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成都事件是“华北事变”以来日本蓄意制造的又一起严重的中日冲突事件.其导火线是日本强行在成都设立领事馆。以成都事件为发端,以调整中日双方日趋恶化的关系为主题.川樾、张群举行了7次谈判。在关于国交的谈判中,南京政府态度强硬,日本始终无法得手.但是,在解决成都事件的问题上.南京政府最终还是作出了让步。这种虎头蛇尾的形态,反映出南京政府对日本还没有最终决裂的决心。  相似文献   

2.
南京政府成立后,为了争取在国际上的平等地位,摆脱协定关税的束缚,同时也为了扩大税收、增加收入,开始就关税自主问题与各帝国主义国家进行谈判。谈判最终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南京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关税自主。关税自主政策的实施,客观上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1935年华北事变后南京政府的对日政策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 ,表现为对日态度的日趋强硬和决心抵抗。南京政府对日政策的转变不是偶然的 :日本的步步进逼、英美对日态度的变化、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制定、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国民党内部的分化以及西南统一于南京政府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 ,促使南京政府由对日妥协退让转向强硬。  相似文献   

4.
南京国民政府于1927年成立后,为了标榜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遗志,实现中山先生民生主义中“平均地权”和“耕者有其田”的思想,在一些省份首先推行减租减息,接着制定了《土地法》和进行土地改革。但是,由于国民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决定了南京政府不可能进行彻底的土地改革;也由于南京政府从未真正地统一中国,国民党新军阀割据纷争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内乱外患,使南京政府所进行的土地改革尚未认真开展即告失败。本文试图对南京政府在1927—1937年期间的土地政策、土地改革及其失败的原因作一评析。  相似文献   

5.
20世纪30年代,面对弊窦丛生的捐税征收局面,南京政府颁布训令,要求地方限期对辖区中田赋附加和苛捐杂税进行整治。此项社会经济改革运动,在减轻民众负担、加强中央对地方税收的监控和促使地方税收由无序向有序的进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因南京政府在广延度、综合度和强度方面存在着无法克服的障碍,再加上中央心存敷衍及地方财源的枯涩,最终制约了废苛减赋运动的深入。  相似文献   

6.
高等学校民族预科教育政策的价值选择表现为对教育不平等的矫正。围绕政策价值分析的3个基本向度展开,从价值选择、合法性、有效性3方面对预科教育政策作出价值分析,并结合中央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的实际,指出政策价值的有效性较差,主要体现在:预料教育的考核不力,无法从教育质量上矫正不平等;生源地控制不严,矫正了群体不平等却忽视了个体不平等;奖、贷、助体系不完善,无法矫正经济资本不平衡带来的教育不平等等方面。要有效实现预科教育的政策价值,则必须建立全国统一的预科考核和评估制度,严格控制生源地,完善贷、奖、助体系。  相似文献   

7.
随着一二九运动发生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南京政府和以宋哲元为首的平津当局从不同的利益出发,对学生运动采取了前后有别的态度:运动发生初期,宋哲元采取严厉制止学生运动的态度,而南京政府则表现为一定程度的认可,并试图将其纳入其许可的轨道内;1936年2月后,南京政府和宋哲元出于"防共"、"反共"和维护社会秩序的共同需要,决定对学生运动采取严厉制裁,进行疯狂镇压;1936年五六月份后,宋哲元开始转向同情学生运动的立场。这种变化,是抗战爆发前夕国内外复杂的政治局势的反映,也体现了不同阶级、阶层对日、对共态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南京政府时期,留日归国学生掌握了主要权力。从党权上看,在此期的国民党五届中央执委会中,留日生占委员的近1/3,占常委的一半以上。从政权上看,在1928.10-1946.5的政府委员中,留日生占52.4%;在1928-1949年15人次行政院长者中,9人次为留日者;在外交部长中,基本呈日、美、欧留学生三分天下之势,其中留日者独占鳌头。从实际作用看,先后掌握过对日外交实权者如黄郛、张群、戴季陶、何应钦等,多是留日学生。留日学生的双重日本观,对南京政府对日政策的制订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李帆 《历史教学》2003,79(11):46-50
民国北京政府、南京政府曾先后数次颁布<历史课程标准>,通过对它的变迁的分析与论述,可透视民国时期中学历史教育的嬗变情况.  相似文献   

10.
一“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依据”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十分注重从经济关系上分析中国国情。国民党南京政府建立后,共产党人对国民党南京政府的阶级性作了较为深刻的分析。毛泽东认为:“国民党军阀的统治,依然是城市买办阶级和乡村豪绅阶级的统治”。李立三则认为,“现在南京政府,便是买办、地主、资产阶级联合的政权”。瞿秋白也认为,“事实上,国民党的统治——所谓资产阶级的胜利——只不过是豪绅地主资产阶级的反动联盟”。共产党六大《政治议决案》指出:“现在的政权(指国民党政权),是地主军阀买办民  相似文献   

11.
法律认知的培养和提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法治国需要人们的法律意识,而法律认知是法律意识的首要表现。法律认知的培养和提高需要内在的因素和外部的条件。内在的因素主要是指认识主体相信、渴望和需要法律。外部的条件有法律环境和培养、提高的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12.
法学教育具有传输知识和提高能力的双重属性,我国当前的法学教育中在后者上有所欠缺,因此能够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法律思维应当成为法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其具体培养途径就是引入法律方法的教学。法律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理性,为法治发展储备优秀人才,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当然,其作用的发挥会因条件限制而有些局限性,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并消解。  相似文献   

13.
法律解释权是法官的天然权力,具有必然性;法官解释法律有利于法律的完善,同时也是最终实现司法独立的必要条件和上诉制度合理存在的前提;我国法律应明确授予法官以法律解释权。  相似文献   

14.
法律论证:概念架构与语义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论证是法律交涉活动的主体在法律交互活动中运用法律理由并通过一定的证明方式对论证客体的合法性、合理性证明。法律解释为法律论证提供前提性条件,法律推理则与法律论证构成目的与手段的关系。法律论证作为一种实践理性活动,具有目的性、合理性、实践性、形式化和限制性等活动特征。  相似文献   

15.
素质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研究的重点课题。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提高青少年的整体素质。在青少年整体素质提高的过程中,法律素质的提高应该是最基本、最关键的问题,因为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合格公民。合格公民的培养,重在青少年法律素质的普遍提高。  相似文献   

16.
我国法学界长期将法律的目的与法律的价值等同,实际上法律的目的是对法律价值的追求和指向,它既受一定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同时还受法律、道德等既有规范的影响。法律的目的产生于法律实践并通过法律价值对法律实践进行评判。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法律职业化成为法律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我国法律职业化的过程中却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法律人员职业伦理的缺失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法治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解决这一问题已经提上法治建设的日程。诊所法律教育能提高法律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能够培养法律学生的主体精神、责任意识和服务态度,而这些正是我国现阶段法律职业者严重缺乏的素质。  相似文献   

18.
法律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法律思想、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的历史积淀,它直接制约和影响着国家的法制建设进程.教育法律文化是教育法制扎根的土壤,也是一切教育法律制度和思想不断创新的源泉.在当前的教育法律文化建设中,在不断完善以教育法律制度为核心的制度性法律文化的同时,应高度重视公民的现代法律意识和法律文化心理的培育,从而使观念性法律文化与制度性法律文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9.
关于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制教育是实现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 ,对此学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肩负着历史性的重任 ,学校必须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得力措施 ,切实加强法制教育  相似文献   

20.
当前在就业市场上出现了法律高素质人才紧缺与法学毕业生难以找到对口工作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方式之一就是将学生法律咨询引入法学教育以培育具有高尚思想政治素质和法律逻辑思维、具有准确地书面表达能力和敏捷的应变能力和口头表述能力的法学应用型人才。对于开展学生法律咨询的规划和运作,应该从前期工作准备、每次活动组织安排和事后客观总结归纳三个部分落实,通过实践完善法学教育模式,促进教学互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