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各类区域创新系统科技经费投资来源差异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我国创新系统按照创新能力和所处区位的不同进行了两种不同的分类,在此基础上,使用列联表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类别地区科技经费投资来源的差异化。对不同创新能力地区科技经费投资差异化的研究表明,创新能力不同的地区科技经费投入结构基本相同,不存在差异化。而对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科技经费投资来源差异化的研究表明,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科技经费投资来源存在差异化,其中西部地区政府投入较高和企业投入较低是造成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科技经费投资来源差异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地区经济的发展关键是区域的创新创造力,其本质是地区人才驱动.本文通过对中部六省的科技成果水平、科技创新条件、人才队伍发展三个方面的特征比较,揭示了中部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差距,从经费投入、平台建设、人才机制体制与环境等方面提出中部地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内容:借助熵值法和泰尔指数法,构建了省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各省创新能力做了定量测评,以此分析界定了河南省创新能力在全国的地位。量化分析结果显示:上世纪90年代以前,河南省创新能力在全国处于第17-18位;90年代以后,河南省创新能力逐步攀升,2017年已升至全国的第9-10位。进一步提升河南省整体创新能力,应针对企业创设“省(市、县)长发明创造奖”,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挖掘高校老校区资源,创办“985高校研究生院河南分院”,为河南创新培养后备人才。打造更多中部舒适宜居城市,吸引青年英俊来河南定居等。  相似文献   

4.
在建立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2016年我国31省市统计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运用Matlab软件构建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模型。研究发现:一是我国各省市科技创新能力两极化严重,共分为4个梯队,北京位居榜首,江苏、广东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次之,安徽等中部具有一定发展潜力和基础的省市紧随其后,而青海、西藏等内陆不发达省市则较为落后。二是科技创新能力较高省市的共有特征表现在四方面:分别是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高、原始创新能力强、良好的创新资源和具有一定的辐射带动能力。最后针对模型评价结果,对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是实现农业产业技术跨越式发展,构建农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关键。本研究利用我国30个省(市、区)2008-2017年间农业科技创新的面板数据,基于改进的突变级数法的静态评价方法和基于信息集结角度的多时间段跨省区变化速度的多维动态综合评价模型分析,对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较高的东部多数地区,其整体变化趋势有下降趋势;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较低的西部地区,使其变化速度有明显上升趋势,且高于东部地区;江苏、安徽、陕西等省份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及变化速度均高于其他地区。  相似文献   

6.
借助熵值法和泰尔指数法构建省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省域创新能力做定量测评,以此分析界定河南省创新能力在全国(未包含港澳台地区)的地位。量化分析结果显示:20世纪90年代以前,河南省创新能力在全国处于第17~18位;90年代以后,河南省创新能力逐步攀升,2017年已升至全国的第9~10位。进一步提升河南省整体创新能力,应针对企业创设"省(市、县)长发明创造奖",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挖掘高校老校区资源,创办"985高校研究生院河南分院",为河南省培养创新后备人才;打造更多中部舒适宜居城市,吸引青年才俊来河南定居等。  相似文献   

7.
"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提出要加速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高技术产业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的重要载体。为了更好地推进高技术产业的科技创新工作,有必要对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估考核,便于发现不足之处,进而制定措施来提升。本文经过文献调研,咨询科技领域的专家学者,着重参考《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的统计指标,构建了一套量化的、实际可用的省域高技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之后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河南省高技术产业在我国30个地区中的科技创新能力水平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了评价结果和原因,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建立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2016年我国31省区市统计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运用Matlab软件构建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模型。研究发现,一是我国各省区市科技创新能力两极化严重,共分为4个梯队,北京位居榜首,江苏、广东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次之,安徽等中部具有一定发展潜力和基础的省区市紧随其后,而青海、西藏等内陆不发达省区市则较为落后。二是科技创新能力较高省区市的共有特征表现在四方面,即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高、原始创新能力强、良好的创新资源和具有一定的辐射带动能力。最后针对模型评价结果,对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为了了解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的发展水平及变化态势,需要进行动态评价。在灰靶理论基础上,增加时间维度,提出基于灰靶理论的动态评价方法,利用靶心度可以进行模式识别、分级和选优。构建区域协同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基于灰靶理论的动态评价方法对区域协同创新能力进行整体和分项评价与比较分析,结果表明:2009—2013年期间中国省域协同创新能力整体和分项能力还不够强,特别是产出能力较弱,需要提高。各地区区域协同创新能力不断增长,展现出较好发展趋势。地域差异化明显,就总体名次来看,区域协同创新能力东部地区较强,北京、江苏、广东、山东、浙江和上海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等级较高,排名靠前。西部地区较弱,东北和中部地区处于中游水平。  相似文献   

10.
本文剖析研发要素流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构建空间计量模型,收集2007—2020年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研发要素流动、科技创新能力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数据,实证分析研发要素流动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及其异质性大小。发现:(1)研发要素流动显著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能力(成果转化)显著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研发要素流动显著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2)研发要素流动通过直接效应、间接效应、总效应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研发人员流动的三种效应均大于研发资本流动。(3)研发要素流动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呈现异质性影响:研发人员流动对东部地区的总效应最大、西部次之、中部最小;研发资本流动对西部地区的总效应最大、东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最小。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