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方行政机构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郡县制、行省制对加强中央集权的意义以及不同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特点成为历年高考考查的重点. 从历史角度来说,地方行政机构演变的结果是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统一,保证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但也造成地方没有自治权,人浮于事,行政效率低的弊端. 从现实角度看,深入研究和总结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规律,对于推进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及巩固国家统一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它经历了初步形成,确立,巩固,完善,加强,新发展,强化几个阶段,文章认为元行省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并且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这个问题。即:从设置行省的目的;行省的作用;行省的权力。  相似文献   

3.
正行省制度是元朝创设的一项重要制度,在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作为元朝主要政治制度的行省制度,人教版教材用一段文字和一幅地图的方式加以呈现,人民版列有专门的标题介绍,但两个版本的叙述都不够翔实。岳麓版教材对地方行政制度的介绍只延续到宋代,元明清三代只字未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常常出现理解  相似文献   

4.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①战国萌芽: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商鞅变法初步建立。②秦朝创立: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权至上,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③西汉巩固:汉承秦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④隋唐完善:实行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⑤北宋加强:剥夺大将兵权,削弱和分解地方军政财权。⑥元朝新发展:实行行省制度。⑦明清极端强化:明朝废丞相设六部.地方设三司.设厂卫特务机构,八股取士;清朝设置军机处。其他重要社会制度:分封制、编户制度、刺史制、察举制、科举制、府兵制、募兵制、蕃汉分治制、猛安谋克制、八旗制度、改土归流,等等。  相似文献   

5.
周家华 《铜仁学院学报》2009,11(5):72-74,88
民国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的演革是以官治和自治两种基本模式的相互排斥和结合为主轴进行的,经历了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前后期三个阶段。北洋政府时期,确立了省、道、县三级制的地方行政制度,开始了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现代化历程,但不稳固。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建立起了一套从省到邻、闾的严密的地方行政制度,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后期推行“新县制”,建立地方自治与国家行政相结合,自治与保甲制度相结合的新县制。但囿于国民政府本身政权性质、经济极度困难,“新县制”最终没有摆脱失败的厄运。  相似文献   

6.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蒙古的兴起;(2)成吉思汗统一蒙古;(3)元朝的统一;(4)行省制度和民族融合;(5)民族分化的政策。 思想目标:(1)学习文天祥坚持抗元、坚贞不屈的崇高精神和民族气节;(2)知道元朝统一和行省制度的施行,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融合。  相似文献   

7.
元朝统一全国后,为了巩固其统治,元世祖贯彻“汉法”,在政治上加强了中央集权。他确立了皇帝在全国的最高统治地位,废除了汉族地主“世侯”世袭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总理全国行政事务;枢密院掌管军事;御史台负责监察。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行中书省各设丞相一人,掌管全省军  相似文献   

8.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它经历了初步形成,确立,巩固,完善,加强,新发展,强化几个阶段,章认为元行省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并且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这个问题,即,从设置行省的目的,行省的作用,行省的权力。  相似文献   

9.
20世纪30年代中期,鉴于中央集权统一的教训,基于委员制的缺陷以及法规繁密的反思,在社会要求对政制改革的呼吁下,南京国民政府对当时的省制进行改革。一是要求改委员制为省长制,突出行政主体地位,增加行政首长责任;二是划分中央和地方之间权限,确立中央与地方之间永久和平基础;三是实行合署办公,建立行政有机体。  相似文献   

10.
<正> 一、填空: 1、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是我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它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开端。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史称商鞅变法。 2.公元前209年,陈胜和吴广在大泽乡发动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建立了农民政权,国号张楚。 3、大运河开凿子605年,全长四千多里,贯穿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六省,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4、我国历史上的“五代”指的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等五个朝代。 5、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元朝实行了行省制度,为了加强对澎湖和台湾的管理,在澎湖设立  相似文献   

11.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采取省县两级管理体制。自1932年开始逐步确立并推及全国的行政督察专员制度(以下用相应的简称)对省县两级制作了实质性的修正。专员制虽然有违国民政府建国大纲,也不被《五五完草》所承认,但仍然得到实施,在于该制弥补了南京国民政府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不足,满足了蒋介石扩张势力、掌控地方的政治需要,并且执政根据该制在运行中出现的问题,相应地对有关措施作了调整,使之富有弹性,能更好地发挥政治作用。  相似文献   

12.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地方政制采取省、县两级管理体制.但在实际的行政管理运作中二级制暴露出许多弊端,于是居于省、县之间的行政督察专员制(简称专员制)便适应客观的行政管理的需要而产生了.专员制对二级制作了一定程度的补救,使南京国民政府地方行政管理体制趋于科学化、合理化.但同时由于各种原因专员制本身也存在着种种缺点.  相似文献   

13.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地方政制采取省、县两级管理体制。但在实际的行政管理运作中二级制暴露出许多弊端,于是居于省、县之间的行政督察专员制(简称专员制)便适应客观的行政管理的需要而产生了。专员制对二级制作了一定程度的补救,使南京国民政府地方行政管理体制趋于科学化、合理化。但同时由于各种原因专员制本身也存在着种种缺点。  相似文献   

14.
县制是我国行政区划体系中最稳固的一级建制,至今已有二千余年历史。自古以来,县制几无变化,无论其上级行政单位如何更改,无论地方行政区划层级如何增减,县制始终是最基层的行政单位。在县制之组成中,县分等制占有重要的地位。翻阅史书,我们不难发现,自从县成为秦朝行政区划基层单位之后,县即有了等级之别,而且这种差别历代相袭,一直延续到清王朝灭亡之后的民国时代。因此可以说,县域分等制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的历史。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县分等作为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以来,一直不为人们所重视。鉴于这种情况,笔者从县起源开始探讨县分等的历史状况及其规律,以图展现县分等的历史概貌。  相似文献   

15.
1.知识目标:了解蒙古的兴起、元朝的建立和统一的历史过程,及文天祥抗元的史实。知道澎湖巡检司、宣政院辖地的基本史实。理解行省制度设置的重要意义和元朝民族融合的实质。  相似文献   

16.
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学生对教材的这一观点不理解,有必要对此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本文从"行省充当向中央运输财赋的中转站""行省虽掌管军队但受多方制约""中央掌握人事权,保证了地方官的忠诚""犬牙交错的区划方式,消解山川之险"等方面来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7.
清季,清政府废除军府制,在新疆建立行省,推行郡县制。新疆建省固然意义重大,却在新疆形成新、伊分治的局面,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新疆行省制度的统一性和完整性。民国初年,杨增新主政新疆,实现了伊犁、塔城、阿尔泰三区行政统归新疆的局面。新疆行政的统一,维护了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有效地巩固了西北边防,保持了新疆政局的稳定。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地区行省制度建立比较晚,经历了初期鼓励、中期阻碍、后期发展三个阶段,直到光绪后期行省制度才最终确立,而移民是导致黑龙江地区行省制度建立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19.
基于教材的思考是历史教学设计的起点。学术积累推动教学逻辑的形成,助力教学设计创新。本课的核心设计围绕辽国开创、元朝发扬光大的二元制统治模式,其扩大和稳定了"中国"的统治秩序和疆域,突出了元朝通过行省制等制度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大一统秩序,推动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深度统一。同时,本课设计以地理地形角度切入,帮助学生认知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融合和统一,进而更形象生动地认识北方少数民族二元制模式及元朝大一统秩序。  相似文献   

20.
省制改革是近代中国历届政府所面临的的根本性问题之一。国民政府实行省政府合署办公制度改革的缘由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从长时段来看,这是近代中国历史趋向过程中的必然;其次,为了消除现行省制中的流弊;最后,国民政府及其内外精英分子的推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