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在梁启超、夏曾佑等人于 1 896年前后创作“新学之诗”和 1 899年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口号之前 ,黄遵宪以“我手写我口”为代表的诗歌变革理论及其“别创诗界”的“新派诗”,在一直与京城隔离的环境中独立地发展了二三十年 ,成为诗界革命的最初源头。无论是诗界革命发生的理论准备还是后来的领袖人物 ,嘉应诗人都占了半壁河山 ,可以断言 ,嘉应诗人对“诗界革命”做出了特殊的贡献。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文化环境使嘉应诗人走在诗国“变法”的前列 ,嘉应诗人与“诗界革命”的关系 ,揭示出嘉应和岭南文化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独特意义。本文上篇论述黄遵宪与“诗界革命”发生的关系。现行的中国文学史对诗界革命的发生描述不正确 ,黄遵宪早于梁启超二三十年就提出了后来视为“诗界革命”思想的核心理论 ,并同时开始创作“新派诗”。黄遵宪的诗歌革新理论内容丰富、自成体系 ,是其思想文化革新理论的组成部分 ,它表达了诗歌革新和全面进行思想文化革命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2.
现代汉语诗学的发生,从汉语诗歌引入现代汉语及其诗学开始。近代“诗界革命”没有解决这一问题(但“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是解决了这一问题的)。汉语诗歌持续发展数千年,至晚清黄遵宪“诗界革命”,一直持续的是古代汉语载体形式,黄遵宪的贡献在“我手写我口”,而这个“口”,是“六经之所无,不敢入诗篇,古人弃糟粕,  相似文献   

3.
文学史上将“诗界革命”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截然分为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段是不合理的。近代的“文学革命”是与资产阶级革命一起酝酿发展的,“诗界革命”实质上还不具备真正“革命”的意义。但我们必须看到,从黄遵宪“别创新诗之论”到梁启超“诗界革命”,拉开了中国近代诗歌体式变革的序幕,开启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河,为新文学运动奏响了序曲。它是五四新文学革命到来之前的准备和实验,从而使得“诗界革命”与五四新文学运动成为上下贯通的一体。  相似文献   

4.
晚清时期,共同倡导了“诗界革命”的黄遵宪梁启超都曾提出过诗歌改革的主张。这些主张往往被笼统地混为一体,予以引述。在诗歌必须变革的根本目标上他们是一致的,但是在如何变革的具体道路上,二人却同中有异。辨析并区别二者同异,对更深刻细致地认识维新派诗歌理论,探索近代诗歌发展规律不无意义。一黄遵宪是维新派人土中要求改革诗歌的第一人。他回忆早年经历时曾说:“少日喜为诗,谬有‘别创诗界’之论”。“别创诗界”,说明他很早就不满意于当时因袭腐朽的诗风,立志要进行新的开拓。此后,他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把诗歌改革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一八六八年,他的《杂感》一诗从否定复古陋习入手,提出“我手写吾口,古岂能拘牵”的主张,强调诗歌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5.
黄遵宪的诗人地位是人所周知的,但他的界革命的综合影响却远远超出了“诗界”,然而,这一点却又往往是被人们所忽略,黄遵宪的大使参赞工作便于他对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进行深入的研究,借鉴别国变法成功之经验,起民众变革现实的欲望,以“诗界革命”为突破口进行思想革命成为黄遵宪人生的主要内容,从本质上说,黄遵宪即是一位觉悟很早,自觉程度很高的启蒙思想家,也是一位“师夷长以制夷”积极尝试者,还是一位兴教育、开民智的主动实施者。他的“诗界革命”几乎包涵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所有的进步因子,可以看作是五四新文化 一次预演。“诗界革命”以及围绕诗界革命所采用的方法、手段、渠道和措施成为日后五四新文化运动直接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评价梁启超、黄遵宪等人的诗界革命,可以联系他们对小说界革命的看法,他们面对两种文类革新时发言的姿态是很不一样的。在以激进的言论探讨小说界革命的同时,对诗界革命的态度却是审慎的,甚至趋向保守的。这说明不同的文类成规对美学变革有不同的制约作用。梳理和比较梁启超、黄遵宪等人面对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的不同反应,可以借此更深入地反思古典成规对诗歌革新的强大牵引力。  相似文献   

7.
黄遵宪的《日本杂事诗》是其出使日本期间,为配合撰写《日本国志》而作。该组诗共收录诗歌200首,以纪事为主,问有议论。在该诗中,其革新意识锋芒四溢,强国思想也一览无余。黄遵宪从政治、经济到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畅谈了他的改革理想。黄遵宪尤其注意“网罗旧闻,参考新政”,旨在为当时中国势在必行的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故而诗歌的创作亦体现了其“诗界革命”之学说。  相似文献   

8.
1994--2004年以来黄遵宪的研究呈现出多方位、多层次的新面貌,黄遵宪的诗歌研究、诗界革命研究、民俗学研究、日本史学研究等方面,以明确的学科意识来规划和拓展黄遵宪研究,使黄遵宪研究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着不足。如有的论文研究角度大同小异,黄遵宪的研究者主要集中在广东,尤其是梅州,“黄学”未成为全国范围内显学。基于黄遵宪在中国近代史、外交史和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黄学”应走向全国,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得到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晚清“诗界革命”的代表人物黄遵宪和宋诗派文人群体关系密切,他和郑孝胥在维新变法时期有密切往来.和陈三立在漫长的时期内保持着友谊,黄遵宪高度评价郑孝胥和陈三立的诗作,互相均有诗文唱和。在诗歌观念上两者都表现出强烈的创新欲望。  相似文献   

10.
黄遵宪的诗人地位是人所周知的,但他的诗界革命的综合影响却远远超出了"诗界",然而,这一点却又往往是被人们所忽略.黄遵宪的大使参赞工作便于他对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进行深入的研究.借鉴别国变法成功之经验,唤起民众变革现实的欲望,以"诗界革命"为突破口进行思想革命成为黄遵宪人生的主要内容.从本质上说,黄遵宪既是一位觉悟很早,自觉程度很高的启蒙思想家,也是一位"师夷长以制夷"积极尝试者,还是一位兴教育、开民智的主动实施者.他的"诗界革命"几乎包涵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所有的进步因子,可以看作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次预演."诗界革命"以及围绕诗界革命所采用的方法、手段、渠道和措施成为日后五四新文化运动直接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下篇探索黄遵宪等超前的“诗界革命”理论和创作的文化背景 ,岭东诗派和诗人宋湘等是其精神文化土壤 .在“诗界革命”的背后存在着一个“嘉应现象”,岭东诗人与“诗界革命”有着深刻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王韬论诗主性情,反对模拟古人,求新求奇,要求诗歌创作应有自己的个性、见解和学识;在诗歌功能上重视济时用世及立言传世。王韬诗学思想中的创新精神在清代后期拟古主义诗风普遍笼罩的情况下,具有大胆变革冲出窠臼的积极意义。他的诗歌理论直接影响了黄遵宪,推动了梁启超的"诗界革命",可以说是"诗界革命"的先锋。  相似文献   

13.
"诗界革命"论作为全球化东扩中的一种本土诗学投影,其发生是一个渐进过程。王韬从"地球合一"说出发,率先开辟全球性"奇境幻遇"。黄遵宪兼顾书写异古之人事和语言的俗化及新词语运用,为"诗界革命"作了进一步准备。梁启超以政治家的敏锐触角从黄遵宪等的诗歌革新实践中认识到诗界走向"革命"的必然性并实际吹响这一号角。其初衰在于通过诗歌的开创性变革而唤醒知识分子的以欧洲为范本的普世的社会变革渴望,但客观上却发起了全球化东扩中的一场本土诗学动员,让此前较为隐晦的全球化东扩的诗学维度转而以豁然鲜明的姿态亮相。作为全球化东扩的本土诗学投影,"诗界革命"论具有幻影与阴影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14.
黄遵宪以“我手写我口”的语言策略,把口语引领进诗界革命的创作中,以消解疲态尽显的文言诗歌.这既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同时也是由口语所具有的鲜活易懂、便于传递信息及凸显言说者的主体地位等诸多特点所决定的.诗界革命对口语入诗的倡导与实践,在现代新诗中得到充分回应与继承.  相似文献   

15.
对南社诗人群体与“诗界革命”派之间的关系,学界多强调两者之间的相异处,但却忽略了两者之间的内在承传关系。实际上,如果我们不过分拘泥于因时移世异而表现出的两派诗人在政治倾向上的分野,而只从诗学精神的追求来看,则不难发现,无论是对诗歌功能的体认还是对诗歌形式的变革,南社诗人的诗歌创作与“诗界革命”的精神都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南社诗歌是“诗界革命”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黄遵宪被尊为清末"诗界革命"的代表作家。结合黄遵宪在《杂感》组诗中表达出来的诗歌理论,并参考他大量的诗歌作品,可见他的诗歌的创作特点:个人的身世经历融入诗歌创作中;与众不同的异域色彩和鲜明的时代气息;用当代口语,亦即"流俗语"进行诗歌创作;以新意境、新语句和旧风格为关键词的"新派诗"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7.
重评黄遵宪与丘逢甲的交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遵宪和丘逢甲同是晚清客家名人,“诗界革命”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两人自1889年京城相识便结下了忘年之交,在此后的十几年里经常书信往来和诗歌酬唱,交情甚笃。学界对他们的交往有着不同的解读,或认为“诗坛争雄”,或认为“亲密无间”。通过再梳理黄、丘的文字因缘,提出了黄、丘的诗歌酬唱和交往是自觉的,彼此并无意于诗坛争雄,但唱和的频繁程度和唱和中大量用典的现象,给时人造成了诗坛争雄的印象观点。从一个新的视角重新评价黄、丘的交往,即回归他们本身,回归晚清粤东客籍诗人群体,回归诗歌以及“诗界革命”。  相似文献   

18.
清季梁任公发起“诗界革命”,黄遵宪吁倡“我手写我口”,这主张除了抒胸意、发己声一层意思外,可能还有打破雅言俗语的屏界,引俗话俚言人诗的一层考虑。其实,诗歌又何尝不是在说话呢?不信,请看。  相似文献   

19.
在近代诗坛上,黄遵宪的“新派诗”逐渐突破诗言志、比兴、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在诗歌的主题内容、审美意蕴、表现方法、语言形式等方面出现了新的特点。这些新变虽然不够彻底,带有过度性质,但巳是解构旧诗的有效尝试。  相似文献   

20.
在近代诗坛上 ,黄遵宪的“新派诗”逐渐突破诗言志、比兴、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 ,在诗歌的主题内容、审美意蕴、表现方法、语言形式等方面出现了新的特点。这些新变虽然不够彻底 ,带有过渡性质 ,但已是解构旧诗的有效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