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正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既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环节,也是物理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品格.笔者结合本实验教学中遇到的几个问题,进行以下的几点思考.一、课题引入要说明设计实验的必要性这节内容在教材中的位于牛顿第二定律之前,牛顿第一定律之后.既为学习牛顿第二定律做铺垫,也是牛顿第一定律的进一步拓展和升华.教师在这节课引入时,应该理清这里的承前启后关系,说明为什么要进行这个实验.具体可以这样引入.通过回顾牛顿第一定律知道,一、力是  相似文献   

2.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看似简单,实则非常深刻,学生真正理解并不容易.所以,教学中应在知识的来龙去脉上进行突破,并透过现象、真正深刻地触及到牛顿第一定律的本质.再者,应安排学生小组内的探究性学习,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充分利用学生本身这一重要的学习资源. 1 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3.
一、案例主题和背景 学生通过初中阶段学习,对于伽俐略理想斜面实验、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等内容已熟悉,到了高中教材再次学习牛顿第一定律,除了知识点外,更重要的是定律获得过程所包含的研究方法和物理学家们的科学精神,这节课是初中知识的生长点。因此,在这节课我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注重教学中渗透新课程理念的三维目标,带着学生回到问题的最原始阶段,一起经历伽俐略的研究过程,感悟科学研究方法,让学生体会科研的魅力与艰辛,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产生获得知识的成就感,激发求知的欲望。  相似文献   

4.
在高中《物理》第一册 (必修 )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中 ,“运动状态的改变”一节被安排在牛顿第一定律之后 .这节课内容是为牛顿第二定律做知识准备 ,实际上是从牛顿第一定律向牛顿第二定律过渡的教材 .牛顿第一定律指出 ,外力迫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 .所以“运动状态的改变”一节首先要结合实例说明 ,所谓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就是指物体运动速度 (大小或方向 )的改变 .即物体有了加速度 ,从而把牛顿第一定律关于“外力迫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的认识上升为“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在这个基础上 ,通过实例分析进一步说明物体所产生的加速…  相似文献   

5.
牛顿第一定律描述的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因为不存在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因此它是在一些理想实验的基础上经过科学推理作出的结论.通常人们看到的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实际上是物体受到平衡力的结果.正因为牛顿第一定律所处环境的理想化和本节内容相对较少,很多教师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上很是随意.殊不知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三定律的基石,更为牛顿第二定律的提出作了准备,所以牛顿第一定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仅如此,牛顿第一定律的得出过程所蕴含逻辑推理和小实验的创设更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6.
1教材分析牛顿的三个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础,也是整个力学的核心内容。牛顿第一、二定律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的受力物体,只能解决一个物体的受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而自然界中的物体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反映物体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牛顿第三定律”,是把一个物体受到的力与其它物体受到的力联系起来的桥梁,它独立地反映了力学规律的另一侧面。因此它是对牛顿第一、二定律最有效的补充,学好这部分知识是学生能正确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基础。2教学目标2.1知识目标(1)了解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2)掌握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及其…  相似文献   

7.
一、指导思想及课前设计高中物理第一册(必修)“牛顿第一定律”一节,属初、高中知识的结合部。学生在初中学习中,已经了解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基本内容。如何以初中知识为生长点、以教材内容为线索,展开科学方法教育与思维能力培养是本课教学活动的主要目标。故教学的侧重点应放在理解伽利略对“运动物体不受外力作用会保持自己的速度不变”论断的研究、思考、推理过程,学习科学研究中常用的理想实验方法。为此本节教学采用讨论式:教师列出讲演提纲,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请一位学生率先演讲,引发学生的问题,展开答辩与讨论。教师在其间适当  相似文献   

8.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实验分析,使学生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惯性的概念,并能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一些相关自然现象。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牛顿第一定律作为动力学的基础,分两次出现在初、高中的物理教学中,但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其理解和掌握的情况却不尽人意,这与当前高中阶段轻视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教学有很大关系.本文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策略与设计作了探讨,为改变上述现状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或参考.  相似文献   

10.
通过应用"力的概念测试"(FCI)对高一学生进行了测试和访谈,发现学生在运动学、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叠加原理和力的种类这六个维度的理解存在不少问题,绝大部分学生未能达到基本掌握牛顿力学概念的水平;对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及教学反思,提出了以探究性教学为主要方式的概念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1.
探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 ,进行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 ,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一种学习方式或学习过程。那么 ,具体到物理教学和物理学习中如何进行呢 ?针对此问题 ,笔者以高一物理“超重和失重”一节予以回答和分析。一、作为教师首先要分析教材教法 ,给学生创设物理情境和探究学习的机会。本章《牛顿运动定律》有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超重和失重等内容 ,其中 B层次要求是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 ,超重和失重是属A层次要求 ,但实质上是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  相似文献   

12.
牛顿第二定律作为中学物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现行高中教材(甲种本)中采用实验归纳法讲述。这对大多数缺乏实验设备条件的中学来说,学生往往难以接受,会感到定律的总结是人为的解释,并且第三节中三、四两小节内容与前面的知识较难衔接。为了克服上述困难,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更好地理解牛顿第二定律,达到掌握巩固的目的,同时揭示出牛顿第二定律与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强调牛顿第二定律是总结大量实验事实的实验规律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下述教学内容作为教材的补充。  相似文献   

13.
本文针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设计中容易忽视子概念"匀速直线运动"的教学的现象,给出了一个<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该教学设计强化了这一子概念的教学.  相似文献   

14.
张彩虹 《考试周刊》2012,(73):146-146
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牛顿第一定律”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作者在教学中带领学生重温科学伟人牛顿的思想,让学生获得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感性认识,理解了定律内容,有效构建了三维目标体系。  相似文献   

15.
在高一物理教材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的第二节“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的教学过程中,常遇到这样的问题:这一节的内容少且枯燥,又没有专门提供习题,用一个课时来教学总觉得时间太多,而把它放到与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一起,则一个课时又难以消化,放到与第三节“牛顿第二定律”一起,则时间更显不  相似文献   

16.
这一章讲授牛顿运动定律。牛顿运动定律在力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经典力学的基础。学好这一章,不仅有助于加深理解已学过的运动学知识,而且为进一步学习力学知识奠定基础。下面就这一的章改编情况作些说明。一、教学目的要求和单元划分这一章教材的目的要求是:掌握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明确力、惯性等概念的物理意义;正确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二定律;明确质量和重量的区别和联系;掌握力学单位制;了解超重和失重;会运用运动学公式、力的合成和分解以及牛顿运动定律分析解决综合性问题。这一章共分三个单元:第一单元(第一节)讲授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和力;第二单元(第二节至  相似文献   

17.
王荣根 《物理教师》2009,30(4):11-11
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础,而牛顿第一定律又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基础.正确理解并且掌握牛顿第一定律对学习知识、训练思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常常出现一些偏差,导致学生的思维紊乱.本文就牛顿第一定律教学中容易模糊的几个问题做一些必要的澄清.  相似文献   

18.
高中物理必修I第四章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以初中知识为生长点,除加深对力和惯性概念的认识外,更主要的是以教材内容为线索,强化了科学方法教育与思维能力培养。所以,牛顿第一定律教学的关键是伽利略理想实验,本节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就是让学生通过体验“理想实验”的逻辑推理过程,掌握“理想实验”方法的精髓。  相似文献   

19.
1问题的提出牛顿第一定律是动力学的基础,初中生学习物理时间不长,第一次接触有关力和运动的知识。许多学生虽能一次不差的熟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但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又深感力不存心。  相似文献   

20.
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研究在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然而,当我们设计一些新的情境让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去解决问题时,却十分吃惊地发现,学生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的掌握程度却又非常之差。这使得我们困惑不解,为何对同一教学策略教学的结果的评价出现如此之大的偏差?这促使我们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进行了深层次的理性思考,并进一步从学生的认知心理出发对这一规律的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