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守卫中国武术发展的技术底线:打练统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打和练是武术发展的技术底线.打、练的分离,使武术所具有的体育功能在逐渐增强,而蕴涵的文化功能在不断减弱,武术的发展已经偏离了其原本存在的意义.文章以中国武术技术中的打和练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在文化学、传播学理论的指导下,对中国武术的技术发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武术的打是武术套路的特有表现形式,是支撑传统武术不断延续的重要力量,而武术的练则是实现武术的打的重要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不断注入的过程.现代武术技术底线的失守使武术朝着打和练两个不同的方向平行发展,从而撕裂了追求整合的中国武术,也造成了现代武术发展的困境.守卫打练统一的技术底线也成为中国武术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中国武术是中华民族独特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也是中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在为了实现中国“强国之梦”而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文化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的作用。“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文章重温武术的传统优秀文化内涵,并结合现代探索传承武术的“新路”,认为武术套路的原形是克敌制胜的技术,在斗力又斗智的活动中不断创新发展而形成套路形式;中国武术传统文化是经过数千年的实践积累而不断创新发展形成,创新与传统并行不悖;重德轻利与爱国主义、自强不息与崇尚实践、宽容中和与博览众长构成了武术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当前要保持中国武术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并要坚持不断创新符合社会发展大潮的需要,不断探索多领域多层次的多元化形式发展的新路是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武术发展分化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840年前,中国自我发展了“练为战”的军事武术和“艺、体、用”三合一的传统武术;1840年后,由于西方体育强势文化在中国的演进,中国武术开始分化。武术在其竞技功能、健身功能、经济功能、表演功能强化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并完善了竞技武术、健身武术、商业武术。近期,“艺术武术”也初露端倪且发展势头强劲。武术发展过程的分化是自我调适的结果,在此过程中带来种种弊端,对传统武术的相对忽视就是其中较典型的现象之一。作为武术之源的传统武术问题,不容回避、不得回避。  相似文献   

4.
中国武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受其它艺术形式的影响,其艺术性古已有之。面对当今武术发展的瓶颈,对武术的艺术性进行探讨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从艺术学的视角诠释中国武术的艺术特性,解读武术的艺术内涵,发现武术的艺术魅力。研究表明:中国武术的艺术特性来源于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中国武术演练和攻防是肢体的线性表达;中国武术的线性美表现为阴柔之美、阳刚之美和流动之美。  相似文献   

5.
因包含着同一性和异质性的两个面向,西方体育的全球化对中国武术而言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中国武术需要在对自身的检视中确立传统再造的基本思路。中国武术现代危机成因有三:其一,作为“传统”的中国武术遭遇“有机团结”的现代社会必然不适;其二,武术非游戏的特质以及突出的底层性决定了它的“非现代性”;其三,民族主义的文化保守及机械附庸西方的标准化使其陷入两个极端。为此,正视武术不可化约为外来体育的独特性,继而在武术文化认同的形塑中,正确处理武术发展社会模式构成多元角色的关系,同时在新型城乡关系中厚植武术文化生态根基,是中国武术传统再造的可行思路。  相似文献   

6.
2007年,我曾撰文《论中国武术的历史走向》,指出“研究中国武术发展对策的人,其观念大约不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全盘西化;二是保持传统;三是折衷发展。”指出竞技武术、传统武术、武术教育是武术发展的主要走向同年发表《武术传播的文化自觉:从走出传统到发现传统》,强调拂去历史尘埃后要对武术真实价值进行重新解读、重新发现、重新恢复,再次论定其主要社会功能,即文化与教育。  相似文献   

7.
中国武术发展的艺术路径选择已成为了一个普遍认同的共识.凭借中国武术深厚的传统、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具有感染力的艺术形象等特点,中国武术作为演艺产业的发展理应是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的.文章从艺术的角度对中国武术的艺术性进行了分析,并对武术演艺产业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归纳,同时分析了目前国内武术演艺产业的特点,为武术演艺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当代武术的责任与价值审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确认识当代中国武术的价值功能是关系到中国武术发展方向的关键问题。通过对近年来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在认识传统武术价值的基础上,对当代武术价值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武术承担着对中国文化继承的历史责任;武术展示了东方体育所特有的体系,在当代有着多元化的价值和功能;武术产业化的价值也在不断地显现出来;武术科学化对提升当代武术价值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引入“局内人”的概念,并以此为切入点,试图通过对韩国局内人,大韩武术功夫协会的专家、武术道馆负责人、韩国武术运动员的调查,探求他们心目中的中国武术形象及在韩国的发展状态,因为他们既有着中国武术的体认,也承载着韩国文化的传统和价值观,他们对中国武术的认知影响着该国局外人的态度。韩国局内人眼中的中国武术形象是华丽丰富、礼仪简单、不够规范及具有不确定性。同时,中韩两国虽共有很多相似文化,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韩国对中国文化始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因此对于中国武术在韩国的发展,他们认为并没有那么“热闹”;在竞赛方面,女子项目尚未全面推进,然而武术竞赛赛事较全面、规范,对引导武术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会聘请中国教练员,但更注重保护本土教练员的发展;项目发展中,散打和太极拳表现出较好前景。如果说韩国对中国武术的认知是一面镜子,那么世界上其他国家或地区对中国武术的认知则是个多棱镜。对多棱镜中中国武术认知的虚与实、异与同的透析与组合,如何在其他国家对中国武术认知关系的建构中找到中国武术的自我认知,这是武术研究者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中国武术文化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长期形成发展起来的,具备完整结构功能特征的独立文化系统。宏观意义上的武术应是中国传统格斗术的总称。近现代以来,中国武术也随社会文化变迁融入了近现代竞技、体育等文化的因子。但是,竞技武术不是中国武术传统的历史文化形态。作为中国武术源头与根基,民间武术文化研究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在近现代大...  相似文献   

11.
兵家对中国传统武术思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兵法和传统武术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从军事运用与技击实战看,兵法不管从战略和思想文化哪方面出发,都与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和影响有着密切的联系。文章通过对《孙子兵法》的研究,对其中的战略文化对传统武术思想的发展和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2.
传统武术产生于中国社会,烙有深刻的中国民族文化痕迹。面对文化全球化趋势,传统武术有其闪光的一面,也有落后的一面。文章审视影响其孕育的文化因素,以找到与现代社会发展所需的文化因子,赋予其现代生存与发展的动力,并进一步采取科学对策,以推动传统武术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武术在很长的发展时间里,一直将奥林匹克运动作为自己的参照物,"奥运战略"发展模式在很长时间里影响着中国武术的发展。研究表明:"奥运战略"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中国武术的发展平台,促使中国武术走向国际,但同时应注意,在"奥运战略"的影响下,中国武术逐渐形成了对西方体育的模仿,自身文化个性遭到削弱,同时也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14.
《孙子兵法》不仅是军事争战的制胜艺术,而且对武术学科理论建设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对《孙子兵法》与明代武术经典论的比较研究,可以看出孙子兵法对武术理论的影响与同源关系。只要悉心研读,就能明其理而善其技,悟其道而灵其心,对于武术理论的建设与发展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5.
中国历史悠远漫长,文化灿烂丰富。经历上古、中古、近古冷兵器时代锻造的中华武术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从现代的"卫国"之术角度看,似乎已走到了时代乐章的终曲。不仅如此,由于当前西方竞技体育文化主导现时体育的价值取向,使得传统武术确乎处于一种边际化的下势。但,也必须看到,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从民族文化和当代体育文化交融的多角度讲,武术是任何一项体育运动项目所无法比拟的运动,武术的生命力仍在。中华武术应从强身健体、和谐人生、造福社会来构建顺时代发展的价值文化,以此来促进中华武术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探究汉学、中国武学内涵及其之间的关系。研究认为:汉学是研究中国文化的学问,应不仅指国外,亦应包括中国人从传播介绍的角度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中国武学是研究中国武文化的学问,不仅是习研中国武"术",亦是研究中国武"道"的学问。中国武学应不仅是中国人,亦应包括国外对中国武文化的习练研究。中国武学在汉学大家庭中占据重要位置,应推动汉学与中国武学的相互促进、共得弘扬,意义重大。一方面,汉学界应关注中国武学的发展,给予中国武学诸多营养的同时,也从中国武学中汲取养分;另一方面,武术工作者、研究者应以更开阔的视角开展武文化的传承和研究工作,已经有此视角的武学家们应更多地关注整个汉学界的发展并深入参与进汉学研究大家庭来,与汉学界同仁一道为汉学的发展做贡献。国家文化部、汉办、国家武术研究院等相关组织工作部门应重视对这一工作的开展和促进,为这一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平台和契机。  相似文献   

17.
武术动作元素来源于生产劳动,军事为武术提供了生长的土壤,而原始巫风和图腾为武术舞化提供了可能。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正以优秀的民族文化形式走向世界。奥林匹克文化应与武术文化进行有效的融合,促进体育文化的繁荣。  相似文献   

18.
对于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而言,技击价值并不能全部体现其本质特征,中国武术弥久愈新的根本还在于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武术未来的发展指向,应超越奥运目标。  相似文献   

19.
中国武术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融摄了儒家、道家、哲学、医学、艺术学等文化内涵,而艺术与中国武术的融合造就了其独特的外在表现形象以及内在的精神内涵。中国武术从“技击术”到“技击的艺术”发展过程中,体现出中国武术中独特的艺术审美内涵。研究表明:中国武术是艺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情感精神的共同体验;中国武术具有艺术的肢体形象表现性;中国武术是具有丰富审美内涵的技击艺术。  相似文献   

20.
中国武术自身的拳械繁衍、流派林立,带来了武术形式的丰富多样,丰富了人们的多种审美需要。武术艺术性从强烈的活动感,均衡的姿态,恰当的节奏,和谐的韵律以及深蕴的意境形态及内涵来充分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