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地域因素对于"白洋淀诗歌群落"的形成起着重要的背景作用,从燕赵文化内涵和异域文化碰撞对"白洋淀诗歌群落"的影响,可看到"白洋淀诗歌群落"的跨地域空间叙事.  相似文献   

2.
论文主要从文学地理学语境入手,研究“白洋淀诗歌群落”的形成背景及诗歌理论。拟从湿地背景、燕赵文化渊源、地缘优势三个方面探讨,以期开拓“白洋淀诗歌群落”研究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3.
“白洋淀诗群”是文革时期一个独特的存在,也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一具独特的文学现象,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个诗歌群落以及诗歌作品的分析,浅谈其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白洋淀诗群”的文学史现象是独特的,一般研究者把它当作“朦胧诗”的“附属”和背景来关照,视之为“前崛起”、“前朦胧”。“白洋淀诗群”的诗歌写作更接近“原生态”,它疏离和叛逆了政治和商业媒介的束缚,以其鲜明的现实主义色彩和“异质性”构成特殊背詈下新诗不间断发展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5.
在文革时期的地下诗歌研究中,白洋淀诗群已经成为经典。在白洋淀诗群的相关研究中,还应该注意对那些仍被历史叙述所忽视的诗人进行关注和挖掘。基于此,白洋淀诗群中的几位女性诗人就具有不可替代的新诗史价值。  相似文献   

6.
“白洋淀派”的代表作家孙犁,是一个具有独特创作个性的作家。他的小说创作熔散文、诗歌为一炉,既是充满诗情画意的画卷,又是优美抒情的乐章,形成了疏朗淡雅,纤丽从容,质朴自然的独特艺术风格。其短篇小说《荷花淀》就是这样的一篇优秀作品。《荷花淀》是以冀中抗日根据地——白洋淀地区人民的抗日斗争生活为背景,描写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白洋淀妇女由普通的农村妇女成长为抗日游击战士的过程,塑了一群勤劳朴实、真挚多情而又机智勇敢、积极向上的青  相似文献   

7.
文革语境中的白洋淀诗群是20世纪中国新诗不间断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在当代新诗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白洋淀诗群是对文革主流诗歌写作的一次背离和反拨,它重新确立了诗歌本体的独特存在,坚持了个体主体性和个性化的声音,并运用现代诗歌技巧,隐喻、反讽、悖论,意象叠加和重合,表现内心世界的荒诞意识和对理想的追寻与探索。  相似文献   

8.
北岛诗歌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文学史地位。从三个时期:"白洋淀时期"、"80年代"、"出国后",历时性地梳理出北岛诗歌的脉络,选取"时代"作为决定作家作品地位的主要因素,进而发现其诗歌与时代之间存在着契合与主流化、疏离与边缘化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9.
林莽的方式     
“白洋淀诗群”的主要代表性诗人林莽的诗特色。侧重从“对生存的温和质询”、“对经验的特殊命名”、“对中年写作的自觉探询”三方面展开论述,揭开了林莽诗歌话语方式的特殊性,以及对当下诗歌写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多多创作于白洋淀时期的“地下诗歌”体现了他独有的率直和锋芒。他以“对于痛苦的认知,对于个体生命的内省”、“以近乎疯狂的对文化和语言的挑战”显示着他诗歌的尊贵品格。以代言“铁屋中的呐喊”显示着强烈的思想震撼力。  相似文献   

11.
宋代理学家杨时“虽不以文章见重”,但其文学创作颇有特色。主要表现在:作文善用典型化手法塑造人物形象,作诗追慕陶渊明,学习李杜,几得其神。题材多样,风格独特,理趣、逸趣兼备。炼字琢句,善用叠词,描写生动。  相似文献   

12.
李白和李贺同为浪漫主义诗人,同样以《将进酒》为题做诗,但由于生活背景和人生经历之不同,两人在思想和艺术上却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由此,我们可窥见"诗仙"与"诗鬼"诗风之不同。  相似文献   

13.
《荷花淀》是孙犁的代表作,小说通过展示白洋淀青年妇女崭新的精神面貌,诠释了她们的主体 意识:在主动承担家庭义务的同时,又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白洋淀青年妇女的女性主体意识极具当代启 示。  相似文献   

14.
唐诗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高峰,是诗歌艺术的峻岭。余光中在其诗歌艺术的追求中高山仰止,努力攀登,向诗圣、诗仙学习,且为他们造像。为李白、杜甫造像,表示他对唐诗传统的肯定。他造像的艺术,特别是《戏李白》一首的丰沛创意,和《寻李白》、《与李白同游高速公路》的现代想象,则说明他对传统的活用与转化,印证了他的创造力。在以唐诗为主的中国传统诗歌基础上,余光中以其学养和睿智,以其才华和苦功,兼摄中外古今,以数十年的恒心和毅力,创作了丰富杰出的现代诗。他是李白、杜甫的嫡系传人,且开拓了中国诗歌的新世界。余光中为李白、杜甫的造像,象征了传统和现代的汇合,象征了现代对传统的发扬。  相似文献   

15.
对促请对象的选择及对所托之事的请求,流露出王质夫对突出李、杨之事爱情份量的期冀。《长恨歌》是白居易特定心理定势作用下的产物,受悲剧性恋情的影响,在创作《长恨歌》时,白氏自然会选择与其心境相吻合的视角来观照李、杨之事。矛盾性自评的谜底表明,《长恨歌》并非一首讽谕诗。白居易以归类的方式重申了对自己作品的定性,为我们坦然将《长恨歌》看作爱情诗提供了坚实的保证。  相似文献   

16.
早在战国时期,虎文化在西南边陲的滇池地区已经非常鼎盛。西南地区的彝族、哈尼族、纳西族、拉祜族、土家族、景颇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中,存在着浓厚的虎图腾崇拜信仰,其中尤以云南双柏县彝族的虎崇拜最具特色。这些崇虎的文化现象,应与古滇国虎文化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古滇国青铜器中所表现的虎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对解读西南地区虎文化的起源与兴衰,有着不可取代的多学科价值。  相似文献   

17.
杨慎是滇文化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在云南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熏陶下,杨慎凭借着高深的文学修养、丰富的思想情感、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和文人知己、各族人民相互交流、相互砥砺,以其诗歌创作、授业解惑的实践活动,以其铮铮铁骨的人格作示范,对滇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日本近世后期随着以古文辞学派为代表的拟唐、拟明诗风的衰颓,平明浅近的诗风藉此气运重现抬头之势,此前一直不受江户诗坛重视的白居易诗歌因此成为诗家的模仿对象,而在幕末诗坛有着重要影响力的大沼枕山便是其中之一。他对白诗的吸收并不局限于和韵等常见形式,更是在深刻理解白诗的基础上积极摄取其创作技法,将日本本土传说故事整合于歌行体诗歌中,实现了汉诗的日本化,这其实也表明了江户后期诗坛接受白诗的成熟情况。  相似文献   

19.
白居易主张"美刺"的诗学观,但在《长恨歌》中这一诗学原则与诗人情感发生了悖谬,表现为《长恨歌》中诗人情感的位移。诗开头诗人对玄宗溺女色荒朝政深感痛心;但描述杨妃之死却表现出辩证的历史感,既觉咎由自取,也深感历史无情;而后描写玄宗缅怀杨妃更是充满同情,方士招魂一段通过杨妃对玄宗情感的呼应而深化了这一爱情悲剧。诗人情感的位移又是与情感的纯化相伴随的,通过情感变异和选择性叙事等策略而加强了情感浓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