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古代秘书工作出现在文字和国家出现以后。国家出现以后必然要有最基本的行政机构和行政管理,必然要进行经常不断的、大量的国家活动,而没有公文(或类似于公文的形式)和拟制公文的秘书工作是不可能的。历史上也没有不需要公文的国家,因此,秘书工作在古代国家机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有着其他官职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秘书工作的发展是各个方面全面地发展。古代秘书工作各个方面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呢?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和大家一起看看古代秘书工作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2.
王晓春 《兰台世界》2016,(2):118-120
中国秘书工作的历史源远流长,秘书工作不断发生着变化,秘书的工作制度、来源和管理,经历了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发展历程。秘书人员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历代统治者重视秘书人员,选拔十分严格,秘书工作逐渐形成了融合传统文化的优良素养,后继秘书相继效仿,在古代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现代秘书人员学习借鉴古代秘书的优良素养,对做好当代秘书工作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国务院2000年8月24日发布、2001年1月1日起施行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第六条规定:"各级行政机关的负责人应当高度重视公文处理工作,模范遵守本办法并加强对本机关公文处理工作的领导和检查",在这里,<办法>首次明确提出了加强对公文处理工作的领导问题.但长期以来,在人们的观念中大多认为公文处理只是机关办公室的一部分工作,其工作内容无非是"收收、发发",其性质是为机关工作和机关领导者服务的,一般只从秘书层面研究公文处理工作,很少从领导层面研究公文处理工作,<办法>颁布、施行5年多来,这一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改变.  相似文献   

4.
一、公文制度的发展演变 夏商周三代公文撰制已有长足发展.商代出现的专职秘书机构太史寮让公文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公文制度化进程也全面展开.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分工的日趋复杂.社会制度交替中的激烈变革,使社会各阶级关系发生变化,代表不同思想派别的知识分子大量涌入公文创作队伍,诸学竞长、百家争鸣的文化氛围,演绎出一个言辞酣畅、巧说纷呈、纵横捭阖的传奇时代.  相似文献   

5.
公文是用于公务活动的一种应用文书.公文是在人类社会长期发展中产生的.是统治阶级用以记载和传递、保存公务信息的重要工具.公文的产生,是伴随社会生产的发展,在文字与国家出现的基础上而逐步产生的.  相似文献   

6.
曹之 《图书与情报》2003,(5):25-27,50
秘书省是古代国家藏书的重要机构。本文论证了唐代令狐德棠、魏征、虞世南、颜师古、马怀素、陈希烈、刘太真等人在秘书省的任职情况。  相似文献   

7.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于今年4月转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市政府办公厅在转发通知中指出: “1981年《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暂行办法》发布以来,国务院办公厅及市政府对公文处理还作过若干规定,绝大多数单位能够认真贯彻执行.但是,也有少数单位未按有关制度、规定办事,影响了公文处理的质量与效率,应切实加以改进. “贯彻执行《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及市政府关于公文处理的有关规定,是提高办文质量和工作效率,改进机关工作,克服官僚主义,适应改革、开放、搞活的重要保证,各单位都要组织有关人员认真学习,并结合实际情况,检查公文处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措施,把公文处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档案工作与文书工作关系十分密切.为确保归档文件的完整、齐全和案卷的质量,就必须从文件处理程序的全过程抓起.因此,《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对做好档案工作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文件.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代公文卷帙浩繁,历代制诰重臣、文人墨客都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随着朝代更迭和国家治理的演变,对于古代公文的写作,这些重臣文人也都各有见地,形成了古代公文史上的诸多争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数公文的文风之争——公文究竟是“华浮之作”还是“据实而书”,此番争论在历朝历代都有激烈上演。而相比之下,与公文的这种“华实之争”紧密联系的雅俗主张则如一条暗流,在各朝各代潜流涌动。  相似文献   

9.
档案机构是维系档案工作完整性与连续性不可或缺的载体,在古代中国,帝王及其政权力量对档案等历史记录和文化典籍的高度重视和严密的垄断性封锁,将其作为实施政治统治的重要"武器"秘藏于专门的档案存放场所和管理机构中。档案机构在唐宋以前不仅保存档案,还保管有图书、文物等其他物品,唐宋以后出现的甲库、架阁库、黄册库等则是档案机构的代名词。从中国古代颇具特色的档案机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有助于研究中国档案史。  相似文献   

10.
古汉语中的谦敬词语于古代公文撰写中极为常用.公文中的谦敬用语属于公文的事务性用语,它反映着公文的行文对象和工作程序.本文以<南齐书>为考察对象,撷取<南齐书>公文中常用的谦敬用语:"伏"、"谨"、"蒙"、"仰"、"窃",分析古代公文中的谦敬用语运用的基本规律及其对当前公文撰写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证公文用纸规范统一是公文处理的一个重要内容,为规范国家行政机关公文用纸,使之与国际通用的公文纸型接轨,国务院于2000年8月24日发布了《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也于1999年12月27日由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实施,对国家行政机关公文用纸制定了统一的标准,新标准将行政机关公文用纸的纸型定为A4型。但到目前为止,党委系统的公文用纸并没有作明确规定,党、政机关用纸不统一。一、党政机关公文用纸不统一《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第三章第十二条规定:“公文用纸一般采用国际标准A4(210mm×297mm)。”《国家行…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代档案管理机构的产生和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档案管理机构是古代奴隶制国家建立后的产物.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档案管理机构及档案法规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到繁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3.
陆云婷  丁华东 《档案管理》2021,(3):43-45,49
贴黄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重要公文现象和公文处理方式,初现于唐朝用作公文改错,后来在朝代更迭中不断地演化出更多的内涵,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针对我国古代贴黄制度,介绍其形成缘由及早期内涵,并总结出在贴黄形成与不断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三种类型的贴黄制度,即奏状贴黄制度、人事贴黄制度以及贺谢表贴黄制度,最后得出三点对于我国古代公文贴黄制度的认识与思考.  相似文献   

14.
秘书,"职务名称之一,是领导的助手.秘书工作是一项机要性的工作,它的任务是收发文件,办理文书、档案和领导交办事项."这是<辞海>对现代"秘书"的解释."秘书"一词,最早见于<汉书卷一百上·叙传>:"博学有俊材……与刘向校秘书".这里的"秘书",指宫禁里的藏书.其它较早与"秘书"有关的名称或职务如秘书寺、秘书局、秘书省和秘书郎、秘书监、秘书丞等,均为收藏图籍的官署和掌管书籍的官员.可见,最初有"秘书"名称的官职,并不做秘书工作;从事秘书工作的,并没有"秘书"职务.从事实上的秘书工作发展到名实相符的秘书官员的设置,经历了一个遥远而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秘书监和我国古代图书事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秘书监,作为一种中央官府藏书管理制度,在我国沿袭了1100余年,与我国古代图书事业的发展密切相关。“秘书监”一词,其含义有时是指官署机构的名称,也有时是指执掌这一机构的长官的名称;这个称谓的含义在各历史朝代并不完全一致,甚至在同一朝代也会有所不同。大体说来,东汉至南北朝时期比较混杂,有时秘书监既是官署之名又是长官之名,有时以秘书监为长官之名而以秘书省为官署之名,还有时称官署为秘书寺,或称长官为秘书令等;在隋、  相似文献   

16.
公文,是国家实施管理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公文处理是各级行政机关一项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工作和行政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17.
行政公文是国家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公务文书,是各级政府机关处理公务和行政管理的重要工具.随着电子政务的日益兴起,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将通过网络实现无纸化办公,依靠计算机技术、网络互联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对公文的办理、传输、交换、归档实行电子化管理,公文的电子化已成为政务信息化下行政公文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电子政务在公文领域的具体应用--电子公文,势必在国家行政管理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国务院于2000年8月24日发布了<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自2001年1月1日起施行.同时废止1993年11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1994年1月1日起施行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新发布、施行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以下简称为<公文处理办法>),对于保障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它是求实、高效、创新的公文处理办法.  相似文献   

19.
针对学界有关中国古代档案管理机构的研究大多关注其建筑或职能,较少进行纵向或横向的整体研究这一现象,借鉴现代档案馆较为成熟的类别体系,对我国古代档案管理机构进行归类分析,按照行政职能和馆藏范围的不同,将其区分为综合性、专门性和部门性等三大类档案管理机构并分别做出具体阐释,有助于我们从一种崭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和理解我国古代档案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20.
君主专制的官僚政体是古代公文文种变迁的根本原因,具体受制于以下几个因素:一是中央集权的程度;二是地方行政层级的变迁;三是等级制度的严密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