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犯罪的间接故意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它由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组成,与直接故意有明显的区别但又是与直接故意相依存的一种特殊形态,刑法上不存在仅由间接故意构成的犯罪。  相似文献   

2.
犯罪的间接故障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险结果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它由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组成,与直接故意有明显的区别但又是与直接故意相依存的一种特殊形态,刑法上不存在仅由间接故障构成的犯罪。  相似文献   

3.
我国刑法理论界对犯罪故意的分类有事前故意和事后故意之说。文中结合案例,以这种分类所依据的标准为切入点,进而对事前故意与事后故意两个概念从法理上展开分析,论证了这一学理分类所依据的标准本身存在逻辑错误,从而否定了这种分类的科学性以及事后故意概念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我因刑法理论界对犯罪故意的分类有事前故意和事后故意之说.文中结合案例,以这种分类所依据的标准为切入点,进而对事前故意与事后故意两个概念从法理上展开分析,论证了这一学理分类所依据的标准本身存在逻辑错误,从而否定了这种分类的科学性以及事后敌意概念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行为人只有在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时,才能构成故意犯罪,但理论和实务上对认识因素的内容理解不甚一致,本文认为,犯罪故意中除包含危害行为、危害结果、犯罪对象等内容外,还应包括对因果关系、社会危害性和违法性的认识等内容。  相似文献   

6.
周洁 《华章》2012,(32)
违法性认识在犯罪论体系中的地位问题是大陆法系刑法理论长期聚讼不休的一个重大的基础理论问题,而故意与违法性认识的关系则是这场论争的焦点.我国学者对该问题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各种观点的交锋已日趋白热化.本文犯罪成立的角度论证了违法性认识不是故意成立的必要要件;在一般情况下,缺乏违法性认识不阻却故意的成立;当行为人因缺乏违法性认识而致使其无法认识到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时,则阻却故意的成立.  相似文献   

7.
"非法占有"是指行为主体不仅想非法取得对他人财物的实际控制,而且还欲对该财物进行自由支配。合同诈骗罪主观故意的内容包括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和无履行合同的诚意,其形态只能是直接故意,不含间接故意。我们应综合考虑行为人的履约能力,履约行为等因素来认定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相似文献   

8.
违法性认识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违法性认识,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是否违反刑法规范的认识。违法性认识在犯罪故意中应占据何种地位,中外刑法学对此都有不同的看法。既然违法性认识和社会危害性认识都反映了行为人的反规范意识,体现了犯罪故意的本质特征,行为人只要具有其一,就应认为具有犯罪故意。  相似文献   

9.
罪过的实质是行为人对社会价值的敌视、蔑视或者漠视、轻视的态度;犯罪行为是犯罪主体的主观罪过在现实中的展开。对犯罪故意中“明知”的涵义应作实质理解,即是指“行为人实施危害行为时对自己希望或者放任中的行为是否符合某罪特有的客观性质的明确认识”。明知的内容是行为人对自己意识状态中的行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危害性质(包括行为对象、方法、特定的时间地点、违法性等),行为结果以及行为发展过程的明确认识。  相似文献   

10.
判断某一因素是否是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的标准是看该因素是否是决定行为严重社会危害性的因素;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的内容要以决定行为性质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因素为核心内容,包括行为的性质、行为对象、行为的危害结果、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犯罪客体、法定的特定时间、地点、状况和方法、刑法分则规定的特定的明知,而犯罪主体和违法性不宜作为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滥用职权罪是《刑法》新增设的罪名。该罪的主观罪过认定难度较大,且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存在诸多争议。滥用职权罪的行为人对其行为所造成的结果可能是持故意或者过失的心理态度,但是,行为人对滥用职权行为本身却是出于故意的态度。通过借鉴“行为故意”的理论可以更好地认定滥用职权罪的罪过形式。  相似文献   

12.
《邢台学院学报》2017,(1):69-72
遗弃致死与不作为的故意杀人,二者均属不作为犯罪,并且造成被害人生命权利受损的结果,相互之间在构成要件层面上存在部分范围交叉。又因为《刑法》对二者法定刑设置殊为不同,若无法准确辨别二者之间的界限,极有可能导致罪名认定与刑罚适用中的混淆,影响刑事法治领域中的公平、正义价值的实现。针对这一现象,应当根据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对行为人的主观罪过、目的动机、作为义务、行为等价性等进行综合评价,以对二者作出合理界分。  相似文献   

13.
抢夺罪行为人对被害人财产损失既包括直接故意的内容,又包括间接故意的内容。因抢夺致人重伤、死亡的主观心理状态一般情况下为过失,少数情况下为间接故意。抢夺罪的主观目的中不必加上“数额较大的内容”,这是抢夺罪的主观方面的应有之意。  相似文献   

14.
洗钱罪是我国刑法规定的一种妨害金融管理秩序的犯罪。本文着重分析了洗钱罪构成要件的主观方面,并对洗钱罪的故意是仅限于直接故意还是包括间接故意的问题进行了界定,明确了洗钱犯罪的主观罪过形式。  相似文献   

15.
所谓片面共犯,指行为人单方面有与他人共同实施犯罪的故意,并与之共同实施犯罪,但他人不知情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片面共犯案件。在理论上对片面共犯能否成立的问题进行探讨,有利于避免司法实践中因为认识不一致而导致司法操作上的混乱。片面共犯中对于不知情的他人而言,理论界和实务界都认为对其行为应根据其犯罪情节单独定罪量刑,不按共同犯罪处理,而对于具有片面合意的犯罪人能否按共同犯罪人来处理。  相似文献   

16.
我国刑法理论通说认为,犯罪的未完成形态中的犯罪未遂只存在于直接故意的犯罪中,间接故意犯罪不存在犯罪的未遂形态。外国刑法理论与实务界对于间接故意犯罪未遂则大多持肯定态度。间接故意犯罪不存在未遂形态只是一种逻辑推断,并没有法律上的明文依据。涉及生命等重大法益的间接故意犯罪的未遂具有科处刑罚的必要性,否认间接故意犯罪有未遂,可能会导致把性质严重的犯罪作为性质较轻的犯罪处理,或者将有罪作无罪处理。  相似文献   

17.
朱星 《邢台学院学报》2011,26(3):70-71,74
目前,故意杀害孕妇致使胎儿在孕育生长过程中遭受第三人不法侵害的案件频繁发生,我国关于胎儿保护立法不完善,因此在审理故意杀害孕妇胎儿案件时定罪量刑问题存在很大争议。通过对故意杀害孕妇人数计算问题、法学界关于故意杀害孕妇行为认定的评析和对故意杀害孕妇量刑适用的探讨,并借鉴国外立法,结合我国司法实践,进而探讨对我国故意杀害孕妇立法的量刑界定。  相似文献   

18.
运用层层推进的逻辑方法,对侵犯商业秘密罪的罪过形式首先进行了故意与过失之辨。论证了它只能是故意;其次进行了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之辨,指出至少它不可能是间接故意;最后进行了典型直接故意与非典型直接故意之辨,阐明了它只能是直接故意,而且在多数情形下是典型直接故意,但在某些情形下也可能是非典型直接故意。  相似文献   

19.
定罪与量刑是人民法院刑事审判活动的两个基本环节.定罪是量刑的前提.定罪准确,量刑才有可能适当,定罪是关键.研究犯罪主观方面有助于定罪和量刑.犯罪主观方面包括犯罪故意和犯罪过失.还包括犯罪的目的和动机.犯罪故意又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犯罪过失分为疏忽大意过失和过于自信过失两种类型.如何区分犯罪故意和犯罪过失的类型,是难点也是重点.本文结合具体案例,分别阐述了犯罪故意和犯罪过失的类型的区别和联系.犯罪目的对于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也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0.
在法的发展历史上,犯罪故意是对应于犯罪过失而存在的概念。我国古代刑法中表述犯罪故意的概念,主要在于对犯罪事实或犯罪结果的“有意为之”;打击故意犯罪是古代刑法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