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周刊C版》2015,(31):194-195
批评性语篇分析以大众语篇为分析对象,揭露语言与意识形态两者之间微妙的关系,以及反映语言如何被用来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本文从分类、及物性、情态三个方面分析了两篇针对新疆叶城暴力事件的英语新闻报道,探讨了某些形式和结构的运用在语篇中可能具有的意识形态意义,以期增强读者批评性阅读大众语篇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语篇与其所反映的世界是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Johnstone在其《话语分析》一书中,从批评话语分析、语篇的照应和语篇的理解、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以及新马克思主义等四个角度探讨了语篇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其中批评话语分析作为一种语言分析的方法,已为许多社会科学所用,并贯穿文章始终;语篇照应和理解是从认知的角度认识心理表征;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则从语言与思维的辩证关系着手;新马克思主义角度则把语篇的社会性理论与语篇分析方法相结合,从而比较全面地揭示了语篇与世界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语言是人类认知的有机组成部分,处于语言单位中最高层次的语篇更能反映人类的认知过程。本文以认知语篇学为理论依据,在教学实践中对建立在学生认知主体之上的英语语篇教学模式进行了有效性研究,旨在帮助学生提高语篇建构能力。  相似文献   

4.
认知科学认为,人类的知识以模板构型的方式被贮存和利用.从认知的维度看,支配和影响语篇生成或理解的正是语言使用者的知识.语篇理解问题的实质是一个知识建构过程的机理问题,是有策略地运用知识的过程.探索知识的获取、贮存和利用,成为求解语篇世界问题的一种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中日钓鱼岛争端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新闻媒体对其进行了大量报道。本文概述了批评性语篇分析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然后用该理论对《美国之声》(VOA)中关于中国海军在钓鱼岛海域巡航的新闻语篇,从及物性、分类、情态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美国媒体背后的立场和意识形态,旨在揭示媒体操纵语言资源引导人们对于同一事件进行不同解读的方式,从而引导读者树立理性、客观地解读新闻语篇的批评意识,并加强对权势、意识形态的敏感性和对新闻语篇的反控意识。  相似文献   

6.
连贯不仅是语篇分析的一个核心问题,而且是语篇使用者认知过程的产物。转喻是人们认知思维的反映手段之一,在语篇的生成和动态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分析言语行为转喻过程中,增/损益度、权势关系、礼貌度和选择自由度等语用参数不可或缺。将语用参数有机融入到言语行为转喻的事态场景推理模式中,分析其在语篇连贯中的作用,有助于为语篇中的语用推理提供较为完整的认知解释方案,让人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力量。  相似文献   

7.
戴花 《文教资料》2009,(36):31-33
语言并非如传统语言学描述的那样不偏不倚地反映客观现实。语言是与人类社会一同产生的交际工具,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日渐丰富。批评语言学的概念是福勒、霍奇、克雷斯等在1979年出版的《语言与控制》一书中首次提出的。批评语言学采用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主要理论依据的语篇分析方法.借助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等理论。通过对大众语篇的分析以揭示语篇背后的意识形态及其对语篇的影响以及语篇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其目的是最终在看似简单的日常话语中揭示其所隐含的社会不平等.进而抵制这种不平等。  相似文献   

8.
新闻语篇的语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境概念经历了“分类说”、“因素说”、“认知说”3个阶段逐步走向成熟。语境问题实际上是语篇与语境的关联问题,也就是如何“激活”语境而达到交际目的的问题。语篇语境是语篇与客观物理世界和主观心理世界相联系的语言因素。语篇语境因素包括时间、空间、角色等,可分为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语境度是语篇中语境因素与小句的数量比,它反映语篇同语篇外世界的联系程度。  相似文献   

9.
李楠 《考试周刊》2011,(37):25-27
翻译实践中关联理论对其有着颇多影响,而译文的连贯性有时需要语言使用者运用语用或认知推理来推导,以得其语篇隐含意义。本文通过介绍关联理论对语篇连贯性的解释,选取几部美剧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关联理论指导下的字幕翻译进行分析,探讨译本是否实现了理论所要求达到的目的,具有语篇连贯性。随后即指出关联理论指导下的翻译对于译文呈现语篇连贯性的利弊。  相似文献   

10.
在信息全球化的当今,提高学生的批评语言意识显得越来越重要。批评语言分析的原则和理论框架研究也相应完善。语篇的分类系统、及物系统、情态系统和转换四个方面可以揭示语言形式在语篇中具有的意识形态意义,运用实例详细阐述了该理论框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语篇意义分析作为一种独特的话语交际行为,其过程蕴含着复杂的心理认知活动。这就要求读者在语篇理解的过程中着眼于作者的思维认知方式。运用认知模式中的突显、框架、视角等识解概念能有效地将人类生活体验及认知方式运用于语篇理解的各个层面,从而深入挖掘作者思想及意图。这一思想要求教师在语篇教学中不只是机械地分析词、短语、句子等基本语言结构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认知分析能力。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为基础,从英语语篇的词汇分类、预设、及物性等角度对《纽约时报》中一则关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新闻报道进行了批评性的语篇分析,试图揭示新闻语篇背后所隐含的不同社会性质的意识形态意义,突显文化对新闻语篇的重要影响,以提高学习者辨析语言形态的批评意识.  相似文献   

13.
批评话语分析是通过对大众语篇的语篇分析,揭示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的关系.本文以批评话语分析理论为基础,从及物性、分类、情态、消息来源等几方面对<华盛顿邮报>的一篇新闻报道进行分析,旨在揭示新闻语篇里的语言如何被意识形态影响,又如何传播和固化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4.
关于语类(又称体裁)概念的发展在国际上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而其对于语言教学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文章旨在研究系统功能语言学家Hasan的体裁理论中的两个重要概念:CC(ContextualConfiguration),又称语境配置,和GSP(Gene~cStructuralPotential),又称语类潜势理论,并讨论如何将其应用于我国大学英语语篇教学的课程教学活动中,从而促使学生在语篇阅读中获得对词汇、句子与语法的深层次认知,逐渐建立起学生的语篇意识。通过这样的研究,使得语言学习者在语言交际中真正成长为一名社会语言的使用者。  相似文献   

15.
语篇衔接是语篇分析的重要内容。在政治语篇的认知语言学研究中转喻研究相对较少,但其价值日益凸显。尤其是概念转喻作为发话者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衔接和连贯作用。语篇转喻建构的语义场背后常隐匿着话语机构意欲传达的意识形态。本文主要以日本智库18篇东北亚地缘政治报告为研究对象建立语料集,依托Al-Sharafi提出的语篇转喻模式衔接机制为理论基础,来阐释此类语篇衔接的实现、意义的建构,并探讨转喻在政治语篇中的衔接特点、作用,为认知语言学与话语分析相结合识解日语地缘政治类语篇话语的表层语言学特征和深层言外之意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批评话语分析的任务是运用语言学理论分析大众语篇,以揭示意识形态和语言的关系。随着人们对语言和意识形态关系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批评语篇分析的手法来分析媒体语篇的语言特征。本文从语言学的角度,运用批评语篇分析手法对比分析China Daily和The Economist关于上海外滩踩踏事件的报道,从词汇分类、转换、情态系统三方面探讨这两家媒体对于该事件报道中的语言运用的差异以及产生原因,可以揭示中西方媒体所蕴含的不同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7.
批评语篇分析(CDA)是通过分析语篇的语言结构特点及其生成的社会历史背景来揭示语篇中含而不露的意识形态意义,并进而揭示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复杂的关系。文章从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及存在过程,情态系统,转换系统等角度,运用批评语篇分析的方法——及物性、情态以及转换等对罗斯福的《珍珠港演讲》进行分析,进而揭示其演讲语篇中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语用理论探讨了话语标记语的几个主要特征。话语标记语是在语言中不影响句子真值、只表达态度或步骤意义的语言成分。话语标记语在话语中具有关联性、顺应性及礼貌性三个语用特征。首先,关联理论为话语标记语的存在提供了认知依据。话语标记语的关联性使其在话语的生成和理解过程中可以增加交际双方的认知共性和语境效果。第二,话语标记语反映了语言使用者对语境的一种顺应,不仅可帮助说话人构建语篇,同时还可实现不同的语用功能,促进交际的顺利进行。第三,话语标记语遵守了礼貌原则中的得体准则,能够增强话语的礼貌性,提高话语的礼貌级别。  相似文献   

19.
目前对语篇连贯的研究颇多,但对诗歌语篇连贯的研究却很少,而且大多从传统修辞之类的衔接手段来探讨。而诗歌作为一种高端语言艺术,其语篇连贯的生成(作者)和理解(读者)不是单靠语言形式上的衔接,而需语言使用者(作者/读者)极大限度地调动其心理连贯机制,激活相关百科知识才能有效完成。从认知诗学的研究理念——促成更好的作者和读者,以Langacker的意象识解理论为指导,围绕认知域选择的影响因素,以舒婷的《致橡树》为例进行语篇连贯研究。  相似文献   

20.
语言具有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名物化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组织形式,具有双重语义特征,同时也可以实现语言的三大元功能:它能影响人们对主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它能作用于参与者的人际关系;它能转移信息焦点,加强语篇衔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