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玉米淀粉接枝高吸水性树脂的合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影响淀粉—丙烯酸接枝共聚反应的引发剂用量、淀粉/单体比例、聚合温度和聚合时间等因素进行了实验考察,确定了合成玉米淀粉接枝高吸水性树脂的最佳工艺条件。合成了吸水率为400g.g^-1~600g.g^-1的高吸水性树脂.为其工业化生产提供了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2.
借助超声波的分散、辅助引发作用,以丙烯酸(AA)和丙烯酰胺(AM)为单体,以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NMBA)为交联剂,以过硫酸钾(K2S2O8)为引发剂,无氮气保护下,采用超声波细胞粉碎法制备了聚丙烯酸/丙烯酰胺(P(AA-AM))高吸水性树脂。采用正交试验研究了树脂吸水性能最优的反应条件。通过单因素实验,重点考察了反应温度、引发剂用量、单体配比等对树脂吸水率的影响。用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镜(SEM)对树脂的结构与形貌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超声条件下,可在较短的反应时间内合成高吸水性树脂。最佳工艺条件是AA中和度为70%,T=50℃,n(AM)∶n(AA)=0.3,m(NMBA)∶m(AA+AM)=0.05%,m(K2S2O8)∶m(AA+AM)=0.2%,吸水倍率最高为398.172 g/g。三维网状结构的存在是树脂高吸水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微波辐射大孔树脂催化合成肉桂酸正丁酯的放大工艺。通过优化合成工艺得到了最佳工艺条件:肉桂酸0.1mol,酸醇摩尔比1:5,催化剂用量为反应物质量的35%,微波功率400W,微波时间20min,微波温度120℃,在此条件下产率达98.04%。  相似文献   

4.
高吸水树脂是一种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由于它的高吸水性,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应用.并且随着应用的开发,会对它的需求量愈来愈多.(?)丙烯酸为原料,可以通过乳液聚合工艺,也可通过悬浮聚合工艺获得高吸水树脂.但这些工艺中会遇到溶剂的回收,废水的排放等诸问题.本体聚合工艺可以避免这些缺点,且获得高吸水性能的树脂.本文就本体聚合过程中的工艺条件作些探讨.一、原料及投料量丙烯酸 工业级25g 吉林化工厂北京东方化工厂氢氧化钠(片碱)工业级 12g蒸馏水 适量 引发剂 25mg交联剂 15mg以此配方可获得900~950g/g的吸水性能.  相似文献   

5.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3):176-178
对传统合成高吸水性树脂的实验内容进行改进,设计了紫外光聚合制备高吸水性树脂的综合实验。该实验有3部分实验内容: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和性能测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讨论。该实验设计教学效果良好,调动了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  相似文献   

6.
以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HEMA)和丙烯酸(AA)为原料,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合成了耐盐性能较好的高吸水性树脂。在AA/HEMA为95/5(摩尔比),交联剂和引发剂质量分数为0.03%和0.14%,中和度为80%时,合成树脂的吸水率为570g/g,吸收1%的氯化钠溶液能力接近100g/g,在5%盐水中的吸液能力依然超过50g/g。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高吸水性树脂的性能、应用和研究进展,具体论述了利用腈纶废丝制备高吸水性树脂的方法和高吸水性树脂的吸水机理.研究将废旧腈纶毛线经常压碱法水解,用甲醛或Al3 作交联剂制备高吸水性树脂的工艺过程和在不同反应条件下对所制备的高吸水性树脂吸水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腐殖酸钠高吸水性树脂对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合成含腐殖酸钠的丙烯酸/丙烯酰胺高吸水性树脂,并通过正交试验筛选出最高吸水倍率的配方。利用小麦种子生物测定法测定了最高吸水倍率的含腐殖酸钠的吸水树脂对小麦芽长、根长和鲜质量的作用。方差分析表明:腐殖酸钠吸水性树脂对小麦鲜质量、芽长的影响显著高于对照,但根长均表现为不显著。说明腐殖酸钠吸水性树脂对小麦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探讨了以环氧树脂和丙烯酸为原料的酯化反应,合成了紫外光固化的环氧丙烯酸树脂.通过研究催化剂的种类、加入量、聚合方式、加料方式和反应温度等因素对转化率的影响,得到了合成环氧丙烯酸树脂的较佳工艺条件。并用IR对环氧树脂与环氧丙烯酸树酯的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0.
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制备了羧甲基纤维素/壳聚糖(CMC/CTS)高吸水性树脂。考察了CMC/CTS比值(质量比)、甘油质量、聚乙二醇质量及反应温度等各因素对产物吸水性能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佳的合成条件。采用红外光谱对产物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吸水性树脂的最佳合成条件为CMC/CTS为3:1、甘油为1.60 g、聚乙二醇为3.20 g、反应温度为25℃时,其吸水率为405 g.g-1,且吸水速率适中,保水性能良好,是一种环境友好型高吸水性树脂。  相似文献   

11.
采用L-天冬氨酸(L-ASP)为原料,磷酸作为催化剂,碳酸丙烯酯为溶剂,置于微波反应器中进行微波辐射合成聚天冬氨酸(PASP),采用正交法比较各实验条件对其产率和分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合成聚天冬氨酸的最佳条件是:催化剂用量为5‰微波功率455W,反应时间约为4min,溶剂用量为18ml/g。  相似文献   

12.
微波辅助苯偶姻合成反应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微波辅助加热下合成苯偶姻.通过设计正交实验,研究了微波功率、微波时间、反应体系温度和催化剂VB1用量对收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功率对收率的影响依次降低,最佳反应条件是,催化剂用量为1.5g,反应体系温度为80℃,反应时间25min,微波功率为900W,平均收率为85.5%.产品熔点与标准样相符,其IR谱与标准谱图一致.  相似文献   

13.
利用微波辐射,以苯胺、苯甲酸为原料合成了苯甲酰苯胺。利用正交实验设计法对影响收率诸因素进行了考察,确定最优工艺条件为:在微波功率200W下苯胺与苯甲酸的摩尔比(原料比)1:1.5、辐射时间5min、反应温度180℃。在此反应条件下,苯甲酰苯胺的收率达到了81.5%。与常规加热反应对比,采用新的微波法缩短了反应时间,提高了反应收率。  相似文献   

14.
利用正交设计法研究由丙烯酸和十八醇为原料,对甲苯磺酸为催化剂,采用微波加热法合成丙烯酸十八酯.通过方差分析,探讨了催化剂用量、微波功率和辐射时间以及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合成丙烯酸十八酯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辐射时间的改变对产率的影响高度显著,催化剂用量和微波功率的改变对产率影响显著,而且这三个因素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当催化剂用量、微波功率和辐射时间分别为0.8 wt%、325 W和12 min时,合成丙烯酸十八酯的产率96%以上.  相似文献   

15.
采用化学氧化聚合法,以苯胺为单体,过硫酸铵(APS)为氧化剂,在酸性介质中合成了聚苯胺,探讨了合成条件对聚苯胺产率及溶解率的影响,通过红外光谱对聚苯胺的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聚苯胺的最佳合成条件为:氧化剂与苯胺的投料比为1∶1.5,掺杂酸浓度为0.04 mol/L,反应温度为20℃、反应时间为6小时,掺杂对聚苯胺溶解率影响很大,磺基水杨酸掺杂聚苯胺在N-甲基吡咯烷酮中的溶解性最好,为24.7%。  相似文献   

16.
以脂肪酸和甲醇为原料,固体酸硫酸锌为催化剂,研究了脂肪酸和甲醇酯化合成生物柴油的过程,以测定不同醇油摩尔比、不同反应时间和不同催化剂浓度条件下脂肪酸的转化率。结果表明:脂肪酸酯化反应制备生物柴油的最佳条件为醇油物质的量比7∶1,反应时间为70min,催化剂用量4g(相对于100g的脂肪酸,下同),此条件下,生物柴油的产率可达56.59%,与传统的加热方法相比,微波辐射加热具有实验装置与工艺操作简单、反应速率快、后处理方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利用维生素B1为催化剂,PEG-6000作相转移催化剂,微波加热条件下研究了安息香缩合反应。实现了室温投料方式;考察了投料顺序、维生素B1用量、微波功率、微波时间、PH值、PEG-6000用量等影响安息香缩合反应产率的各种因素。最佳条件下,安息香产率可达70.9%。  相似文献   

18.
酯化反应在微波条件下的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微波辐射技术应用于甲酸恒温酯化反应中。对家用微波炉进行了改造,利用该微波反应装置在恒温下研究了甲酸与正丙醇及正丁醇的酯化反应,同时研究了在无微波的传统热浴下相应的酯化反应,测定酯化的反应速率常数。实验表明,采用微波加热的反应速率常数都大于传统加热所得的值。由此可见,采用微波辐射在甲酸酯化中能极大地加快反应速率,缩短反应时间,存在"非热效应"。  相似文献   

19.
常规合成苯并咪唑基化合物要在浓盐酸溶液或乙二醇溶液中长时间回流制备,用微波促进合成了双摹并咪唑基化合物1,3-二(2-苯并咪唑)-1-丙胺(bbImpa),优化了反应条件.与常规方法相比,反应时间大大缩短且产率相当.  相似文献   

20.
微波新技术制备壳聚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不同类型的蟹壳进行处理,制备了甲壳素的基础上,应用微波辐射技术,通过对实验条件的摸索,找到了简便、效果好的制备条件对甲壳素进行脱乙酰基化处理,制备壳聚糖.实验表明甲壳素经微波一次处理20分钟,脱乙酰度达86.1%,效果优于其它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简化了工艺流程,缩短了反应时间10-90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