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历史上 ,中国的《三字经》曾在日本广为流传。受其影响 ,日本人也编写了以《本朝三字经》为代表的众多《三字经》仿制本。《本朝三字经》内容丰富 ,既叙述了日本的地理人文特点和历代治乱之迹 ,又歌颂了历代天皇的“文治武功” ,还对其他各类历史人物作了不同评价。因此 ,该书受到普遍欢迎 ,销路日畅 ,一版再版 ,影响甚巨  相似文献   

2.
《屈赋注解》简介继《屈原及其九歌研究》之后,蒋南华先生的另一部学术专著《屈赋注解》于1993年问世。该书为贵州省社科“七五”规划重点课题,由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补贴出版。。《屈赋注解》经省人民出版社编审叶光达先生审阅鉴定,写有较详细的审定意见。...  相似文献   

3.
现行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所选的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有“一尊还酹江月”句,其中的“尊”字,课本注解为“通‘樽’”。其他参考书,也有这样注的。如山东师专教学法校际教研组1982年6月编的《语文教材研究》第384页注解(13),刘允声、彭格人合编的《全日制十年制语文课本古诗文译注》(中国农业机械出版社1981年2月出版)第276页注解⑨第。也有直接把“尊”与“樽”归到“通假字”中的。如上述《古诗文译注》(见该书第342页“通假字”第66条),再如《中学古汉题基础练习》(见该书第66页“同音假借”的练习语。吴祖兴等编,北京出版社1980年9月出版,1981年7月再版。)  相似文献   

4.
《古文观止》迄今仍是一个较好的古文选本。从二吴编注以来,历三百余年读者不衰,到现在许多注译家为它精心注解或翻译,作出了令人振奋的成绩。但是还有极少数词语古义还不易为读者所理解,这原因是:一注解不确,二注解不详,有鉴于此,故就该书疑难词语试释如下: 一、《左传·郑庄公戒饬守臣》:“天  相似文献   

5.
段玉裁《说文解字.叙》注中所谓的古字,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段玉裁对许慎的《叙》本身用字所作的注解(20条);二是段玉裁在注解过程中所使用的文字(16条)。段氏在著述中与许慎保持一致,尽量用古字进行注解,或指出某字“只作某”、“当作某”,即为古字。这反映了段玉裁的用字观。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年版)第16回用了“忽刺巴儿的”一词。该书脚注:“忽刺巴儿的——无端地、凭空地。”这个注解值得商榷。为便于理解,现将有关原文引在下面:  相似文献   

7.
《三字经》作为家喻户晓的儿童启蒙读本,自问世以来就被视为儿童蒙学教材的典范之作而广为流传。拟从《三字经》的内容和特点出发,系统分析《三字经》所蕴含的教育思想和内容,并结合当代教育现状谈其影响。  相似文献   

8.
初一语文课本(第一册)《狼》一课中,把“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的“隧”字注解为“这里作动词,钻洞的意思”。(见该书 P173页注⑨ )我认为这样注释不尽妥当,值得商榷,这里的“隧”应解释为“名词作状语”妥当。“隧”到底是作“名词作动词”讲好,还是作“名词作状语”讲妥当?要搞清这个问  相似文献   

9.
“三线并行”抓背诵 第一线是经典背诵。从《弟子规》《三字经》到《千字文》,接下来是《论语》《孟子》等。一年时间,我和孩子们背完了《弟子规》《三字经》,背了一部分《千字文》。  相似文献   

10.
刘慎吉 《山东教育》2002,(35):28-28
人教版四年制初级中学《语文》第三册,对唐人王维《使至塞上》诗中“属国”注解为“附属国,这里指吐蕃的军队”; “征蓬”注解为“飘飞的蓬草。这里指唐朝出征的军队”。笔者认为这两处注解欠妥。 据《史记》中《霍去病列传》记载,元狩二年匈奴浑邪王率十万匈奴投降了汉朝。汉武帝把投降的人分散到了陇西、北地、上郡、朔方、云中五郡的边境上,仍各以其民俗习惯生活,为汉朝廷的属国。《汉书·百官志》记载:  相似文献   

11.
高六册《宋词二首》一课选有姜夔《扬州慢》一词,上阕“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词句,课文注解云:“(人们看见因金兵南侵而遭)毁坏的城池和古老的大树,至今仍厌恶谈到(那种破坏正常生活的)战争”这则注解,从词句所表达的最终意义看,是对的;但由于该注解未提及词面上的意思,从而掩盖了它在艺术上的特色。从词句看,“废池乔木”是主语,“犹厌言兵”是谓语,即“被毁坏的城池和大树都厌恶谈到战争”之意。“废池”与“乔  相似文献   

12.
《逸周书》作为一部先秦古籍,和《尚书》一样,有点来历不明。但没有被卷入那场延续了近两千年之久的今古文之争。也正因为如此,它一直不大为学者们重视。颜师古注《汉书·艺文志》引刘向语,认为它是孔子整理《尚书》时所淘汰的篇章;后来又有人认为它是战国处土们的缀辑杂凑之作。在经学统治文化的封建时代,《逸周书》则多被看作“杂史”或“别史”。时至近世,该书被冷落的命运渐有改变。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古史研究者认识到该书的史料价值,开始对它刮目相看了。但该书淹蹇既久,断简残篇、句脱字讹之处比比皆是,许多篇章难以卒读。该书的产生及流传尚未得到认真  相似文献   

13.
《基础教育论坛》2013,(Z1):128-133
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三、百、千",都是我国优秀的蒙学读物。《三字经》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基于历史原因,《三字经》难免含有一些精神糟粕、艺术瑕疵,但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仍然为世人所公认,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三字经》有满文、蒙文等译本,英文、法文译本也已问世。1990年新加坡出版的英文新译本更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儿童道德丛书",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推广。2008年我国新修订了《三字经》,由人民教育出版社首发,着力在全国中小学推广。  相似文献   

14.
“短褐”一词在初中文言文中出现过两次:一是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中有过“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的句子,二是《公输》课中有“邻有短褐而欲窃之”一句。“短褐”一词,教材上注释为“用兽毛或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褐”注为“粗布衣服”。很明显,“短褐”一词被看成是一个偏正式合成词,“短”是用来修饰“褐”字而出现的。笔者通过深究,认为教材上这种注解属望文生义,是缺乏说服力的。理由有三:首先,让我们借助权威工具书来了解一下这个词的含义。《辞海》的注解是:“短(shù)褐”亦作“竖褐”“裋褐”,古时贫苦人穿的粗布衣服。《…  相似文献   

15.
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三字经》后,在谈到个人感受时说,讲述《三字经》的过程,不存在启蒙者和被启蒙者。“我和读者一样都是接受启蒙的,我小时候背诵过《三字经》。后来就没有背诵过。此次再讲,是又一次重新学习和启蒙教育。我发现能够背诵到《三字经》20句以后的,我的朋友圈没有一个;全社会能背诵到前8句,就是很好的了。”时代在进步,为什么反而没有大师级的人物?他认为,中国传统的教育观与现在不一样,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国学经典诵读成为教育界一大热门话题,许多学校正通过晨读或开设专门课程等形式加以不断推进。事实上,国学经典蕴含着无尽的德育资源,一方面,《弟子规》《三字经》等国学经典易读、易懂、易记,有着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虽然其中不乏深刻道理,但容易使大家接受。另一方面,《弟子规》《三字经》等国学经典和小学品德教学目标有很多相通之处,不少教材的学习内容都可以用“经典”中的文句概括提炼。如《三字经》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1990年新加坡出版的英文新译本被联合国教科教文组织选入“儿童道德丛书”。  相似文献   

17.
新版课本较之以前有很大的改进,仅就科学性而言,在原来的基础上作了不少补正工作。如《内蒙访古》增加了两处说明:一是关于课题。注解加上了这样一句话:内蒙,规范的说法应为‘内蒙古’。”一是引文中的“(?)”字加了注音。这个字在《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等常用书上查不到,作个注是恨有必要的。但随着新材料的引进,难免有些疏漏,特撰写此文,以作美芹之献,希望该书在重印时,作些修正。比较显眼的错误有:(1)《过万重山漫想》中有这样一句“只偶然透过青濛濛的簿雾。”(27页)《简  相似文献   

18.
曾经被宋神宗誉为“两朝顾命,定策亚勋”的曾公亮,是北宋中叶政治舞台上一位有重大影响的政治家。然而,对他的历史功绩,至今史学界还很少有人作较全面的论述和评价,有的著作虽提到他,但也未能作出较公正的评价。如《中国通史》第五册“王安石变法”一节中对曾公亮的评价就是如此。该书说:“一○六九年(熙宁二年)二月,神宗起用王安石  相似文献   

19.
西晋学者皇甫谧的治学态度不够严谨,其史学代表作《帝王世纪》对于几个重要地望的判断,往往出于主观臆测。该书曾首创四种禹都新说,皆被后世学者认为不可靠;该书首倡的契始封于“上洛商”说没有任何依据;该书所主张的汤都南亳及西亳“首阳亭”说也被考古学界所否定。他的《帝王世纪》并非“博而有据,足资考稽”之作。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的“而后喻”被注解为:“(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李学勤主编的《十三经注疏》也把此句注解为:“(人见其色,闻其声)而后喻晓其所为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