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丹 《兰台世界》2010,(2):61-62
研究周朝的“象胥”一职,是对中国古代翻译史的考证,也是对研究中国古代翻译史的重要贡献和完善。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时周朝象胥进行研究,以期厘清周朝“象胥”一职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2.
<正>在我国,翻译的历史源远流长,据史志记载,中国的翻译活动最早可以上溯到周代,"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日寄,南方日象,西方日提,北方日译"[1]王制篇。因为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语言不通,朝廷通过设置"象胥",即"翻译"来解决这一问题,不过这种翻译仅仅局限于方言间口头沟通与交流而大规模的文字翻译开始于汉代,以佛经的翻译为开端。而真正的文学翻译则开始于近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以来,性别意识逐渐进入翻译研究领域,在其影响下,北美、欧洲和英国的翻译学者相继展开了"挖掘失落的女性作者和女性译者"的研究活动,其成果大大丰富了西方翻译史的研究,并成为西方女性主义翻译流派研究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世纪初,西方女性主义翻译流派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被陆续介绍到中国,并引发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热情.但值得注意的是,对我国女性翻译史的研究仍是一片空白.本文对我国女性翻译史研究的现状及发展前景作出了反思.  相似文献   

4.
一、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中央档案机构--周朝"天府" 中国古代的档案库房兴起于商周时代,商代称库窑,周朝称天府.据《隋书》追记:"周官外史,掌四方之志,则诸侯史记兼而有之.春秋传曰:虢仲、虢叔,王季之穆,勋在王室,藏于盟府.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翻译的缘起、翻译的管理、翻译的延伸、翻译的丰富等四个方面,对中华文化的构成进行解析研究。认为厚重的文化来自多元,无论是商周时代的象胥、秦汉之后的大鸿胪、元朝的会同馆,还是清代的四夷馆和四译馆等机构的设置,对多元文化的交流与汇集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干戚武舞在军事战争中是顽强拼搏、生命不息的象征,是一种重要的礼仪,为此本文针对干戚武舞以及周朝时期干戚武舞在礼乐文明进程中发挥的作用进行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7.
马晨 《兰台世界》2014,(12):17-18
干戚武舞在军事战争中是顽强拼搏、生命不息的象征,是一种重要的礼仪,为此本文针对干戚武舞以及周朝时期干戚武舞在礼乐文明进程中发挥的作用进行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8.
海军是一个古老的军种,中国古代海军至少在春秋时期就已经产生.多年以来,中国古代海军史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出版了不少专著.发表了不少论文,但尚有一些基本问题仍需要进一步探讨.本文试就目前史学界存在争议的中国古代海战发生和"海军"这一军种称谓出现的最早记载问题,谈些浅见就教于专家和读者.  相似文献   

9.
田甜 《出版广角》2021,(13):91-93
中华书局出版的 《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史传"传统及其历史变迁》一书由陕西师范大学何悦玲博士所撰写,该书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为进路,条分缕析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史传"传统及其历史变迁,谈及其动态发展演变,体悟其所蕴藏的中华文化精神,解析中国古代小说内蕴的中华文化精神密码.  相似文献   

10.
中国自周朝以来就有女官一职,女官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内廷事务的管理。本文通过对明朝女官分类和甄选准则的研究,分析其特点,并进一步探讨此独具时代特点的女官制度对明朝的政治、文化、经济的影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1.
西周时期,人们非常重视体育的教化影响,由此开展了以射选士和以射行礼的各种射礼活动。周朝时,射礼主要用于军纪教育和体育教化中,后世有许多的作品中都有涉及周朝射礼制度的研究,其中有孔子家语等。  相似文献   

12.
于新 《兰台世界》2014,(6):53-54
中国自周朝以来就有女官一职,女官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内廷事务的管理。本文通过对明朝女官分类和甄选准则的研究,分析其特点,并进一步探讨此独具时代特点的女官制度对明朝的政治、文化、经济的影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3.
宋莹珽 《大观周刊》2011,(18):31-31
王秉钦所著的《二十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梳理出一条清晰明了的中国翻译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全面概括二十世纪中国主要翻译大家的翻译思想。沟通昔今,为系统研究中国翻译史铺下了一块引路转。本文简单介绍了中国翻译思想史的发展.并对《二十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做出了简要的评述.  相似文献   

14.
黄滔 《大观周刊》2011,(18):38-38
翻译学这门学科在中国经过逾半世纪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从外语专业的翻译方向到翻译专业,培养了许多优秀的翻译人才。然而关于翻译学的研究方法和内容却一直颇有争议。过去我们的理论知识体系几乎照搬西方翻译研究的一套。事实上我国从周朝开始就有翻译实践,积攒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罗新璋教授率先提出要建立有中华民族文化哲学特色的翻译学,但直到二十一世纪.中式翻译理论尚未成系统。本文通过对《翻译学》的梳理,认识到建立具有民族特色的翻译理论体系是一项亟待解决的任务。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图书馆史研究的叙述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迄今关于中国古代图书馆史的叙述框架是以历史性模式和背景化模式为主线的,这固然充分顾及到了图书馆发展的社会意义和历史真实,但也导致图书馆史研究的"他律化",整个图书馆史因而也被叙述为一部只有意识形态观念变迁的思想史.本文在对已有研究模式作剖析的基础上,提出图书馆史研究应该回归图书馆本体,研究的焦点应该定位在历史上各个不同类型图书馆关于文献之收集、整理和使用之上.  相似文献   

16.
王金玉是颇有功力的档案史学家,他一生孜孜不倦,专心研读古籍,深入挖掘史料,不仅为中国档案史纠偏,还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开创了档案断代史研究的先河,丰富了中国档案史的研究成果。王金玉所著的《宋代档案管理研究》一书,首开我国档案史朝代专史研究的先河,其中对"千丈架阁法"错讹的纠正以及对古代档案机构、档案官员和档案思想等的详细考证,均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档案史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韩淑芹 《出版广角》2021,(11):89-91
以英文版《中国科学技术史·医学卷》为研究对象,通过书中具体实例分析厚译、薄译、创译的翻译策略在中医翻译中的应用,明晰厚译"厚什么""如何厚""厚多少"、薄译"为何薄""如何薄"、创译"如何创"的问题,可为中医翻译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8.
《左传》《左传》亦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旧传为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左传》记载史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终于鲁悼公四年(公元前464年),比《春秋》多出十七年,其中叙事更至于鲁悼公十四年(公元前454年)为止。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优美,记事详明,是中国古代一部史学和文学名著。周朝是我国开始有文献史料传下来的第一个历  相似文献   

19.
刘国华 《历史档案》2007,(2):133-136,F0003
顾颉刚(1893-1980年),江苏苏州人,中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他对古代史料的大胆怀疑,使他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观".由他发起的疑古辨伪运动,使对古史资料的批判利用起了根本性的变化,将中国古代史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20.
吉少甫先生的《书林初探》最近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这是作者在1980年后13年中发表过的25篇有关研究出版史问题文章的结集。一部分是对中国出版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研究,如论述中国古代出版事业的特点,近现代著作物的版权、编辑、专业作家、稿酬、版税的由来,《圣经》的翻译和出版,马列著作在我国的传播等,还有专文论及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贡献的田中庆太郎、内山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