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神学家巴尔塔萨(Balthasar)是2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神学家和美学家,他认为宗教艺术审美是宗教艺术与宗教两者之间的结合,是艺术形式对宗教精神的承载。壮族民间信仰姆六甲通过花的宗教象征体现出社会演变背后壮族民间信仰的宗教艺术性的世俗化人间。本文以西方巴尔塔萨的神学美学思想来解读东方姆六甲神话嬗变的宗教审美,希望能够更深入地剖析壮族民间信仰的内在属性。  相似文献   

2.
《聊斋志异》之所以被称之为我国古代文言文作品的顶峰制作,不仅在于其故事叙述的曲折离奇,更在于深刻的文化内涵和高深的艺术造诣。《聊斋志异》蕴含着极其丰富、复杂的宗教文化内涵,其中涉及佛教、道教、原始宗教、民间信仰等众多方面,范围广泛,内容丰富,风格自成一派,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3.
论佛教咒愿文及其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咒愿文是佛教徒为施主诵祷祝祈时宣念的文辞。在传世佛教律典和敦煌文献中,都保留了一定数量的咒愿文。佛教咒愿文有其产生、发展及演变的过程,早期的佛教咒愿文具有浓厚的宗教教化功能,唐末五代的敦煌咒愿文和斋会咒愿,则显示出极其鲜明的世俗功利色彩。佛教咒愿文的演变是佛教传播大众化的必然结果,它揭示出隋唐以后中国佛教世俗化进程加速发展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4.
肖卫东 《职业圈》2007,(19):57-58
贯休的罗汉画名“应梦罗汉“,引起形象怪异,给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因其特殊的造像也为后期罗汉造像奠定了一个永恒的模式.文章着重从“应梦罗汉“在宗教意识所影响的佛教美术中的重归人性、与古代其他画家笔下的罗汉形象区别下的世俗性,以及“应梦罗汉“对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手法的影响等方面,探讨“应梦罗汉“所体现出来的对宗教、艺术的超越性,同时论述其历史地位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探讨彼得·贝格尔在其代表作《神圣的帷幕》一书中提及的三个基本问题,即宗教的起源、宗教的定义及世俗化问题,并借此简要论述其晚年根据经验事实提出的"去世俗化"这一理论观点。本文认为,虽然彼得·贝格尔的世俗化理论在当今受到诸多挑战,其去世俗化的理论观点也并未加以理论化和系统化,但他的学术思想仍具有巨大的借鉴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6.
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同化作用,佛教在唐代呈现出明显的民众化倾向。本文首先分析了唐代长安寺院的发展和分布情况,然后从建筑设计、佛塔、佛像等三个不同角度探讨了唐代佛教的民众化和世俗化转变在长安佛寺上的体现,其对丰富佛教文化和佛教建筑的研究内容,以及向世人弘扬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中国佛教是以菩萨信仰为核心的大乘佛教,佛菩萨的原始形象随传入中国而逐步本土化,尤其是观音信仰与大众的渐融而成为中国人心目中的至高神祗。自《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被译出后就备受信众尊崇与盛行,在中国被称为"诸经之王",经文中观世音菩萨的普门示现与救渡众生的大愿是大乘佛教中"六度思想"的具体体现。在大乘菩萨六度思想中,"布施"思想位列其首,《普门品》主要体现了以观世音为核心的大乘菩萨"布施"的思想,观音慈悲布施救渡的思想,正是大乘佛教"救度"精神的体现者。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检索《纽约时报》从1930年到2015年的86年间对《西游记》故事的报道,以传播学理论为视角,从报道数量、传播者身份、传播内容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再现该世界主流媒体在西游故事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研究表明,该媒体在传播内容上从侧重译本的评介、猴王在异国文学中的变异,到猴王故事其它艺术形式再现的过程,为美国受众提供了对西游故事的不同认知方式。考察猴王故事在《纽约时报》不同时期报道内容的差异,为中国经典文学外传和域外的接受提供了一定的参照价值,客观上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9.
杨近水 《文化学刊》2013,(4):91-100
“盲人摸象”故事的流传情况按照主要载体的不同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从三国到唐代为前期,以佛经文献为主要载体,佛教的译经工作对故事发展流变有着重要的影响。由宋到清为后期,佛经载体退居从属地位,禅宗文献和文史文献成为两类具有重要意义的载体。禅宗文献的文化二重性对故事的世俗化起到了关键的过渡作用;文史文献中,“摸象”故事在应用文体和内容上表现出广泛的适应性,显示出佛教故事流变过程中本土化、世俗化的发展脉络。除了佛教的译经工作和禅宗的文化二元性,民间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中印文化差异以及主要传播载体的变化都对“盲人摸象”故事的流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孟定恭是清末民国时期达斡尔族著名文人,著有《布特哈志略》、《人生指南》两部作品,其中《人生指南》遗失已久,论者阙如。该书内容构思、写作风格主要体现出中西兼容并包、古今新旧参半的特点。其写作目的是为了革除时弊、重振颓风。对当时社会风习和生活状况也有所呈现,是研究清末民国时期布特哈地区民物风情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11.
《文心雕龙》书名是刘勰文学观点的集中体现 ,它强调的是精妙的艺术构思与精美的文学语言的有机结合 ;而《文选》的选文标准“事出于沉思 ,义归乎翰藻” ,则是萧统文学观点的典型反映。其“沉思”之想与“文心”之思 ,“翰藻”之文与“雕龙”之采 ,名异而实同 ,都体现了他们注重内容与形式相结合的文学观点。《文心》所论文体 3 4种 ,《文选》3 9种 ,两书基本相同的文体选目近 2 0种。其渊源有自 ,一目了然  相似文献   

12.
龚鹏程 《文化学刊》2009,(1):132-132
龚鹏程在《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2期撰文指出:面对现代社会,若想重建礼乐文化,让儒学具体作用于生活世界,就需要在反现代性的世俗化及形式化方面着力。反世俗化,有两个方式,一是重新注意到非世俗的神圣世界,由其中再度寻回生命归依的价值性感受,重新体验宗教、道德的实质力量,并以之通达于美感世界;二是针对世俗化本身再做一番厘清。现代社会的世俗化,其实并未能真正符应于社会生活的原理。  相似文献   

13.
《职业圈》2014,(16):114-115
他的作品很好的把东西方文化、宗教以及艺术完美的结合,用油画描绘传统佛教题材,淋漓尽致地融汇和展现了东方文化的精髓,并搭建了东西方文化艺术沟通的桥梁。中国宗教学会会长卓新平先生对吴轲阳的作品给出了极高的评价:“超越自我,领悟神圣,中西合璧,古今贯通,这就是吴轲阳佛教作品表达的意蕴,体现的追求。他的作品把人们带入了一种禅意的玄境,以其独特的绘画手笔和洒脱的气势开启了似已尘封的心灵之窗,展现了颇为罕见的古朴而新颖之精神洞天,让入会有参禅悟道的启迪。”  相似文献   

14.
试论中国佛教的文化特征与现代转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佛教形成于印度,发展于中国,影响及世界。但中国佛教无论是在思想内涵或形象外观方面,都与印度佛教有较大区别。印度佛教由原始的小乘教,中经分化后的部派教阶段,然后发展形成为大乘教.在大乘佛教内部,又分为中观派“空宗”与瑜伽行派“有宗”两大派别,它们分别凝聚着印度古代文化的智慧,达到了印度佛教思想发展的顶峰。但是,当这两家佛教思想先后经由姚秦罗什大师及唐代玄奘法师分别翻译介绍到中国,并相应创建形成“三论宗”与“唯识宗”这两大中国佛教教派时,却未产生大的影响,也未获得如印度那样有着较长时间的独立发展。反而倒是那些在印度影响不大的佛教经典,诸如《涅槃经》、《维摩经》、《法华经》、《华严经》、《楞严经》等,却甚受欢迎,而且,以其为据所相应建立的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禅宗等佛教宗派,均有着大的发展,其流传影响也甚为久远.  相似文献   

15.
论《西游降魔篇》的狂欢化色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期上映的《西游降魔篇》取得了很好的票房,周星驰电影一贯的"无厘头"风格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而"无厘头"风格所呈现出的狂欢化色彩恰恰契合了巴赫金的狂欢理论。以周星驰最新的电影《西游降魔篇》为例,分别从诙谐性语言形式、"加冕——脱冕"、颠覆性、性的自然性四个方面来看周星驰电影的狂欢化色彩是怎样表现的,也正是由于其叙事上呈现出的狂欢化艺术症候,使得周星驰的电影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16.
作为影像基本修辞元之一,视像与声音、书写物等元素组合运用,使影像成为富有"含义"的形象。电影《我不是药神》视觉呈现的独特之处主要体现在于构图技巧的多样表达、布光方式的巧妙切换、冷暖色调的交替搭配。从修辞学视域来看,电影《我不是药神》借助影像构成"话语方式"和"措辞手段",实现了"影像表意",彰显出其在现实主义题材与商业片类型化之间的艺术平衡,是国产电影现实题材创作的成功突破。  相似文献   

17.
赵曙青 《职业圈》2014,(31):112-114
吴轲阳出生于福建著名的书画之乡诏安,毕业于厦门大学艺术教育学院美术系油画专业,自幼喜好艺术,孩童时代喜画门神、西游记人物,对宗教题材(如佛教)的艺术创作具有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余永红 《文化学刊》2011,(3):166-169
宗教信仰是民族文化的源头和母体,由于特殊的居住环境、生活方式以及民族历史文化,陇南地域的白马人主要信仰天地日月以及山河树木等自然神和祖先神,体现了古老民族宗教信仰以自然崇拜为特征的原初性,而陇南地域汉民族的宗教信仰也体现了相似的特征,这种相似性不仅体现在信仰的神灵大多相同或相似,而且信仰的仪式和祭祀的方式也基本相同,部分宗教造像中所传达的视觉形象也体现出趋同或相似的文化特征,这应是古代氐羌文化的白马藏族宗教文化与汉族宗教文化在陇南地域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吐蕃社会象雄文明时期的原生性宗教苯教与佛教的传入背景,佛教与苯教之间的斗争与融合以及文化间的交流的论述,来研究佛教在西藏文明中成为主流文化的原因。现分别从政治经济的发展、威权选择和历史机遇、佛苯之间内容形式的差异和文化借鉴融合的几个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例分析《史记》人物传记中的叙事艺术。《史记》中各叙事单元严整的逻辑顺序和详略得当的内容安排使其结构既完整有序又参差变化。通过灵活运用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表达了司马迁的思想倾向和情感,体现出司马迁对历史的客观态度及丰富情感的统一。同时,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增强了《史记》的叙事艺术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