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律”是指个体的人依靠理性、信念和伦理良心,靠内心的自省、自觉和自为,来调节自己,丰富、发展和圆满自己的言语、行为。故道德自律不是靠外部强制性,不是个体的人屈从于外界的控制或压力,而是尊重个体的人的生存状态和价值,强调自主、自觉和自我教育,重视发挥人的主体意识、智慧和创造力,升华为人的存在价值。如何培养高中学生的道德自律,  相似文献   

2.
德育教育理论认为:就道德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来看,学校德育将不再单纯是从外部施加给人的说教和约束,而是以人为本,把道德作为人的内在需要,把学生作为成长着的思想道德主体来培养,以主体德性的发展和德性主体的建构为根本目的。学校德育理应重视"规范教育",把合理规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人类道德文明与群体自律精神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3.
主体精神包括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所谓自主性是人凭借自己的理性思考,对自己的社会定位和存在价值的逻辑的和道德的认识,以及自我调整的意识,能动性是人为实现自主性而付诸实践表现出的积极性和能力,创造性是能动性的最高层次。  相似文献   

4.
论自律教育     
自律即人作为主体主动地自己约束自己,自己限制自己。自律具有社会制约性、发展性、自由性。自律教育是指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需要,有目的地培养人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其行为的活动,其目的在于构建人的自律机制,培养人的自律品质。自律教育对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价值。学校德育工作应该加强自律教育,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增进全社会成员自律机制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一、道德自律是道德主体内化道德地律的一种自我立法、自我约束什么是道德自律?自律是相对他律而言的。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的产物,道德是人类脱离动物界并组成社会之后,基于维护社会利益,保证社会秩序,调整人类社会关系的需要而产生的。它在阶级社会,有一部分具有阶级性,有一部分又具有全社会性。也就是说,人们在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一旦认识到某种观念和准则符合人类社会生活上述需要,就会把它作为群体的经验和智慧用道德规范的形式确定下来。由于道德规范是建立在社会利益和需要以及群体经验和智慧的…  相似文献   

6.
论网络主体的道德自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德自律对解决网络行为规范问题和形成和谐的网络伦理关系有着独特的意义,并得到国内外社会各界的认同。网络主体的道德自律遵循他律转化为自律的基本规律,主要是指网络主体自愿认同网络规范,以自觉的道德意识对网上行为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  相似文献   

7.
关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重视学生道德素质培养,这一直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教育改革的重点。但长期以来我们重知识学习的传统,使得无论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还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上,多停留在思想道德说教和对道德知识掌握上,缺乏有效的行为推动,导致一些教师对职业缺乏责任心,敬业意识淡漠,教书与育人脱节,师生间缺乏沟通。随着社会各界对道德研究的重视与深入,个体的道德自律问题受到关注。道德自律是道德主体的一种自我立法、自我约束,具有主观性与客观性、持续性与反复性、必然性与自由性的统一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一、学生道德主体意识生长的根基:自我价值的认同 自我价值的认同是形成道德主体意识的基础.在"应试教育"倾向和"大德育"影响下,一些青少年表现出精神的压抑和迷茫,找不到自我价值的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9.
1.培养青少年的道德自律精神。道德人格的形成依赖个人的道德修养,而道德修养的进程就是人们在道德品质、道德思想意识方面的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锻炼和自我培养的过程。在道德人格的形成过程中,儒家强调“反求诸己”,在内心世界上下工夫,实际上就是要求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完善自己,发扬自律精神。如果缺乏这种精神,任何外在的道德规范都不会内化为道德认识和道德信念,道德教育就会失效。青少年要养成自身的自律精神,就必须遵循以下两点:一是学习和行动的统一。二是持之以恒。2.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1)家庭环境。家庭教育要比社会教育…  相似文献   

10.
自主意识是指作为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在学习工作中要求自我决定、自我思考、自我参与、自我创造的思想倾向与行为方式。自主意识其核心是强调作为个体的人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自主意识是人的主体意识中最深刻、最根本的部分。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正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都享受到热烈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把他们当成学习的真正主人。一、激发学生求知欲,充分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语文教学中,要…  相似文献   

11.
论自律     
自律本意上是道德概念。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尤其是人们对自律失却危害甚大的时候 ,自律不可或缺的范围大大拓展。今天 ,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作风建设等活动中 ,提倡自律 ,不仅是职业的要求 ,也是社会的呼唤。增强自律意识 ,提高自律艺术 ,升华自律境界 ,对每个公民 ,尤其是对握有一定权力的领导者 ,已成为一个常讲常新的话题。一自律 ,属于主观意识和行为的范畴。简单地说 ,自律就是自我监督和自我约束。监督和约束的标准是自己信守的政治原则、纪律规章、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等。文明社会中道德生活本质上是一种自律的生活 ,…  相似文献   

12.
为师当自律     
自律,是一种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社会学家认为,社会道德的建设,从根本上说是唤起人们心中的道德自律。师德建设相对于社会道德建设,自律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教师劳动对象的特殊性要求教师自律。 教师的劳动对象——学生,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个体,而且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和模仿性。教师的言行举止,无时无刻不在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加里宁在《论共产主义教育》中,这样告诫教师:“一个教师必须好好检点自己,他应该  相似文献   

13.
民主化管理是时代的趋势,是学校管理的必要条件。现代管理重视人的需求,要求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作用,尊重人的价值,这是人本意识,是现代人主体意识提高的必然要求。学校民主管理需要道德型领导。领导者思想要转轨,观念要更新,应对管理本身进行哲学思考。要抓住关键,理清关  相似文献   

14.
现代德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在道德方面的主体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充分自由的发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积极主动的道德能力与素质,即道德上的自律能力.21世纪.随着青少年主体意识的增强,自我利益的保护,自我价值的提高,加之社会上多元价值伦理观并存,如何引导青少年的道德逐步由"他律"走向"自律",是学校教育面临的新课题.下面笔者谈谈具体的做法.  相似文献   

15.
所谓他律,是指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道德判断、道德行为受其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它有两种功能:一是约束功能,使受教育者的行为合乎规则;二是导向功能,引导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朝着社会需求的方向发展。所谓自律,是指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道德判断,道德行为受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个体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其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在德育过程中,个休对客观外界的刺激是通过主体内部有意识的自主活动,作出选择,进而纳入主体的道德系统,成为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这样个体的思想品德就发展了。显然,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取决于自律水平的提高。虽然他律与自律是德育过程中从形式、内容、性质到反映范围均不相同的两条德育原则,  相似文献   

16.
新课标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它是一场学习的革命,旨在将教学的重心转移到关注学生怎样学习上来,其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树立创新精神,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本文拟就新课标中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培养谈谈粗浅看法:一、更新教育理念,树立“生本”意识北师大教授张厚粲在谈及“主体教育观”时认为:教育的重点应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而不是知识的简单灌输;教师应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和朋友,而不是发号施令的奖惩官;学生可以成为自律的学习者,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造…  相似文献   

17.
人文精神是当代基础教育变革的价值背景和追求目标。以下名词术语在教育实践中被赋予了坚实、丰富、深刻的精神内涵。自主首先是对人成其为人本质的肯定。人生而自由,人生而就理就应自己作为自己的主人,人的一生不断寻求精神的高度自由、自主状态。人如果不能成为自己的主人,人作为人的本质属性和基本权利就没有被尊重和肯定。正因为自主意味着人自己选择自己的价值取向,因而自己对自己负责,增加了生命选择的责任感,自我判断、自我抉择、自我提升、自我成全,使人生真正成为自己缔造的成果。  相似文献   

18.
冉乃彦 《中国德育》2006,1(1):25-29
道德学习的本质是人满足道德需要的自主建构,核心是追求自我价值,即满足自尊的需要。个体道德学习的主体意识分为三个层级,道德学习的结构主要包括道德需要、价值分析、自我选择和道德实践等四个要素。这四个要素反映在小学低年级学生的道德学习中,就表现为独特的道德学习内容和方式。  相似文献   

19.
提升幼儿的自我效能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我效能感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来的,它指个体对自己从事某种活动、实施某种行为能力的主观判断。班杜拉认为,个体在获得相应的社会经验和知识技能后,自我效能感就成了行为的决定因素;自我效能感在控制与调节个体行为上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人的自信力的水平决定其自我效能感的发展水平。这就告诉我们:教育人,就是要唤醒人的尊严和价值,把握自己的“本质力量”,看到自己的聪明才智,萌发主体意识,弘扬主体精神,发展主体能力,为实现自我价  相似文献   

20.
论 律 己     
律己就是人的自我律令、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自我节制、自我治理、自我主宰。在心理形式上表现为主体理性与意志对欲望和偏私的自我约束,表现为内心的善与恶通过斗争实现善对恶的控制与约束。它既是道德发挥作用的内在机制与特点,也是人通过道德修养所达成的一种品质和美德,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在心理与行为上的一个显著特征。律己既是道德的自律本质和价值的集中体现,也是人们进行道德修养所要达到的目的和要义。一个有律己美德的人,应该是比较正确地解决了义利、公私、理欲关系并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与决定的人,我们把树立、践行正确的义利观、公私观、理欲观看作是律己的道德内容和基础。律己的品质是需要主体不断修养而养成的,其修养工夫主要表现在坚持道义,以善制恶;反求诸己,三省吾身;克服盲从心理,坚持独立人格,慎始慎终,防微杜渐,而慎独则是有律己品质人的最高修养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