语言是人类思维能力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隐喻也是一种认知方式,一种思维活动。加深对于隐喻认知的认识在大学英语教学和第二语言习得中很有帮助。本文通过认知角度下的英语隐喻研究,进一步明确隐喻、认知、英语语言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