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弯道蹬冰技术下肢关节蹬伸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通过运动生物力学的方法,对优秀速滑运动员的弯道蹬伸技术进行了分析,结果认为:踝关节的主动蹬伸仅发生在80%~100%阶段内;膝关节点在蹬伸过程中均存在着明显的向前下方弧形运动轨迹,并且左右膝关节在蹬伸过程中具有明显区别,表现为右侧肢体伸膝压踝技术的特点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2.
关于速滑蹬冰中伸膝压踝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陈民盛  覃晓红  刘波 《体育科学》2002,22(6):124-126,139
通过对蹬冰过程中肢关节角,角速度及关节点的分析,阐述了速滑蹬冰中伸膝压踝技术的特点及重要意义,结果认为,伸膝压踝是蹬冰技术中的关键环节之一,是正确技术的反映,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所谓伸膝压踝是蹬冰过程中伴随着膝关节的伸展,踝关节主动背屈的技术动作,伸膝压踝技术的作用效果是:一方面小腿主动前倾,重心前移,致使由蹬伸动作而产生的速度矢量方向更趋于侧前方,另一方面改变了膝关节点的运动轨迹,使之呈现前下方运动,避免由于髋、膝关节伸展而造成的重心上抬问题,提高了蹬冰作用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起跨蹬伸技术是跨栏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蹬伸技术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决定着过栏的快慢。在剖析蹬伸技术的同时,结合国内外优秀运动员的技术指标,提出并分析了蹬伸技术的主要技术特点,在分析蹬伸技术特点的基础上,设计了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4.
谷化铮  陈民盛  邹晓峰 《冰雪运动》2007,29(4):22-24,31
运用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方法,对优秀速滑运动员的弯道蹬伸技术与重心移动方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认为左右腿蹬伸方式上的不同,决定了速滑运动员在蹬冰过程中重心沿切线方向上前移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人板间力作用的特点,确定了积极蹬伸的评价标准。在此基础上,分别对10名优秀运动员同一动作和王天凌的不同难度动作的积极蹬伸时机进行了运动学分析,提出了高效率的积极蹬伸的运动条件和运动员最佳积极蹬伸时机的决定因素。同时分别得到了一般优秀运动员和王天凌个人积极蹬伸时机的具体运动学参数。  相似文献   

6.
利用文献资料、实验测试等研究方法,对体能主导类项群不同运动项目及不同竞技水平运动员下肢蹬伸最大力量发展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优秀组男女运动员以及一般组男运动员存在着项目间差异,一般组女运动员蹬伸最大力量未见明显的项目间差异;不同竞技水平间,只有男子举重运动员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其他运动项目的不同竞技水平运动员间,蹬伸最大力量发展水平未见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7.
优秀速滑运动员弯道蹬冰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运动生物力学的方法对世界优秀速滑运动员的弯道蹬冰技术进行了运动学分析,结果认为:优秀速滑运动员运用Clap式冰刀时的展膝程度并非传统认识上的充分伸直,而与采用传统冰刀时的展膝程度相似。蹬冰结束瞬间膝角在149.9°±6.63°~158.4°±4.83°之间。由此推测,Clap式冰刀与传统冰刀在下肢蹬伸技术动作上的差异并不是由膝关节所引起,可能与踝关节和髋关节蹬伸技术动作的改变有更大的关联性;提供了用起蹬条件作为判断和评价运动员蹬冰初始条件的方法,依此推测了下肢关节的有效蹬伸范围。  相似文献   

8.
英语宝典     
《中华武术》2010,(11):64-64
跨越水池技术的分段结构 技术分析:跨越水池障碍 阶段:起跨蹬伸。 观察重点: 伸展脚、膝关节和臀部。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2010年8月在沈阳举行的辽宁省第11届运动会女子跳远决赛前七名运动员起跳技术录像的解析,将运动员起跳缓冲和蹬伸阶段的时间、重心速度及个别关节的角度变化进行深入分析,得出制约辽宁省优秀少年女子跳远运动员成绩提高的关键因素是力量素质的薄弱。由于力量薄弱造成起跳腿着地瞬间膝角偏小、最大缓冲时膝角偏小、蹬伸时间加长等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技术上,缓冲时间和蹬伸时间的合理分配,摆动腿的有效摆动都对起跳产生一定的影响。就如何提高素质、改进技术给出建议,为少年跳远运动员的训练提供有益的参考,并为2013年全运会辽宁女子跳远项目后备运动员提供训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分析不同起跑器抵脚板水平旋转角度对运动员起跑蹬伸力的影响。方法:以大学高水平男子短跑运动员为实验对象,将改造的抵脚板分别安装于两台三维测力平台上。实验对象按照个人习惯对起跑器长度和倾斜度进行调节设置,设置完成后不做改变。实验只对起跑器水平旋转角度进行控制,共设定4种条件:1)两支抵脚板均外旋0°;2)两支抵脚板均外旋2.5°;3)两支抵脚板均外旋5°;4)运动员根据前3种抵脚板外旋角度的主观体验,对两支抵脚板转角分别进行个性化调整。通过测力平台对4种实验条件下运动员起跑前、后脚蹬伸力幅值和时间特征进行记录。结论:1)带有旋转角度的前抵脚板在X、Y和Z方向均增加了起跑蹬伸力峰值,尤其在X方向更为显著;虽然后抵脚板在X方向减小蹬伸力峰值,但其增加了Y和Z方向蹬伸力峰值,尤其是最佳转角在Y方向增加10%的向前推力;2)2.5°转角几乎没有改变前、后脚蹬伸力出现时相,但5°和最佳转角改变了蹬伸力峰值出现时相;3)5°转角显著性地缩短蹬离时间0.0166s,最佳转角缩短蹬离时间0.0063s;4)带有旋转角度的抵脚板有利于运动员起跑后第一步侧向蹬伸,减少蹬伸侧滑现象。建议未来起跑器改进与优化应重点考虑抵脚板水平旋转角度因素。  相似文献   

11.
在田径运动项目中,短跑项目是最为激烈的项目之一。世界各国短跑专家都在不断地探索新技术来提高短跑运动技术水平,于是改变以往短跑中支撑腿大、小腿充分蹬伸为大、小腿蹬伸有一定角度的屈蹬跑技术应运而生,它可使短跑途中跑技术更加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优秀和一般男子速滑运动员直道滑行的蹬冰角度、蹬冰角速度、蹬冰时间及蹬冰腿膝关节蹬冰用力的有效范围等关键性技术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并做出结论。优秀运动员的蹬冰时机恰到好处。因而蹬冰腿能做快速爆发式伸展和造成有效的侧蹬冰,其特点是,滑行时间长,蹬冰时间短,蹬冰速度快,方向侧,蹬冰角度大(见图2蹬冰角度的测法)。又提出了蹬冰腿膝关节角度蹬伸的有效范围在119°—149°之间,因此必须在此范围内达到蹬冰最大用力高峰。  相似文献   

13.
伸膝、屈足是蹬地动作的重要环节。有人用肌电图研究还证明:下肢蹬地时,当大腿和小腿在膝关节处伸至135°角以后,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在近固定时收缩,腓肠肌在远固定时收缩,有协同股四头肌伸膝作用。这里我试提出屈膝肌群的屈膝动作参加蹬地的问题,即:在弹跳蹬地中的最后一个发力环节——继伸膝后,小腿后肌群收缩屈足蹬地的同时,股二头肌(包括半腱肌、半膜肌,腓肠肌等屈膝肌群,以下同)亦近固定收缩屈膝,与屈足的力合成更大的力,叠加成更高的速度,  相似文献   

14.
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跨步跳踏跳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SAFMS-T型六维测力平台测量与平面定点录像解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冲击阶段、积极缓冲阶段、反射蹬伸阶段、动力蹬伸阶段等,对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跨步跳技术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踏跳着地技术的优劣表现在以髋关节为轴的大腿积极剪绞速度和幅度;踏跳缓冲技术中,形成以膝、踝关节主动缓冲的积极缓冲阶段和以屈踝缓冲为主的反射蹬伸阶段;踏跳蹬伸技术中,反射蹬伸阶段获得垂直速度,动力蹬伸阶段获得水平速度。  相似文献   

15.
关于速滑直道蹬冰中重心位置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生物力学方法对速滑直道蹬冰过程中重心位置的动态变化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认为:在水平面内(冰面),重心滑角随蹬伸过程的延续而逐渐减小,并且重心点内倾逐渐加大且向滑行方向前移.在矢状面内(滑行正侧面)蹬冰后期重心也明显前移.  相似文献   

16.
1.滑步阶段的速度节奏的研究 滑步起动的主要动力是左腿的摆动与右腿的蹬伸。为此,滑步时要充分发挥左腿摆动和右腿蹬伸的力量,要特别重视和做好左腿摆动的方向和两腿摆蹬的协调配合。从惯性力所要求的两腿摆蹬技术来看,在滑步过程中左腿摆动速度大小出现的时机,  相似文献   

17.
技巧运动配合项目抛接动作中,就上面人站立类抛接的起抛技术,可以分为“蹬抛”技术和“静抛”技术。本文主要就“蹬抛”技术上面人起抛时蹬伸动作的机理与“静抛”技术相比,对两种起抛技术作生物力学分析和动作实验。得出一些有关技术参数和结论。阐述两种技术的特点,从理论上明确蹬伸动作的作用。从而证明“蹬抛”技术的优越性。对训练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采用测力台和动态电阻应变仪分  相似文献   

18.
在标枪投掷中,跪蹬作为在最后用力阶段中的技术要求,长期以来其作用被认为是减小蹬地角,以增加水平动力:本则认为:右手持枪运动员的右腿在蹬伸中要充分伸直用力;右腿之所以出现屈膝现象是为了使其与地面保持接触,为骨盆必要的固定起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女子技巧三人抛起配合技术的地面支撑反力的特征.从力学模式的建立与公式的推导论证证明,下面人蹬伸力量大.速度快,上面人体重轻、在下面人手上蹬伸的速度快,而且上下面人蹬伸的时间同步.是3人抛起配合技术的最佳技术.  相似文献   

20.
由蹬冰技术浅谈克莱普新式冰刀的优点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本文从速滑蹬冰技术的结构特点,阐述了新式克莱普冰刀在蹬冰角度、蹬冰腿膝关节的伸展幅度等方面的优点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