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何芳 《科教文汇》2012,(23):133-134
本文从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的核心概念出发,以《道德经》两英译本为例,将译者视为翻译过程中的主体进行研究,旨在对中外译者英译《道德经》时的不同理解进行客观的、合理的梳理,并肯定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理论对研究译者主体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加达默尔哲学诠释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就是历史效果意识理论,效果历史原则肯定了不同时代的译者对同一文本重译的必要性,鼓励译者不懈地追求翻译的最高境界。探讨翻译中的历史效果意识即探计该理论对现阶段翻译工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从哲学诠释学视角来解读中医英译问题。诠释学把翻译看成是动态的视域融合的过程,重视译者在翻译中的作用,强调翻译中的文化因素,这对中医英译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根据伽达默尔的诠释学原则,从视界融合与文化过滤,文本的空白,诠释的历史性与误读三方面,来看古诗翻译的多元化.认为译者视界和作者视界无法完全融合,因此古诗翻译的多元化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5.
卓玲 《科教文汇》2009,(1):214-214,219
几十年来,翻译研究经历了“语言-文化-人”的转变,由原文到译文的线性研究逐渐跨越到由本体到主体,由一元到多元的研究。对翻译主体性和译者主体意识的探讨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者重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得以凸显,但是,强调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各主体之间的间关乐。本文拟从阐释学,尤其是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的几大核心概念出发,论证译者主体性发挥的重要性的同时,分析翻译过程中各主体之间的间性关系。  相似文献   

6.
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开辟了翻译研究的新方法,使语料库语言学与翻译研究有效地结合在了一起,同时也为译者培训提供了更加真实有效的语料,这有助于译者在实践活动中游刃有余地,较为准确地从事翻译实践,提高翻译产品的质量。  相似文献   

7.
朱励奋 《今日科苑》2009,(24):134-135
认知语言学翻译观为探讨翻译本质和翻译教学之间的关系提供新的视角。译者的认知活动和翻译能力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认知语言学基础上的翻译教学模式对全面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改进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产生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侯晓菊  乔颖 《科学大众》2016,(4):128-129
Toury是描述性翻译研究的代表人物,他的翻译准则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本文尝试以Toury的翻译准则为理论基础,通过对不同历史背景下的《木兰辞》两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了解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遵循的翻译准则,并解释两个英译本中存在的不同翻译现象。本文通过对两译本的翻译准则研究,试图说明初步准则、首要准则及操作准则在译者具体翻译中的指导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罗雷  苏曼  艾尼瓦尔 《科教文汇》2013,(29):110-111
翻译研究不仅涉及语言层面,还涉及文化、哲学以及社会学等层面。这种多层面性决定了翻译的多学科性和研究视角的多样化。在此基础上,文章构建出跨学科的翻译研究范式,即译者以解决问题为目的驱动,在翻译过程中选择各学科相关联的最佳交互点,使得翻译同其相邻学科之间存在一种双向、互动的动态共变关系,以期为进一步的跨学科研究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0.
《翻译学:一个建构主义的视角》在对已有的几种翻译研究范式展开批评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建构主义的视角,即:以返回翻译本体为主旨,以实践哲学为哲学基础,以交往理性为理论基础,以共识性真理为真理观,以言语行为理论为语言学基础。本书既有对中国传统译论的继承,又有对国外译论的借鉴,思辨结合,有驳有立,在证实与证伪的结合中提出了新的翻译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1.
涂宇明 《科技风》2014,(14):227-228
接受理论文学翻译模型不仅在理论上具有创新,而且在翻译实践活动和译本研究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能用来更好地理解翻译的本质和指导翻译实践活动。本文简介了接受理论文学翻译模型,并从接受美学角度对文学作品的重译,译者的创造性叛逆,译者对目的语读者的关照和翻译的对话性特征这四个概念进行了相应的阐释。  相似文献   

12.
贺爱平  张瑞 《中国科技信息》2007,(18):213-213,215
人们一直对翻译的本质是艺术还是科学争论不休,这使得译者的角色很难界定。一方面,译者缺乏确定的规则和公式来指导翻译实践,需要发挥创造性来再现原作;另一方面,读者希望译者能够准确忠实地再现原作风貌。由此,译者要富于创造力,必须本着“信”这一原则,将自己定位于神似创作者,再现原作风貌。  相似文献   

13.
周以 《科教文汇》2014,(14):101-102
翻译的根本任务是求得译文和原文的对等,这就要求译者将原文"忠实"地译成目的语。因此,在翻译作品中,作为翻译活动主体的译者是影响和决定翻译的最大因素,而其素养也就成了决定译文优劣的关键之一。本文以中国三大翻译高潮为线索,梳理了不同时期不同翻译标准下对译者素养要求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常呈霞 《科教文汇》2014,(26):121-122
在解构主义和阐释学的观照下,译者主体性成为当代翻译理论的重要命题.古诗作为一种文学表现形式,韵律美感强,句式整齐,对仗工整,风格特点明显,在翻译中尤其可以体现出译者的主体性。本文从“诗圣”杜甫的一篇著名五言律诗——《月夜》的6种译文文本入手,在意象再现与意境再造、人称视角的选取、韵律与形式的再创造等三个方面作分析比较,揭示了译者主体性在唐诗英译过程中的内涵和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朱萍  孙顺平 《科教文汇》2012,(13):139-140,144
本文以目的论为理论框架,分析了辜鸿铭的英译《中庸》的目的以及辜鸿铭为实现其翻译目的所使用的翻译策略。作者认为辜译《中庸》使用的一系列策略使译文地道优美流利,从而顺利使目标语文化得到了西方人的认可;同时本文纳入更多的历史文化因素,给译本更加合理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杨勇 《科教文汇》2012,(7):130-131
本文从中英拟声词的翻译对等性,来探究中英语言中出现的拟声词是否能够进行对等翻译,从而引发的种种思考。翻译对等理论是近年来翻译领域中的核心论题。在西方有不少的翻译理论,如:纽马克的"交际对等"、奈达的"功能对等"等。文章在第一部分首先对中外的一些重要的翻译理论进行一个简单的回顾和介绍。在对相关的翻译理论了解后,本文在第二部分将重点讨论中英两种语言中的拟声词的对等翻译。在第三部分,本人主要探究中英拟声词对等翻译的哲学思考。结论部分重点强调,对等理论对拟声词翻译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论罗宾逊的“翻译身体学”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巾 《科教文汇》2012,(19):131-131,166
道格拉斯·罗宾逊是活跃在译界的一位重要翻译理论研究者,他在其著作《译者登场》中提出了"翻译身体学"这一理论,揭示在翻译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身体反应,并将其进一步划分为"个人身体学"和"意识形态身体学"两个方面。罗宾逊的"翻译身体学"理论使翻译成为了一个由身体主宰的动态过程,有力地说明了翻译是译者从事的一种创造性活动。  相似文献   

18.
王晓蕾 《科教文汇》2014,(20):99-100
随着“译者隐身”概念的提出,很多人将译者“可见性”与译者的主体性联系到了一起,认为“隐身”抑制了译者的主体性。本文将结合本体性的内涵,分析译者“可见性”与其主体性的关系,从而说明不管译者选择“隐身”还是“显形”都体现了其主体性的发挥。译者的主体性不会因其在译文中“透明”还是“可见”而受到抑制或凸显。  相似文献   

19.
周嘉禾 《科教文汇》2012,(27):207-208
动漫产品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愉悦儿童身心、陶冶情操、得到人生指导的同时,也让儿童沉溺其中,产生价值观的扭曲。尤其是在动漫产品多元化的今天,研究其对于儿童价值观的影响,既是儿童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进步的需求。本文试从若干角度来研究多元化动漫产品对C市儿童价值观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