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诚信渗透教育法”又称“诚信教育融入法”,将诚信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中的教育方法,它以各种教育教学内容为栽体、以各种教育教学手段为媒介,让诚信教育进课堂、进心灵、见行动,处处渗透诚信教育,达到潜移默化地影响受教育者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正>当下,从“佛系”“内卷”到“躺平”,各种网络流行词支配着教育生活,四处弥漫着焦虑不安……究竟我们的出路在哪里?东方哲学的人生智慧及教育智慧,以其特有的关注心灵、呵护心灵、养育心灵并疗治心灵的方式,常能给予我各种警醒与启迪。翻开克里希那穆提的《教育就是解放心灵》,我便在书中寻到了“一剂良药”。  相似文献   

3.
刘丹 《教育艺术》2005,(11):11-12
马克思曾经说过:“教育决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成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的确,教师的使命是唤醒,通过各种灵巧的教育手段去触摸学生的心灵,去唤醒埋藏在学生心灵深处的良知和潜能。语文学科承载着人类丰富的文化,无论是传统的“文以载道”,还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肩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情感教育则是语文教学乃至素质教育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所谓情感教育,就是要针对学生心理可塑性强的特点,教育学生以正确的心态面对各种人、各种事、各种境况、各种遭遇,塑造美好心灵,陶冶高尚情操,以便将来更好地度过一生,事业成功,生活幸福。  相似文献   

5.
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乃至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教师通过各种方式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心灵的沟通,是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在师生展开心灵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鉴并运用各种教育理念指导工作,而心理咨询实践中的“来访者中心”理论对于师生交流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本文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阐述“来访者中心”理论在师生心灵沟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是思维与思维的碰撞。只有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才能真正调动并长时间保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理解他们的需要和追求,使师生关系始终处于和谐状态。教师还要参与学生的学习和各种活动,深入学生的生活中,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状态,用爱去鼓励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尊重。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心灵,是教育一个最基本的前提。  相似文献   

7.
一、灌输。校长应适时通过有效途径,即报告、会议、培训班、广播及各种活动手段对所属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灌输教育。灌输教育要力求深入浅出,联系实际,有的放矢,以启开人的心灵之窗。 二、诱导。诱导的方法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从而激发被诱导对象的情感,使  相似文献   

8.
魏锋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12):114-116,124
西部学生的“小餐桌”问题,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学校教育管理体制和机制忘却我国教育事业的区域差异、追逐体面优质的高水平学校教育、背离了教育事业的公益本性的集中表现。教育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尊重区域差异,关爱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生的生命和心灵是当前我国教育事业民生、公益的特殊诉求。  相似文献   

9.
有人说:“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育对学生无比热爱的炽热心灵。”一个优秀的教师正是在师爱的驱动下,将各种信息传递给学生,去促使学生获得知识的不断进步和身心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0.
对教师本体的人文关怀,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已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也是近年来教育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教育是人格对人格、心灵对心灵、智慧对智慧的一种活动,教师作为接受社会委托、在学校中向受教育者传递文明的专业人员,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用自己的整个身心来开展教育活动的,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影响源,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学生。  相似文献   

11.
均衡发展既是义务教育的本质属性,也是现代基础教育的本质要求。依据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教育管理体制和教育投资体制的现实,以区县为单位推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可以更好地结合当地实际,提出更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均衡发展政策措施。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问题,是“政府的政策指导与调节”和“提高教育质量”。本研究是以推进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为目的的U—D伙伴协作研究,通过建立大学专业人员与5个区县教育实践者之间的伙伴关系,共同面对教育实践本身的复杂性,从中发现、研究并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各种问题,从而提高区域的教育质量,推进区域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为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必须营造良好的和谐教育环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学校的管理,管理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包括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强调学生要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注重自我修养。学校环境中各种资源的和谐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形成,教师心灵的和谐直接影响学生心灵的和谐。人格尊重和文化尊重是学校构建人际关系、族群关系和各种资源关系的必要前提,也是校园环境整体和谐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情感陶冶法是教师利用爱的情感以及各种美的情境中的政治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耳濡目染的熏陶和冶炼,使学生心灵受到感化的一种教育方法。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中,坚持运用情感陶冶法,取得较好成果。  相似文献   

14.
深化培训工作为企业开发人才资源颜昌栋,吴秀琴天津华利汽车有限公司为合资企业。从业人员四千余人。公司根据行业特点,始终坚持教育兴业的战略思想,致力于教育结构的调整和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扩大了对技术业务管理人员资格性岗位培训、操作人员工艺性培训及各种适应...  相似文献   

15.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注意是一道门,凡是外界进入心灵的东西,都要以过它。不打开注意这道门,外界的一切都不能进入心灵,人就不能认识世界。”真是一语中的,道出了“注意”的重要作用。兴趣是各种注意发生和保持的前提条件。多变的、新异的刺激容易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明确的目标、坚强的意志能促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二者经常相互转化、相互交替进行。  相似文献   

16.
王定新 《江苏教育》2006,(2A):36-38
一个人应该有理想,它不但鼓舞人不断前行,还可以安慰我们的心灵。有理想就有困惑和疼痛,因为有各种难以超越的现实横亘在从此岸到彼岸的路上。对我这样一位校长来说,教育就是打破各种传统加给我的惯例、常识和教条,用更加开放、科学、理性的眼光审视教育现实,最大限度地整合现实和理想,正确定位,规范运作,建构现代学校制度;坚持全面发展,打造精品学校,实现学校教育向善向美,步向和谐的人类价值。  相似文献   

17.
何恩鸿 《师道》2007,(7):24-25
我们的教育不是培养而是驯养,它窒息的是学生的怀疑精神和质疑能力。本应活色生香的教育,变成了青少年身体与心灵的双重炼狱。以各种堂皇的名义,教育被一次次地侮辱伤害,失却尊严。我们的教育让有良知者深深地担忧!教育,需要正本清源!还其本色![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鉴于高等教育由“精英式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化,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在办学模式、办学理念和办学方法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再加上民办高校尚处在探索发展阶段,以及民办高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加强民办高校青年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现代生活竞争激烈、挑战迭起,情感纠葛、人际冲突层出不穷,各种生活事件时刻搅扰着人们的心灵。  相似文献   

19.
青少年是家庭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因此对小学生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他们的健康成长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的目标。只有身心全面发展的青少年才能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能够采取各种措施来强壮他的身体。对于健康的身体,我们有相应的标准来衡量,我们能够看得见、摸得着。但是,心灵的健康成长却没有客观的标准来衡量,因此,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就变得非常必要,而在学校教育中除了相应的思想道德教育之外,各门学科的课堂教学同样承担着学生心灵教育的责任,尤其是语文科目的教学更应该担负起学生心灵教育的重担。然而,在语文教学中,除了利用课文所包含的深刻内涵来对学生进行心灵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之外,语文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写作教学对学生进行心灵教育,促进学生心灵的健康成长,其中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式就是重视对学生的日记教育。  相似文献   

20.
教育不能没有对“心灵”的关注,因为“教育是心灵的艺术”。这个心灵既指教师的心灵,也指学生的心灵。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是师生心灵互相感染、互相影响、互相欣赏的精神创造过程,它是“心灵对心灵的感受,心灵对心灵的理解,心灵对心灵的耕耘,心灵对心灵的创造”。但反观当前的教育生态,不难发现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心灵距离。如果教育工作者不能重视学生的心灵世界,进行人文关怀,那我们的教育行将摒弃固有的社会责任和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