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众口铄金”意思是众口一词可以使金属熔化(铄shu ò:熔化).形容舆论的力量巨大,也比喻人多嘴杂,能混淆是非.语出《语国·周语下》:“众心成城,众口铄金.”三国吴·韦昭注:“众心所好,莫之能败,其固如城也.众口所毁,虽金石犹可销也.”例如《汉书·邹阳传》:“昔鲁听季孙之说逐孔子,宋任子冉之计囚墨翟.夫以孔、墨之辩,不能自免于谗谀,而二国以危.何则?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也.”元·谢应芳《与陈彦直书》:“古人有言日: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盖嫌疑之地,不可不慎;众口铄金,不可不畏.”孙中山《<孙文学说>自序》:“不图革命初成,党人即起异议,谓予所主张者理想太高,不适中国之用.众口铄金,一时风靡,同志之士,亦悉惑焉.”廖沫沙《东窗之下》:“‘他们当面不讲,背后议论,有什么办法封得住他们的口?众口铄金,你还在家里泰然享福.’他颓然地叹了一口气,沉默了.”  相似文献   

2.
“前车可鉴”意思是前面的车子翻了,可以作为后面车子的鉴戒(鉴:镜子,引申为鉴戒).比喻前人的失败可以作为后人的教训.语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哲宗元祐元年》:“媚者既多,使人或自信为莫己若矣,前车可鉴也.” 例如《清史稿·刘韵珂传》:“洋人在粤,曾经就抚,迨给银后,滋扰不休,反复性成,前车可鉴.”鲁迅《二心集·<艺术论>译本序》:“当翻译之际,也常常参考林译的书,采用了些比日译更好的名词,有时句法也大约受些影响,而且前车可鉴,使我屡免予误译,这是应当十分感谢的.”丁玲《关于杂文》:“有的人自己怕闯祸,分明看出问题了,也有很好的意见,但前车可鉴,因文取祸,最后还是少管闲事.”  相似文献   

3.
“鱼目混珠”意思是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以假充真,以次充好.可以用于事物,也可以用于人.含贬义.语本汉·魏伯阳《参同契·同类合体章》:“鱼目岂为珠,蓬蒿不成槚(槚:楸树).”例如宋·张商英《宗禅辩》:“今则鱼目混珠,薰莸共囿,羊质虎皮者多矣.”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十章:“而有些地方的工头们,也曾组织过‘工会’来鱼目混珠.”杨沫《青春之歌》二部三十八章:“可是这些卖国的老爷们不是也在鱼目混珠,也在自称为爱国忧民的志士吗?”刘绍棠《草莽》七:“姑娘你本是那桑家班的陶红杏,怎敢冒名顶替要当雨点儿的娘?  相似文献   

4.
“防患未然”意思是在事故或灾害发生之前就加以防备.语本《周易·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例如宋·周必大《王仲行尚书札子》:“然抑兼人而举其偏,防患未然,最为政之要务.”明·马文升《添风宪以抚流民疏》:“臣闻防患于未然者易,除患于已然者难.”李劫人《大波》三部七章:“为了秉承大人意旨,防患未然起见,所有来信,全予销毁,无一字漏出.”钱锺书《围城》六:“师生恋爱是有伤师道尊严的,万万要不得,为防患未然起见,未结婚的先生不得做女学生的导师.”  相似文献   

5.
任何一篇文章,都应当除去冗字贅詞,使之干干淨净,不拖泥带水。关于这,高尔基曾作比設喻,說“在小說当中,就像在机器当中,不应該有一顆多余的螺絲釘”。此处所說的多余的螺絲釘,在很大程度上是指冗字贅詞說的。我国古书中关于冗字贅詞的論述。多到不胜枚举。这里随便举个例子。《汉书·张蒼传》有一句說:“年老口中无齿。”这一句就有几个“多余的螺絲釘”。唐代刘知几在《史通·叙事》中就一針見血地指出:“盖于此一句之內,去‘年’及‘口中’可矣。本来齿生于口,三岁孩子都知道,不写明“口中”,讀者决不会誤会。去了“年”字也  相似文献   

6.
“安之若素”意思是身处逆境、遭受挫折或遇到反常现象,能泰然处之,跟平常一样.语本《庄子·人间世》:“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例如清·陈确《书蔡伯蜚便面》:“苟吾心之天定,则贫贱患难,疾病死丧,皆安之若素矣.”清·钱大听《候选州判李君墓表》:“遗产尽废,衣食或不给,而太孺人安之若素.”陶菊隐《记者生活三十年》四章:“汉口天气炎热……起居很不舒适,他却安之若素.”刘斯奋《白门柳》一部七章:“不少亲友以至婢仆私下里都为陈夫人愤愤不平.倒是陈夫人逆来顺受,安之若素,从未提出过抗议.”  相似文献   

7.
“噤若寒蝉”比喻不敢说话“噤若寒蝉”,意思是像深秋的蝉,一声不响,比喻不敢说话(禁:闭口不作声).语本《后汉书·杜密传》:“刘胜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此罪人也.”后世多作“噤若寒蝉”.例如清·赢宗季女《六月霜》:“而吾乡士大夫,顾噤若寒蝉,仆窃深以为耻.”茅盾《我走过的道路》:“学衡派’在新文学工作者的反击下,也就噤若寒蝉,不久即告彻底垮台了.”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三十八章:“他的话完了,台下有几个人拼命地高声鼓掌,而更多的却噤若寒蝉,面面相觑.”罗广斌、杨益言《红岩》第六章:“这种雷厉风行的手段,也许可以收到效果,使工人在暴力下噤若寒蝉.”  相似文献   

8.
赵丕杰 《青年记者》2016,(21):59-60
“无出其右”指在某方面居领先地位,没有人或没有什么能超过他(它)、在他(它)之上.语本《史记·田叔列传》:“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例如《陈书·侯安都传》:“自是威名甚重,群臣无出其右.”清·李汝珍《镜花缘》三十回:“此二方专治一切肿毒,初起者速服速消,已溃者亦能败毒收口,大约古人痈疽各方,无出其右了.”姚雪垠《李自成》一卷二十五章:“捷轩身经百战,胸富韬略,在军中威望崇隆,无出其右.”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曾就“□□”写过“论补”(《鲁迅全集》卷五·884页)。先生说:“‘□□’是国货,《穆天子传》上有过这玩艺儿,先生教我说阙文。这阙文闯过事,曾有人说‘口生垢,口戕口’的三个口字也是阙文,又给谁骂了一顿。不过先前见于古人著作里的,无法可补;现在见于今人的著作上了,欲补不能。到目前,则渐有代以××之势。” 鲁迅先生所说“无法可补”的古人著作之阙文,今人臆补者虽有然而不多。反倒是古人著作原不阙,校书者不明所以不知所从,代之以□□以遮丑。疑文只能存疑,或出校或在疑文之后以()号标出相宜之文。疑文绝对不可代以□□,混同阙疑导致混乱,使读者误以为疑文是阙文。无可置疑之文()号一旦误标,则校者当众出丑;对有可置疑之文,判定是非亦需功力。一字不明,当引为学者之耻;而不可以用□□遮丑和蒙混读者。  相似文献   

10.
读顾炎武《日知录》至“文须有益于天下”条,觉得颇有见地,全文仅百余言,照录于下: 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相似文献   

11.
“豆腐块”者,短新闻之戏称。出自作者之口,每属谦辞;出自读者之口,则多含贬义。故短风久倡而未盛,长风屡刹而不止,其源盖出于对“豆腐块”之谬见。子曰:“必也正名乎?”为“豆腐块”正名,此其时矣。豆腐块之为物也,营养丰富,物美价廉,乃大众之美食。然制作豆腐洵非易事:一曰求细,重在去杂;二曰求新,贵在鲜嫩;三曰求精,妙在特色。三美俱备,方称上品。故工其事者纵穷毕生之力,未必尽臻佳境。新闻亦然。所谓短新闻乃“雕虫小技,壮夫不为”之说,不亦惑乎! 纵观中外新闻名篇,能传诵一时,历久弥新者,  相似文献   

12.
“临渊羡鱼”意思是面对深渊,希望得到水里的鱼(羡:因喜爱而希望得到).比喻空有愿望而没有实际行动.语本《淮南子·说林训》:“临河而羡鱼,不若归家织网.”例如明·朱之瑜《朱舜水集·答小宅生顺问六十一条》:“此为之数年,便可见效,十年便可有成,何不试之,而徒作临渊羡鱼之叹?”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三章:“可惜你我手无寸铁,还是‘临渊羡鱼’么.”“临渊羡鱼”常同“退而结网”连用,意思更加显豁.例如邹韬奋《能与为》:“故有志于某种事业者,与其临渊羡鱼,毋宁退而结网.”王蒙《比怀念更重要的》:“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每个人从自己做起……八十年代的青年人理应比五十年代生活得更富裕、更文明、更高尚、更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3.
晓言 《中国广播》2008,(5):71-71
“舆论”一词出于何时说法不一。 最近,一篇来稿中说,“舆论”一词最早出现在《晋书·王沉传》中:“自古贤圣,乐闻诽谤之言,听舆人之论”。有文章也说《晋书·王沉传》中第一次出现“舆论”一词。有人则认为,“舆论”一词较早见于《梁书·武帝记》:“行能臧否,或素定怀抱,或得之舆论”。  相似文献   

14.
近读中华书局整理出版的高步藏先生遗著《南北朝文举要》(1998年7月第1版),发现该书有一些校点错误,今条陈如下,求正于方家。一,36页:“浦二田曰:‘……妙于浑举倾叹离即,含毫至诔中。念往一节,尤俯仰情深矣。’”按,当作:“妙于浑举倾叹,离即含毫,至诔中念往一节,尤俯仰情深矣。”若知浦氏评语用的是骈文句法,就不会点错了。二,57页《登大雷岸与妹书》选注者评语:“以上就水族之诡,喻造乱者之诪张忧乱之切,情见乎辞矣。”按,当作:“以上就水族之诡,喻造乱者之诪张。忧乱之切,情见乎辞矣。”“诪张”意为“跋扈”,不得与  相似文献   

15.
赵丕杰 《青年记者》2017,(15):72-73
“舐犊之爱”的意思是老牛舔小牛表现出的感情.比喻父母对子女疼爱之情.语出《后汉书·杨彪传》:“后(杨彪)子(杨)修为曹操所杀.操见彪问日:‘公何瘦之甚?’对日:‘愧无(金)日磾(mìdī,金日磾,西汉大臣)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操为之改容.”例如《宋史·朱敦儒传》:“谈者谓敦儒老怀舐犊之爱,而畏避窜逐,故其节不终云.”叶圣陶《某城纪事》:“忙什么!’自然是呵斥,但声音里掩不过那种所谓‘舐犊之爱’的情调.”“舐犊之爱”也作“舐犊之情”.  相似文献   

16.
《清史列传·儒林传》四卷,殆就有清国史馆后先纂定之《儒林传》稿集录而成.其稿杂出众手,各传精粗不一,其中不无记事、年月舛错者.然其传记颇多出于《清史稿·儒林传》之外者,记事亦较《清史稿》为详,故学者考论清代学术人物,仍多取资于是书.余前尝录考订札记十数事,为《〈清史列传·儒林传〉考证》;今续录十二事,以补前考所未及.  相似文献   

17.
“呼朋引类”原作“引类呼朋”,意思是呼唤、招引气味相投的人聚在一起.语出宋·欧阳修《憎苍蝇赋》:“一有沾污,人皆不食,奈何引类呼朋,摇头鼓翼,聚散倏忽,往来络绎.”后多作“呼朋引类”.例如明·张居正《乞鉴别忠邪以定国是疏》:“夫专擅阿附者……然后呼朋引类,藉势乘权,恣其所欲为.”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八:“有一等做举人、秀才的,呼朋引类,把持官府,起灭词讼,每有将良善人家,拆得烟飞星散的,难道不是大盗?”鲁迅《彷徨·孤独者》:“那地方几个绅士所办的《学理周报》上,竟开始攻击我了……连推荐连殳(连殳:人名)的事,也算是呼朋引类.”阳翰笙《风雨五十年》:“比如,省一中一个同学读农大,但不识五谷,却会呼朋引类,钻营追逐.”  相似文献   

18.
“高山流水”语本《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日:‘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日:‘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后以“高山流水”四字成文,比喻知音.例如宋·张孝祥《浣溪沙》词:“我是先生门下士,相逢有酒且教斟.高山流水遇知音.”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四:“不是秦筝合众听,高山流水少知音.”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八十六回:“书上说的师旷鼓琴能来风雷龙凤;孔圣人尚学琴于师襄,一操便知其为文王;高山流水,得遇知音.”  相似文献   

19.
5、似是而非与似非而是“似是而非”,从来者久矣。最早似乎是出自孔老先生之口,《孟子·尽心下》记载:“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恶佞,恐其乱义也,恶利口,恐其乱信也;恶郑声,恐其乱乐也;恶紫,恐其乱朱也;恶乡原,恐其乱德也。’”这里,列举了孔夫子所厌恶的一大堆似是而非的东西——厌恶狗尾草,怕它把禾苗搞乱了;厌  相似文献   

20.
《尚书·盘庚上》:“予若观火.”汉·孔安国传:“我视汝情如观火.”唐·孔颖达疏:“言见之分明如见火也.”后来在“若观火”前面加一个“洞”字,用“洞若观火”形容观察事物明白透彻.例如清·张泰来《江西诗社宗派图录·吕本中》:“公所作《宋论》四十篇,审时度势,洞若观火.”鲁迅《南腔北调集·〈守常全集〉题记》:“以过去和现在的铁铸一般的事实来测将来,洞若观火.”陈忠实《白鹿原》二章:“凡人永远也看不透眼前一步的世事,而圣人对纷纭的世事洞若观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