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感受阿里山的如画美景。2.了解游记移步换景的写法,学习本文描写阿里山风光的方法。3.品味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教学重点】1.了解游记移步换景的写法,学习本文描写阿里山风光的方法。2.品味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教学难点】品味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相似文献   

2.
冯婧 《考试周刊》2013,(40):50-50
<正>一、教材分析《记金华的双龙洞》是第一单元"壮丽山河"写景类课文的收尾之作。它不仅具有写景文的特点,即作者写了哪些景,这些景色分别有什么特点,而且是一篇游记。关于游记学生并不陌生,因为在之前他们已经有了学习《黄果树瀑布》、《只拣儿童多处行》和《早》这三篇课文的基础,对于游记"移步换景"的  相似文献   

3.
【教学预设】1.在"移步换景"中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感知文章描述的内容,品味作者准确、平实的语言。2.在"孔隙"研读中,提升口语表达能力。3.迁移"移步换景"的写法,写自己曾游览过的景点。【教学过程】一、明确目标,扣"记"字师:看到题目中的这个"记",你们会想到什么词语?生:记录、描述。师:那出去游玩后把它记下来,就叫做"游记"。(板书:游记)这篇游记写谁到哪里游玩呢?  相似文献   

4.
阅读提示记游类文章是古代最常见的文体之一,产生了许多名篇,如我们学过的《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文言游记与现代游记一样,往往也是移步换景,以游历的所见所闻所感为主要内容,且具有景、情、理合一的特点。阅读这类文章,  相似文献   

5.
正【习作要求】面对自己喜欢的美景,夏天的雨、夏天的风……不管选什么内容来写,都必须合理安排描写景物的顺序。同学们,请用"移步换景"法写一篇描写美景的习作。【习作指导】移步换景法一般适合于游记或参观记,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下面,我就为同学们介绍一下移步换景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6.
题目:自拟参考范文:高一语文课本第一单元。教学目的:通过景物游记作文的讲评,明确:景物欣赏之类的游记的写法,一要抓住景物特点;二要学会定点取景或移步换景的观察方法;三要学习点、线、面结合的组材方法;四要掌握在写景中抒情的方式.教学过程:(一)本次习作的基本情况说明。学习了课本第一单元几篇游记,同学们懂得了游记的基本任务是描绘祖国的锦绣河山,从大自然中发掘生活的美来加以讴歌,增添人民精神生活的  相似文献   

7.
【审题】本文题目为“游岳王庙” ,关键词是“游”。抓住这一点 ,可明确此命题作文的文体是游记散文。“岳王庙”点出所游、所写之对象。【构思】游记散文一般以游踪为线索 ,移步换景 ,走到哪里 ,看到什么 ,可有重点地具体记叙。在记叙中切忌平均使用笔墨。另外 ,若只写几处景、物 ,难免显得零散 ,没有深度 ,因此应有一根贯穿始终的红线。游记通常以感情为红线 ,边叙述描写 ,边抒情议论 ,结尾升华感情 ,统摄全文。游岳王庙王 耿很小的时候 ,听大人们讲《说岳》故事 ,对抗金名将岳飞 ,一直心存仰慕。今年暑假 ,我同妈妈到上海、苏杭游览 ,终…  相似文献   

8.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写的系列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一篇。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往往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于对自然风景的描绘中,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表达怨愤抑郁的心情。本文即寓情于景,借写幽邃之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一、移步换景,依次展示移步换景,就是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它一般以行踪为线索,这样可以展现不同景物的不同风貌神韵,给人一种移动感,使读者从中感受到一种动态美,整体美。本文就成功地运用了这种表…  相似文献   

9.
《西湖游》和《西湖的柳》(分别简称《游》、《柳》)出自两位高二学生之手。他们在赴杭州五天考察之后,写下这样的游记作文,不无启迪。游记作文常见的模式是:“录相式”写景记游,篇末议论点题。既是游踪照录,自然以“移步换景”的顺序展开“画面”。但《游》、《柳》两文则不然,它们“以意帅景。《游》文写了白堤,写了断桥,一笔带过西湖十景,最后细腻地描述了水拍湖石的近景。作者不满那经过人工装  相似文献   

10.
【课文品读】 《故都的秋》写景抒情之句群分析 在《故都的秋》阅读教学之中,不少教学设计的着眼点主要是“五幅图”,这与初中的《春》的教学形态差不多。其实,《故都的秋》与《春》在描写景物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它进入写景的“速度”是比较慢的,离开“写景”之后又有大段的议论,所以写景抒情的文字并不多,且很难都从“画面”的角度去概括。  相似文献   

11.
一、教学重点体会课文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巧妙结合的写法 ,理解作者在文中表现的胸襟和政治抱负。二、教学过程1 .知识链接 :上了中学以来 ,我们已经学过了不少以“记”为题的文章 :《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峡江寺飞泉亭记》。这些文章 ,或叙述事件 (故事 ) ,或说明事物 ,或偏重借景写怀、抒发身世之慨 ,或偏重于表现自然之美和个人情趣 ,林林总总 ,美不胜收。2 .投影显示有关背景资料 :宋仁宗庆历五年 ( 1 0 45年 ) ,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的意见 ,触动了朝中保守派的利益 ,…  相似文献   

12.
《考试》2007,(12)
【教学目标】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他散文创作中具有高度艺术技巧和最富于艺术独创性的一个部分。而在他篇数不多的山水游记中,《小石潭记》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的第四篇,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刻画出凄清的境界,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抑郁忧伤之情,一直吸引着元数的读者,让人感慨,引人沉思。本课教学准备通过诵读和展示画面引导学生感知美,并通过教师的引导学习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让学生感受小石潭的美景,并从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  相似文献   

13.
《荷塘月色》和《又见荷塘月色》两篇散文虽然创作于不同的背景 ,但都采用移步换景、情景交融等手法 ,可谓异中有同 ,同中见异。《荷塘月色》是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于 192 7年 7月写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这篇散文描写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素淡朦胧的景色与淡淡的忧愁和淡淡的喜悦水乳交融 ,通过写景抒情、联想抒情 ,反映了作者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找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又见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又侧重于议论抒情的散文。这篇散文追慕先贤、寻访胜迹 ,因景抒情 ,感慨良深。通过记叙夜游荷塘的见闻 ,歌…  相似文献   

14.
一、教学重点体会课文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巧妙结合的写法,理解作者在文中表现的胸襟和政治抱负。二、教学过程1.知识链接:上了中学以来,我们已经学过了不少以“记”为题的文章:《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峡江寺飞泉亭记》。这些文章,或叙述事件(故事),或说明事物,或偏重借景写怀、抒发身世之慨,或偏重于表现自然之美和个人情趣,林林总总,美不胜收。2.投影显示有关背景资料: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的意见,触动了朝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罢夺参政知事(副宰相)的…  相似文献   

15.
【教材简析】《黄果树瀑布》的写法特色鲜明:一是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将黄果树瀑布作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描绘;二是善用、巧用比喻,使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如诗如画。其中抒发作者内心感受的部分(课文的6、7小节),是本课突破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16.
魏磊 《课外阅读》2011,(4):219-220
初中阶段文言文中写景抒情类文言小品所占篇目不在少数,八年级上册的《三峡》、《湖心亭看雪》;八年级下册的《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都是写景抒情类文章的名篇。在教学过程中,对此类文章的教学有自己的一点感触,下面以《三峡》为例,谈一谈写景抒情类文言小品的教学。  相似文献   

17.
《颐和园》是一篇文质兼美描写景物的记叙文。文章以总——分——总的结构,用“移步换景”的写法生动再现了颐和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给人以美的享受,字里行间流露出民族自豪感和对建造者的赞美之情。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特点,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当中,体会《...  相似文献   

18.
《威尼斯》是朱自清《欧游杂记》第一篇游记散文。一九三一年八月,朱自清取道苏联到欧州游学;次年七月,从威尼斯回国,途中将“目游”记下,遂成这本著名的五国游记。朱自清的游记,无论叙事、写景还是状物、抒情,皆自然清新,娓娓动人,具有娴熟的艺术技巧,是我国现代游记中的瑰宝,是中国散文艺术中的明珠。特别是《威尼斯》,它看似平淡,诵之有味;仔细推敲,才能领略文章所孕涵着的“美”。  相似文献   

19.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能联系课文内容,感受瀑布形态声音的特点,感受瀑布的壮美,以及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性情的陶冶。3.理解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并由此理清文章脉络。4.运用专题学习网站,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相似文献   

20.
【背景呈现】为加强写景散文的教学,把《春》《济南的冬天》《海滨仲夏夜》《山中访友》(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等文结合起来考虑,除写景特点比较异同外,引入本文来考察学生对写景散文特点的掌握与运用,以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与语言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