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无论是国家富强,还是民族复兴亦或是人民幸福,离开了劳动,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意大利作家拉·乔乃尼奥里说:"劳动是产生一切力量、一切道德和一切幸福的无比源泉。"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样离不开全体中国人民的辛勤劳动。辛勤劳动创造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铸就了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的伟大成就。热爱劳动、辛勤劳动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优秀品质。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劳动幸福观的基本意涵是人通过劳动使"人之为人"的类本质得以确证,并在此基础上体验到的持久且深度的精神满足感.劳动是创造幸福的源泉和基础,劳动幸福是最高形态的幸福.当前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价值观成为劳动教育中刻不容缓的难题.马克思劳动幸福观具有深刻的教育意蕴,应立足劳动幸福与教育的共在基础,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从马克思劳动幸福观的立场出发,加强劳动价值观教育.劳动幸福的教育生成与实现,要重申劳动平等观,创设尊重劳动的社会价值体系,引导学生乐于在劳动实践中创造幸福、感受个体全面发展的幸福,并不断超越个体幸福,进而追求整个社会的幸福.  相似文献   

3.
"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民族振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体现,也是实现"中国梦"的核心;人民幸福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追求,也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  相似文献   

4.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在中国梦的丰富内涵中,"人"无疑是关键要素。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人民群众作为历史主体,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从最终意义上影响和决定着中国梦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怎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时代课题,堪称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论”。其核心要义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界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内涵,即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二是指明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路径,即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三是明确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领导力量,即中国共产党。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四是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从大历史观揭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性,并从战略上全面部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愿景目标。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理论准备和理论指导。从总体上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它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和实现民族复兴的伟业融为一体,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旗帜。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历史证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是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伟大旗帜。  相似文献   

7.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主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概念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近代民族复兴思想,从改革开放初期提出“振兴中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写入宪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概念的内涵随着历史变迁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概念的内涵日趋丰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间表与路线图逐渐清晰,实现路径和方式日益明确,逐步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的核心概念。从概念史视角探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概念内涵的历史演进,对于分析和研究中国共产党民族复兴思想的发展脉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劳动价值观是人们关于劳动价值的根本认识和根本观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劳动价值观经历了从计划经济时代"劳动光荣"外在感召为主到新时代"劳动幸福"内在感受为主的巨大跃迁.这种跃迁体现了人们对劳动的认知与评价由偏重外在激励转向偏重内在感受,集中表现于四个维度:在主体维度上要实现"让劳动本身成为享受",增强劳动者的劳动幸福感;在社会维度上要创设转向与跃迁的氛围和条件;在实践维度上要不断提升科学技术水平,创新劳动形式,增强劳动者的劳动愉悦体验;在价值维度上要把劳动幸福融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有了新规定性的远远高于任何时代的民族的再次兴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现代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世界在三种经济主权下都可出现民族兴旺,但中国只能在两种经济主权下实现民族兴旺。中国在地产主权下多次出现民族兴旺。中国在资本主权下面不能实现民族兴旺,走资本主义道路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只能在劳动主权下面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劳动主权的过程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幸福观是“人的主体论”视域下的人民幸福观,是“人的本质论”视域下的实践幸福观,是“人的发展论”视域下的整体幸福观。其生成发展具有对中国传统幸福思想和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幸福观继承创新的历史逻辑,对马克思斗争幸福观和唯物史观汲取借鉴的理论逻辑、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要求积极呼应的现实逻辑等多重维度,旨在为实现中国人民现实幸福提供行动指南,为促进人类共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1.
实现民族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历史使命。同时,它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理论成果休戚相关。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艰辛曲折的民族复兴史,就是一部提出和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中国人民"站起来",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实现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中国人民"富起来",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与时俱进,为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行动指南,铺就了通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开启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所未有的新征程。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1周年,30余年的改革开放在中国的历史上谱写了浓墨重彩的华章。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纪元;改革开放30余年来的伟大成就和丰富经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要坚定不移、与时俱进地推进改革开放,使中华民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以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共产党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是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具有不可比拟的先进性,长期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为其勇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福祉所在。新时代全党上下要加强理论学习,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培育青年的劳动精神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现实需要。新时代的社会主义中国,青年要坚持和弘扬劳动精神,尊重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断奋斗。  相似文献   

15.
中国梦是每个中国人共同的梦想,与高校党员个人理想信念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存在着内在一致性.理想信念关系到高校党员的社会价值判断和社会认识,它是决定“中国梦”伟大构想实现的精神核心.用“中国梦”统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把实现个人理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结合起来,在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实现个人理想,以个人理想的实现来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我国共同富裕的实践进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人民幸福美好生活、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历史进路。作为“中国大粮仓”的黑龙江北大荒在推进共同富裕道路上,有着责无旁贷的使命,而北大荒的成就离不开在开发建设劳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的北大荒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艰苦创业代表的北大荒精神,与共同富裕有着同向同行的历史逻辑、同根同源的理论逻辑、共建共享的实践逻辑,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推动共同富裕实践发展。  相似文献   

17.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100多年来中华儿女梦寐以求的理想。然而,历史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率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础;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制度基础;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赋予了中华民族复兴新的强大生机。中国共产党90年的奋斗历程,也给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18.
《青海教育》2013,(6):1-1
中华民族有过灿烂的辉煌历史,也有过近代以来的深重苦难,更有从贫穷落后向繁荣富强迈进的奋斗历程,现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这是实现中国梦必须明确的三个历史坐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这是实现中国梦必须把握的三个未来前景。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提出了伟大建党精神,这一伟大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财富的活水源头,统摄着整个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艰苦奋斗精神、甘于奉献精神、敢于创造精神鲜明地体现在党的百年历史之中,也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题中之义和具体展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践行这一初心使命过程中始终不能离开亿万劳动人民。新时代,以艰苦奋斗精神涵养中国人民辛勤劳动精神品格、以甘于奉献精神涵养中国人民诚实劳动精神品格、以敢于创造精神涵养中国人民创造性劳动精神品格是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具体举措,也是三种宝贵精神在新时代的有效传承。  相似文献   

20.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实现中国梦的关系 当前,"中国梦",名列"热词"榜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从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深情阐发,到他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的系统论述,中国梦凝聚着几代中国人的夙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