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 毫秒
1.
同一新闻事实,登在不同的报纸上,相差之大,令人吃惊。去年10月22日,工人日报刊登的新华社电讯稿说:“去年底因领导渎职而造成三十五万公斤蒜苗腐烂的北京市南苑冷库,经过整顿已呈现生机。”同日,北京日报在发表  相似文献   

2.
有人写了一则消息,说河南的小麦今年增产两亿多公斤,是历史上第二个好年份.可是从第二天起,北京有三家报纸接连发表消息,说河南小麦原来预计增产十多亿公斤,但只增产两亿多公斤,有两千多万亩麦子因种子退化少收四亿多公斤.这样一来,前面那个消息就大为逊色,成了一篇只报喜、不报忧的报道。那则写“河南小麦增产两亿多公斤”的消息,在写增产的同时,为什么没把没完成增产计划及其原因也写上呢?是不是怕写上会减低宣传的分量呢?  相似文献   

3.
李靖 《军事记者》2008,(7):20-20
四川地震发生后,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成都。军线、地线加手机,一通狂打,未果。此时我想到了国际救援队——北京军区某集团军工兵团,马上与该军秦干事取得了联系。16点25分得到消息,总参命令该团17点30分在南苑机场登机。灾情就是命令,来不及多想,我马上请战,当即得到批准,16点30分我离开报社驱车直奔南苑机场。  相似文献   

4.
我最早看到周正龙案二审的消息是2008年11月18日北京晚报20版,消息根据新华社稿。关于审案耗时,消息说“经过长达12个多小时的庭审,安康市中院二审判决被告人周正龙……”。然而,看第二天的北京青年报A4版的本报记者写的同一事件的报道,副标题说“二审长达14个小时”。  相似文献   

5.
新闻失实的原因很多,表述新闻事实时用词用语不准确是造成失实的原因之一。这则题为《家庭农场实现机械化》的消息,就犯了这样的毛病。消息不长,全文如下: 六月六日上午,西华县奉母乡七里仓行政村农民何怀勤,指着他家麦场上的“金山”,对县、乡领导说:“俺今年把这良种小麦六万公斤全交给国家。”何怀勤今年五十九岁,全家十四口人,七个劳动力。一九八四年,他家承包乡良种场二百五十亩土地。其中六十亩苹果园,一  相似文献   

6.
周易 《新闻知识》2003,(11):48-48
写好人物新闻,是新闻短下来、精起来的一个重要手段。 人物消息是近年来被许多媒体忽视的一种重要的新闻体裁。如何才能写出有影响的人物消息?笔者认为要过“四关”。 “体裁关”——同一新闻题材,能用人物消息处理,一定不要拉扯成人物通讯。要善于以小见大,以短见长。 一些记者有这样的误区,即同一个新闻题材,认为写通讯块头大,分量重。写消息是“小儿科”,  相似文献   

7.
《新闻导刊》2006年第1期发表庄金玉的文章《剖析消息写作的“三度反复”》。 文章说,作为“新闻报道主角”的消息,其写作手法灵活多样。但不论细节如何变化,都是围绕最基本的叙述方式——“三度反复”展开的。从标题至导语,再到主体,三次重复,叙述同一新闻事件。标题第一次用一句话报道新闻事实,起索引作用;导语第二次叙述同一新闻事实,补充标题吸引读者;主体第三次叙述同一新闻事实,补充导语完全打开包袱。  相似文献   

8.
战争中的新闻真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世界关注的伊拉克战争从3月20日开始,至今终于已至尾声,我每天收看中央电视台有关战况的特别报道,听军事专家和国际问题专家根据各种渠道传来的信息而作分析与讲解。现在回想这段时间来的眼花缭乱的战事新闻,真是感慨良多。真实常常难以“现成”战争初期,战况消息的来源主要来自交战双方的英美联军的新闻发布会和伊拉克的新闻部门,然而双方对同一战事的报道往往大相径庭,举其大端,诸如“萨达姆在联军的‘斩首’行动中被炸”的消息、“攻占乌姆盖斯尔”的消息、“伊军8000名官兵投降”的消息、“占领萨达姆机场”的消息等等,当时伊方多予以…  相似文献   

9.
5月7日,工人日报在头版头条报道了武汉肉类联合加工厂实行改革,直接供应各国营菜场鲜猪肉,这确实是件令人高兴的事情。但是,在消息和所配的“短评”中都说,这一改革“结束”了武汉市民“吃冻肉的历史”,这就很难使人信服了。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肉食供应中,经过改革,尽量减少中间环节,让消费者吃到更多的鲜肉,这无疑是值得提倡的。但因此而否定在流通过程中冷库、冷藏的必要性,说人们吃“冻肉”的“历史”从此“结束”了,这从  相似文献   

10.
写文章有个简练的要求,即“唯陈言之务去”,电视新闻也应该如此,唯空镜头之务去! 影视剧中的空镜头可以起到过渡、烘托、抒情等作用,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电视新闻则不同,空镜头对主体信息的传播作用几乎是零,常常带来负作用。我们要提高电视新闻的整体质量,加大信息传播力度,首先就必须在采编中拒绝空镜头。 空镜头的界定 消息型电视新闻中出现的空镜头可作如下界定: 1、与消息内容关系不大或游移的镜头; 2、在一则消息中反复出现同一镜头。具体表现: A、在采访对象回答的近景镜头中插入话筒特写; B、在采访对象回答的近景镜头中插入记者对采访对象进行采访的全景镜头,而这时采访对象的口型与回答的声音对不上(明显的事后摆拍和补拍); C、一个镜头在同一则消息中“二进宫”甚至“三进宫”、“四进宫”,重复使用以填补声音时间空白;  相似文献   

11.
李东生在第9期《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上撰文认为,延伸传统的“新闻”定义是现代电视新闻理念的逻辑起点.我们应重新认识和领会“新闻是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个定义的含义:“新近”不等于“明日黄花”式的报道,而“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更加符合电视新闻的本质.电视新闻要大量增加正在进行时的消息报道,尽可能让观众对新闻事件的了解与传输者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南店乡降下一个一吨重的特大冰雹。从地方到中央的一些新闻单位都作了报道,遗憾的是这又是一次失实报道。《人民日报》7月23日报道了这条消息,7月24日就刊登了否定消息,说:“内蒙古千公斤冰雹至今查无目睹者,气象专家认为不可能有这样大的冰雹。”7月25日《羊城晚报》刊出一幅漫画,指出此事“是一个叫做鲍永胜的人杜撰的”。事情发生在我们这个地区,究竟是杜撰生造,还是事出有因?很有必要弄个明白。冰雹是个易溶体,调查应从哪里入手呢?《人民  相似文献   

13.
电视消息,不同于报纸赋予的“消息”这一概念的含义。“现代汉语词典”称:“消息:关于人和事物情况的通报”。电视新闻画面的现场性、镜头的流动性、决定了它在报道某一新闻事件时不能像报纸似的“简要”,因为观众既希望看到关键的瞬间,也希望尽可能多地了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消息写作是以事实为依据。它是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的真实报道。因此,“何事”往往是一条消息的核心内容。换句话说,“何事”是构成新闻的重要材料。没有“何事”也就无法写成消息。即使是简讯或快讯等,常常没有“何时”、“何人”或“何地”,却不能没有“何事”。由此可见,消息写作正确掌握和处理“何事”是至关重要的。 那么消息中写出的“何事”又有哪些基本要求呢?对于这个问题,新闻写作的实践是这样回答的:  相似文献   

15.
一位伟人曾说过:“我看新华社的消息看第一句,第一句看不下去,就不看了。”美国新闻学者杰克·海敦也这样说,消息的“导语是促使读者读下去的诱饵。如果导语索然无味,读者看完导语就不往下看了。”这些意见都说明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写消息一定要开好头,而且还要有诱惑力。消息的开头,在新闻学上称为导语。有的新闻学著作讲到消息写作时说得形象:“好的导语像磁石一样紧紧吸引住读者,不好的导语可以把读者推得远远的。”因此,消息的导语写作最好达到清代学者李渔所说的:“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 那么,消息的导语怎样吸引住读者呢?复旦大学  相似文献   

16.
最近传来了好几个关于消息的“消息”: 在一年一度的“陕西新闻奖”评选中,消息的上乘作品匮乏,以至于很难挑出上一等奖的作品。 第五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时,消息类作品也不容乐观。评委们一致感到,消息作品质量平平,比起其它体栽仍然较弱。 辽宁省记协、陕西省记协针对消息作品薄弱的问题,最近召开了“主攻消息”研讨会,与会同志呼吁报纸重视消息,尽快改变消息趋弱的局面。 由此看来,消息作品质量下滑,这在全国新闻界是一个普遍问题。而且,这个问题已不是新问题了,早在前几年就有端倪。 提出“主攻消息”这个口号看到似乎很滑稽!因为,本来让消息唱主角是报纸作为新闻纸最基本的标志之一,消息这种最便捷最明快的文体理应占据报纸的最突出、最重要的位置,成为报纸的主体,这是不言而喻的。然而,近些年来,消息的主角不“主”,消息作品不“硬”,评委们多次呼吁要重视消息。这个本来不应成为问  相似文献   

17.
阿友 《新闻天地》2010,(7):66-67
2010年5月25日,安徽合肥105医院.60岁高龄的产妇李鹃成功产下双胞胎女婴,创下中国高龄产妇之最,两个婴儿重量分别为1.45公斤和1.85公斤。消息经过媒体报道后,引起了社会的热议:有人感叹李娟的生产是一个奇迹,也有人称赞她是“最伟大的母亲”,还有人担扰孩子的抚养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三度反复”是消息特有的一种叙述方式。指的是,从标题至导语,再到主体,三次重复叙述同一新闻事件。标题第一次用一句话报道新闻事实,起索引作用;导语第二次叙述同一新闻事实,补充标题,吸引读;主体第三次叙述同一新闻事实,补充导语,完全打开包袱。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新闻界,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新闻时效观:一种是我国新闻学里的传统看法,即要求发“今天消息”;一种是适应现代化新闻工具的特点提出的,即要求发“正在发生”或“刚刚发生”的消息。前一种新闻时效观,是从报纸新闻实践基础上提出来的,因为报纸每天出版一次,日报主要刊登“昨天消息”,晚报可以刊登“今天消息”。所以,对报纸来说,发出“今天消息”就可以了。后一种新闻时效观,是适  相似文献   

20.
“据悉”一词,现在颇受一些记者的青睐,经常用在消息中。而使用频率最高的,又主要是这样两类消息:会议消息和根据机关提供的材料编发的消息。这并非“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