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末清初,在地理大发现的时代背景下,西方传教士陆续进入中国,开启了西学东渐的进程。他们以文化适应为传教策略,学习汉语和中国传统文化。一些传教士被汉语和中国传统典籍深深吸引,他们此后的研究及思想均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马若瑟便是其中的代表。他晚年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汉语札记》一书,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较大关注,成为西方了解中国语言文化知识的一部百科全书。本文将通过分析《汉语札记》,探索汉语及中国古代经典著作背后代表的一套中国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对马若瑟产生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英国循道公会在澳门的信函档案 ,分析条理了英国循道公会传教士们 ,尤其是俾士牧师早期在澳门期间的传教情况、教会内部事务以及当时的传教环境等问题 ,补充了在香港开埠后澳门基督新教活动的新材料 ,同时指出了澳门在循道公会早期对华传播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西方汉学的开端可以追溯至明末清初天主教耶稣会士来华传教。在"适应主义"的传教策略之下,耶稣会士对很多儒家典籍进行了翻译与解释,从而开启了西方汉学与中国经学互动共进的历史。刘殿爵以英文撰写论文探讨《论语》"信近于义,言可复也"的意义内涵,即是这种互动作用的典型案例。在这一过程中,汉学使得某些多少为自身语言的同质性所缓解的经学诠释问题,以一种较为"醒目"的方式重新被突显出来;而经学的回应也促进了有关问题向更加深入的方向发展。总之,西方汉学与中国经学的这种双向交流特别有利于中西文化的相互敞开与融通互释。  相似文献   

4.
傅圣泽(Jean-FranCois Foucquet,1663—1739)清代法国入华传教士,“圣泽甫莅中国,即传教福建,然无所定所。1702年诸道长谴之至江西之南昌、抚州。圣泽初至抚州,仅有教民百人,逾年其数倍增。考试年士子集州城,多有访问圣泽者,圣泽常集士子多人为之讲说教义,并以前辈教师所撰之书籍赠之。”①他在华的活动时间并不长,1699年来华,1720年返回欧洲,在中国生活了21年。如果同那些在中国生活几十年,最后又葬于中国的传教士相比,他并不太突出。但在清代的入华传教士中,他仍是一个很有特点,值得研究的人物。美国汉学家魏若望先生的《欧洲与中国思想…  相似文献   

5.
以瑞典为代表的北欧国家通过派遣大量传教士与中国进行了深入接触。这些北欧传教士的著作和描述对早期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一方面导致了西方人对中国形象的偏见,另一方面又使部分西方人对中国有着特殊的好感,同时还有些内容有待发掘。只有彻底了解中西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才能超越偏见,创造出更为生动的形象。  相似文献   

6.
法国汉学研究史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方,人们常说,汉学是法国人创立的。如果说汉学是指对中国进行科学的研究,这倒是真的(我认为主要还是从这方面来看待汉学,否则就不能这样说了)。谈到欧洲最初对中国文化的一般了解,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等南方邻国是法国的先躯,是发现和探索亚洲大陆的先锋,由此欧洲进入近代历史时期,随之而来的是这个历史时期不可避免地所带来的一切,其中包括一系列问题和悲剧。十六世纪(1514年)葡萄牙最先来到中国,紧接着是西班牙人,以其传教士和远征军士兵所提供的情报为基础——传教和军事、经济征服意图双管齐下——于是,关于中国最初的著作之一在欧洲出版了。这就是让·贡扎雷·德·孟多扎(Juan Congalez de Mondoga)的《中华大帝国史》,1585年用西班牙文在罗马出版,很快就译成欧洲各国语言,最先译成法文(1588年,巴黎)。  相似文献   

7.
19世纪,来华新教传教士团体代替了此前耶稣会士在西方汉学界的话语权,开启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新局面。其中,普鲁士传教士郭实猎曾撰写过一篇介绍清朝康熙皇帝的《康熙皇帝传》,至今学术界尚无专门研究。梳理这篇传记的出版历史、引介其主要内容和叙述特点以及对比前代传教士对同一传主的著述,可大体察知其缘何未引起关注以及该特殊时代下郭实猎在作品中所注入的历史认知和现实关怀。  相似文献   

8.
现存朝鲜王朝赴清代北京贺岁使、朝贡使的文献中,有很多关于十七至十九世纪西洋天主教在中国、日本和朝鲜,尤其是在北京活动的资料.在这些资料中,也可以看到朝鲜士大夫对西洋国与天主教的好奇和观察,也可以看到他们与当时北京传教士的交往,还可以看到朝鲜士大夫对西洋天主教态度的分化和变化.尤其是,通过他们向清廷进呈的<讨邪逆奏文>,我们看到十八、十九世纪之交,西洋天主教经由中国到朝鲜的传教努力,在"辛酉教难"中经历了一次怎样的挫折和变化.在这一不同民族、国家与宗教间的接触中,不仅可以了解东西方文化的传播历史,也可以看到同是东亚国家的日本、中国和朝鲜,在面对天主教传教时态度和策略的不同,并可以进一步借此分析这不同背后的政治与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9.
晚清时期,西方文化逐渐传入中国。在这一过程中,西方传教士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出版和译介了大量西学书籍。史著《泰西新史揽要》作为当时最有影响力的译著,学界对其的研究不乏成果,本文对该问题的研究概况做简要梳理,以深刻认识学人所理解的西方史学观。  相似文献   

10.
刘轶 《对外大传播》2010,(10):27-28
"友谊—2010"中巴反恐联合训练于7月1日至11日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地区展开,这是中国特种部队营区第一次敞开大门接受外军驻训。此次活动旨在促进中巴两军务实交流与合作,提高联合反恐作战能力,为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作出贡献。中国国防部组织新华社、中新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相似文献   

11.
德国传教士卫礼贤的《易经》译本是其译介中国典籍的巅峰之作,被公认是最出色的西方语译本之一,出版后在德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成为西方社会了解认识中国文化的主要来源之一。本文力图通过对卫礼贤《易经》译本体例、翻译特点和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揭示卫礼贤对《易经》乃至中国历史文化的认识及其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努力。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全球化史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儒家思想和经典在西方的翻译与传播,初步介绍了西班牙道明会传教士高母羡对儒家通俗读物《明心宝鉴》的翻译,梳理了意大利来华耶稣会士罗明坚首次将儒家经典《大学》翻译成拉丁文的历史,并从比较哲学和跨文化视角对罗明坚的翻译进行了哲学翻译的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13.
《对外大传播》2011,(4):4-4
反映蒙古、回、藏、维吾尔、鄂伦春、哈尼等众多民族生活的30部少数民族语言的电影及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日前由北京国际电影季活动组委会选出,并即将在4月举行的第一届北京国际电影季上进行展演。这是我国首次向国内外电影界展示中国少数民族电影文化的独特魅力,也是世界电影历史上首次由一个国家展示众多民族的母语电影,展示多元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4.
贺伟 《文化交流》2008,(9):72-76
庐山拥有西式别墅近千栋,聚居着20多个国家的侨民,千古名山沐浴着欧风美雨,其间的很多人和事,在庐山的近代史册中留下记载。牯岭开发第一人李德立1885年初,22岁的英国传教士李德立来到中国,在南方传教、经商。南方夏季的酷热,使他苦不堪言。当他1886年7月登上庐山时,凉爽的气候使他惊喜万分。他照英文表达"清凉"的词"COOLING"的谐音,给庐山山上起了一个名字"牯岭"。  相似文献   

15.
岳峰教授的《在世俗与宗教之间走钢丝:析近代传教士对儒家经典的翻译与诠释》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一部儒家经典翻译研究力作。该研究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在多学科视角下比较、分析数量庞大的多语种译本,延展了典籍翻译研究的理论广度,为中国文化典籍的翻译策略提供借鉴,也为中国文化在文化全球化的背境下的应对策略提供参考。本文拟对该书进行简要介绍和评价。  相似文献   

16.
正对于钱塘潮,卫匡国这样描述:"潮水实在太有名了,以至那天下午4点左右,包括满清官员在内的所有市民,尤其是陌生人和外地人,都蜂拥而至,要亲眼目睹潮水那惊人的力量。"马尔蒂尼(Martino Martini),一名意大利传教士。1643年,29岁的他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达杭州。他以杭州为中心,在江南一带传教,并且开始自学中文。马尔蒂尼给自己起了一个中文名字,姓卫名匡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史研究 ,作为西方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近四五个世纪里 ,从最初的耶稣会士活动 ,到当代欧美史学的兴起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不仅对西方社会了解中国历史 ,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且对中国学者研究本国历史 ,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基于这一学术理路 ,胡志宏女士撰写《西方中国古代史研究导论》(大象出版社 ,2 0 0 2年 9月出版 ,以下简称《导论》) ,较详细地介绍了西方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发展脉络、学术基础和主要成果 ,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西方汉学研究著作。一《导论》通过纵向考察 ,把西方汉学分为四个阶段 :1 9世纪以前的欧洲汉…  相似文献   

18.
西方文论与中国文学碰撞的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文论与中国文学碰撞的轨迹周发祥十六—十八世纪:神学观的臆说明清之际,西方基督教传教士陆续来华,揭开了东西方文化较大规模地接触与交流的序幕。随之而来的西方理论,作为这一文化交流的组成部分,也同时开始了它与中国文学发生碰撞的历程。不过,首先与之碰撞的...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内蒙古新华书店运营建立的“塔鸽塔书店” 2005年12月29日在蒙古首都乌兰巴托市中心开业,这是蒙古第一家出售中文书籍的书店。中国内蒙古自治区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姜伯彦参加了开业典礼。他说,“塔鸽塔书店”将成为蒙古和中国文化交流的窗口和桥梁,可以增进蒙古人民对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20.
从十六世纪末到十八世纪中叶的一百五十余年间,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和中国文化的传入欧洲,都是经过传教士来实现的。但是,它们两者的作用和意义却不相同:前者在中国并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而后者却在欧洲掀起了巨大而深远的思想革命。考察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与影响,对于正确认识中国文化的地位与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