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5 毫秒
1.
内言、外言是汉语史中一个深奥难解的谜,古今中外著名学者都认为是注音术语。周祖谟教授40年代以等韵原理(音之洪细)解释了内言、外言,在学术界影响极大,今修订本《辞海》即依此说。本文作者曾撰《内言、外言发覆》一文,指出所谓外言是何休讲的《公羊》义理的典型例证,根本不是注音术语,更与音之洪细无关,从而动摇了周说。但对三个实有的内言例证却未作出解释。本文认为,三个内言例证都是晋灼在注解《汉书》的特定语境中的特殊用语,虽与注音有关,但与传统的解释迥异,其意图决不在等韵原理。“内”是指《汉书》,而不是发音部位的“口腔之内”。  相似文献   

2.
这篇文章提出讨论的问题,有的是针对大学古典文学教材对《左传》的选注;也有的是针对今人对左传全书注释的某一条。我觉得注释不确,便提出自己的看法来。 一、为什么“汉水以为池”的“水”是衍文。 《左传》多次用单音词“汉”表示汉水,但现在较通行的版本于僖公四年的传文作“汉水以为池”。这个“水”是否多余?除《释文》说水是衍文,还有王引之根据臧琳的说法对此作了精辟的论述。传文是“汉以为池”应该不成问题了。但今人杨伯峻的注本说王说“其实不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桃花源记》中“外人”一语三度出现,其中“男女衣著,悉如外人”之“外人”当是“外国人”或“方外人”的略称,然而长期以来被误读为“桃花源外面的人”。误读可归纳为四种情况:一、只是单纯误读“男女衣著,悉如外人”之“外人”一语;二、对“外人”的误读造成《桃花源记》与《桃花源诗》的解读矛盾;三、对“外人”的误读使论文本身出现逻辑混乱;四、以对“外人”的误读为主要依据,构建“纪实说”或“虚构说”。《桃花源记》确实有纪实因素,也不排除有虚构痕迹,但是二者皆不应建立在对“外人”一语误读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4.
“陟降”一词在《诗经》中凡四见,如:《大雅·文王》:“文王陟降,在帝左右。”《周颂·闵予小子》:“念兹皇祖,陟降庭止。”《周颂·访落》:“绍庭上下,陟降厥家。”《周颂·敬之》:“陟降厥士,日监在兹。”“陟降”应作如何解释呢?人们一般都引用毛《传》:“言文王升接天,下接  相似文献   

5.
《左传·僖公六年》载:“许男面缚衔璧,大夫衰■,士舆榇。”杜预《注》云:“缚手于后,唯见其面,以璧为贽,手缚,故衔之。”《史记·宗微子世家》载:“周武王伐纣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于军门,肉袒面缚。”《史记·索隐》:“面缚者,缚手于背而面向前也。刘氏云‘面即背也’,义亦稍迂。”此后,多数学者及权威著作多用杜预《注》及《史记·索隐》的说法。如周寿昌《思益堂日札》(岳麓书社1985年版)卷1载:“面缚:僖六年《传》:‘许男面缚。’注:‘缚手于后,唯见其面。’案:面,背面也。”《辞源》第4册(商务印书馆…  相似文献   

6.
介绍、评论有关《猎户》一文主题的新旧说法,以为旧说“有人为拔高之嫌”,新说“则有以偏概全之弊”。最后指出《猎户》的主题应该是:赞扬了历代相传的敢于打猎和善于打猎的精神。  相似文献   

7.
《吕氏春秋校释》(陈奇猷校释 ,学林出版社 1984年版 )卷 2 5《别类》曰 :“夫草有莘有 ,独食之则杀人 ,合而食之则益寿 ;万堇不杀。”毕沅曰 :“堇 ,乌头也 ,毒药 ,能杀人。万堇则不能杀 ,未详。”杨昭俊曰 :“万非草类 ,‘万’是‘’字之讹。《说文》云 :‘ ,草也’。言乌头有毒 ,合草服之则不杀人。”谭戒甫曰 :“《说文》 :‘万 ,虫也’。《埤雅》 :‘蜂一名万’。盖‘万’即‘’之本字 ,《左传》僖二十二年所谓‘有毒’是也。《淮南·说林篇》‘腹蛇螫人 ,傅以和堇即愈’ ,彼高注云 :‘和堇 ,毒药’。盖堇能制虫蛇之毒 ,…  相似文献   

8.
《师说》的写作时间,据方成珪著《昌黎先生诗文年谱》载,系唐德宗贞元八年(803).这一年韩愈三十五岁,刚刚在洛阳闲居进入国子监,为四门学(玄、史、文、儒)博士,是个从七品学官.他热心教育后学,重视师道,对于前来求教的人,都给以诚恳的指导.《新唐书·韩愈传》说:“(愈)颇能诱励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可见当时求教他的人不少.《重答李翊书》中说:“苟来者,吾斯进之而已矣,乌待其礼逾而情过  相似文献   

9.
对春秋战国之际田氏“以家量贷,而以公量收之”,历来解释为大斗(田氏家量)贷放,而以小斗(齐通行的公量)收进。这是把它当做一种债务关系来看待了,结果产生许多无法解释的矛盾。近年有人对此做了一些新的辨析,如陈植锷释“收”为“征收”,即是说田氏家族采用齐通行的公量收取田税(见《杭州大学学报》1980年1期《‘大斗出,小斗入’辨》),极是。但这只解释了后一句。前一句“以家量贷”(即“大斗出”)应怎样理解呢?关键在“贷”字。“贷”今义指借入或借出,实则“贷”並非只“借”一义。“贷”字不见于甲骨、金文。《说文》释“贷”为施,段玉裁注谓:“我施人曰贷也”,此为“贷”  相似文献   

10.
给书作注,按传统思维定势,就是“只有书对书,有所本,才是可靠的、正确的”.而给明代末年用山东方言口语写成的《金瓶梅》作注则比较困难.那么,我们只好以时代相近的用山东方言口语写成的其它作品——如《醒世姻缘传》等为参照系.但是,给《醒》等作品作注的先生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不过我们还知道,语言因素中有许多超时空成分,有些方言土语虽时隔几百年,却依然活在群众口头上,有的则可以从山东各县方言志里、从《山东方言词典》里找到端倪.也就是说,虽无案可稽,但毕竟还多少有点“照茬”.实在找不到的,就只好“书对口”了.  相似文献   

11.
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卷 2《分论·三礼》中言 :“‘三礼’的名称 ,比较地发生得很迟 ,从前并没有。东汉末 ,郑玄注《周礼》、《仪礼》、《礼记》 ,才合称‘三礼’。”我们以为梁启超这一看法有误 ,主要依据有 :第一 ,《后汉书·马融传》曰 :“融才高博洽 ,为世通儒” ,“注《孝经》、《论语》、《诗》、《易》、‘三礼’、《尚书》、《列女传》、《老子》、《淮南子》、《离骚》”等 ,可见马融就曾注“三礼”。第二 ,郑玄本为经学大师 ,但其学授自诸人 ,他曾为马融弟子 ,并从马融学习《周官经》。据《后汉书·马融传》曰 :“北海郑玄…  相似文献   

12.
1.对郑振铎、孙楷第、马廉、王重民和刘修业等在"前《型世言》研究"中的书名、内 容、篇数、章回之异同,进行比较研究.指出:书贾出版《幻影》、《三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别本时,用源自《型世言》的篇章,有的做了不同程度的改动. 2.《型世言》是 1987年法国科学研究中心陈庆浩在韩国汉城大学奎章阁"发现"的.出版后在中国的大陆、台湾以及韩国展开了《型世言》研究的新纪元. 3.中、韩、日各国研究者在学术会上或出版物中的论见,超出陈庆浩在《型世言》台湾刊影 印本的《导言》和本人的文论者甚微.  相似文献   

13.
一在数以百计的研究刘勰《文心雕龙》的论文中,专门阐述“奇正”这一组重要美学概念深刻含义的文章却稀如凤毛麟角。因此,当读到《释“奇正”》这样的专题论文(寇效信著,刊《陕西师大学报》八○年第二期,下简称为《释》),就倍觉难能可贵。诚如《释》所指出的:“奇正”一词是“《文心雕龙》以及我国传统美学中的一组重要概念”,“刘勰虽没有辟专章论述‘奇正’,但这一组概念的应用是贯串全书的”。刘勰把“观奇正”视为品评文章“优劣”的“六观”之一(见《知音》)就是明证。显然,对“奇正”这一组美学概念作深入地探讨以求得正确的认识是极为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早在1915年《新青年》创刊后不久,陈独秀就发表了《欧洲文艺史谭》等文,并在答张永言的信中提出了“吾国文艺……今后当趋向写实主义”的主张。1916年胡适在给陈独秀的信中,除对陈的观点表示赞同外,又提出了“今日欲言文学革命,须从八事入手”的意见,这“八事”,在次年1月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中虽有所阐述,但对新文学实质性的问题,却基本未予明确列论。陈独秀在胡文  相似文献   

15.
本文原是沈寿《〈宁波府志·边澄传〉译释与研究》一文第四章“研究与探讨”中的一节,今予以单独刊载发表。作者经过对《宁波府志·边澄传》善本原文的点校、注释、今译和分析研究之后,在本文中得出这样的结论:明代武术家边澄既不是和尚,也不曾参加过抗倭战争。同时举例指出,当前有一些涉及武术史方面的文章,较普遍地存在着划不清史学与文学界限的倾向;有的甚至把武术历史人物随心所欲地塑造、加工或捏合,引起史学领域中的以讹传讹。这类情况,是有待我们武术史编修和研究工作者的关注和深思的,也必须化点力气去克服纠正的。  相似文献   

16.
郭象字子玄,生于魏嘉平四年(公元252年),卒于晋永嘉六年(公元312年),是西晋时期重要的玄学家之一。他的《庄子注》,相传是在向秀注的基础上“述而广之”而成的,代表了魏晋时期玄学思想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曾在我国哲学思想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据《晋书·向秀传》上说,郭象《庄子注》一出,“儒墨之迹见鄙,道家之言遂盛焉”。但对郭象《庄子注》中的独化论哲学思想如何评价,研究者却有截然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他同当时的裴頠一样,都是唯物主义的“崇有”论者;有的则认为,他的思想同王弼、何晏相似,都是唯心主义的“贵无”论者。笔者认为:郭象的独化论哲学思想,既不是“崇有”论,也不是“贵无”论,而是对“有”、“无”两派基  相似文献   

17.
《柳敬亭传》自选入高中语文课本(原五年制课本第三册,今必读课本第五册)以来,注释即有可商榷之处,而至今未作改动。现仅就其中三个词语的注释,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分述于下:[加礼]课本注云:“礼遇有加,以恭敬之和接待。”试问,以礼接待还有不恭敬的么?在这里“加”字应是解词的关键。《左传·隐公五年》所谓“叔父有憾于寡人,寡人弗敢忘,葬之加一等”之“加”就是典型例证。杜预注云:“加命服之等”,也就是说葬礼规格要增加一个等级。“加”就是“增加”之意。自古“王命诸侯,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左传·庄公十八年…  相似文献   

18.
本字零证     
今人把用羊毛纺织的细布料叫“毛哔叽”,那“哔叽”的本字应当是什么字?按“哔叽”的本字应当是“纰(?)”.《说文·系部》说:“纰,氐人(?)也,从系,比声,读若《禹贡》玭珠.”段玉裁注:“氐人所织毛布也.《周书》:伊尹为四方献,令正西以纰(?)为献.《后汉书·西南夷传》:冉(马龙)夷能作(比毛)(?).(比毛)即纰也.《华阳国志》同.”《说文·系部》又说:“(?),西胡毳布也,从系,(?)声.”段往:“毳者,兽细毛也,用织为布,是曰(?),亦假(?)为之.”  相似文献   

19.
“长勺”和“长勺氏”先后出现于《春秋左传》。前者是鲁国的地名。鲁庄公十年曾败齐师于此,后者是复姓,是鲁定公四年传文所载周初分给鲁国的殷民六族中的一族。一些词书虽把它们列在同一词条之下,但分别作了不同的注释,没有勉强地把它们联系起来。《新词源》继承了这一优点,是可信的。但《古今地名大词典》根据《春秋汇纂》,说长勺是殷民长勺氏的住地,以后采用这一说的颇不乏人。尽管《春秋汇纂》引《路史》为据,但《路史》也没有提供什么材料,只是想当然而已。我认为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古代有因居地而得姓氏的,《通志》所载东门、南宫,都是因居地得出的姓氏,但长勺氏是一群酒器工,以操作的手工业为姓氏,不因“长勺”得名;自然,长勺不是长勺氏的居  相似文献   

20.
严可均辑《全三国文》卷 11魏废帝 (齐王芳 )《即位诏》案曰 :“齐王芳纪二月 ,有以太尉司马懿为太傅诏。据《曹爽传》是孙资所作 ,今编人孙资文。”又卷 2 2孙资《以太尉司马懿为太傅诏》按曰 :‘《魏志·曹爽传》注引《魏书》‘帝使中书监刘放令孙资为诏”’严可均把“令”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