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朗读教学的一点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朗读技能越高,对课文越能理解,感受也越深刻。朗读的质量要求是正确地读、流利地读、有感情地读。从当前小学生的朗读情况来看,距离这些要求还  相似文献   

2.
怎样考察一个学生对学过的课文是否透彻的理解呢?那么就请他朗读课文吧。如果学生能用恰当的感情将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出来 ,就说明这个学生已经真正领悟课文了 ,理由如下。其一 ,没有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中心思想 ,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是读不出课文内在的情感的。其二 ,没有对字词句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 ,对其中重要的词句含义都领会不清 ,就不可能正确、流利且有感情的朗读。其三 ,每一篇课文就是学生的精读范本 ,没有悟出课文独特的语感 ,对语言的形象、意蕴和情趣毫不知情 ,更谈不上用朗读技巧来增强表达文章的感情 ,即感情…  相似文献   

3.
张丽君 《成才之路》2012,(10):31-31
正中学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多样,其中朗读教学占有极其重要位置,它是情感教学、语音教学、读文教学等方面的集中体现。因此,朗读训练必须结合课文的讲读过程、理解过程来指导。学生理解了课文,才能读得有感情;有感情地读,  相似文献   

4.
沈玉芳 《小学生》2013,(10):121-121
课文诵读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环节,通过诵读,学生能掌握课本中字与词的用法,能理解课文中传达的思想、能掌握语文素材的特点等。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课文的方法学习课文中的语文知识。然而小学教师在引导学生读课文时,常常会发现学生诵读课文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有些小学生读课文根本不认真,他们不理解诵读课文有什么重要的意义,教师要他们读课文,他们就含含糊糊地读一遍,连念错了字也不知道;有些学生不喜欢诵读课文,他们觉得看文字比诵读课文来来得快,为什么要浪费时间诵读课文?所以他们把教师布置的诵读课文的要求当作任务,教师要求读几遍就读几遍,应付完任务就不再读;有些  相似文献   

5.
一篇课文如果学生能够声情并茂地有感情朗读,就说明学生对课文已经理解了,不需要再做烦琐不必要的分析,如果朗读一旦成为学生的快乐,那么阅读也随之被学生所深爱,成为他们无限的乐趣和不断的追求。因此,感情朗读在阅读教学中占有重中之重的位置。语文课上经常听到老师说“这段活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大家带着这样的心情来读一读!读出作者的……”、“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课文,把……语气读出来”。细细咀嚼这些话,我觉得学生在老师眼里,好像是情感能任意生成、自由流露的机器,想让他有怎样的心情,就会有怎样的心情。这显然是很不科学的因为朗读指导只是停留在形式上,他根本不能催生学生的情感,学生也根本不会与作者、和主人公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戚。  相似文献   

6.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是理解文章的前提,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训练项目之一。在语文教学中,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句的意思,靠读;课文的理解,靠读;体味课文的感情色彩,靠读;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更要靠读。在新课标中也有明确的规定:"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是,低年级的孩子刚刚入学接触语言文字,很难正确地把握文章内容,流利有感情地去朗读,这就要求低年级的语文老师一定要对学生的朗读多加指导和训练。  相似文献   

7.
王玉春 《考试周刊》2012,(60):38-38
“读”是语文学科的一大特色。《大纲》规定: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我们在学习每一篇课文时,首先要读,从读人手去认识文章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了解文章中所叙述的事物,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苏轼说:“三分诗,七分读。”但是我们在教学实际中,往往对朗读训练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总是把绝大部分时间花在讲解提问上.一堂课下来很少听到学生的读书声。有的课堂上,虽然学生读的次数和读的形式不少,但是这些读不是作为能力训练而是当做教学环节来安排的。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应当重视朗读训练。特别是低年级语文教学要多读少讲,朗读训练要占用较多的时间,朗读训练要有层次。如果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基本上理解了课文内容。我在教学中注意联系教材思维的境界,使教与学双边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广阔天地,营造氛围读好书,引发联想议重点,丰富想象激思维,评价激励促能力。  相似文献   

8.
一、在朗读教学中做学生的示范者 当前,朗读教学中有些教师习惯于让学生爱怎么读就怎么读,指名几生朗读后,见效果不理想,教师便再请其他学生朗读.以至于学生越读越没趣。对于低年级学生,读书还处于起始阶段,面对陌生的课文,要求学生很流利地读出其中的生字新词以及较长的句子有一定困难,更谈不上有感情地朗读。  相似文献   

9.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自读课文的教学存在两种偏向:一是不放心型——与讲读课文一样教,二是放任型——自读课文,学生自己读读而已。这两种做法都不足取。自读课文教学要处理好以下三个环节。一、思想认识上,要与讲读课文一样重视。从中学语文教材体系看,一个单元相对为一个整体,以单元为单位进行整体教学,能充分体现课文结构的综合性、序列性与教学性的原则。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人教版)将“单元知识和训练”、“思考和练习”的训练点,与篇章教材组成一个有机的教学过程。如果与讲读课文一样设计教学过程,面面俱到,老师加班加点讲,学生越听越厌烦,  相似文献   

10.
<正>一、还文言文教学课堂简约美需学生老老实实地读高中学生对文言文的读都不是怎样的重视,往往老师都已经将一篇课文教完,学生中还有不少学生难以将文言文读得那样流利,读得那样有感情,所悟也显得不是怎样的真实和深刻。这也怨不得我们的学生,因为我们平时的文言文教学是很少让学  相似文献   

11.
徐庆荣 《考试周刊》2008,(53):37-37
语感是主体对言语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生成能力和判断能力。文章中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必须通过"读"才能更充分地体现出来。文章读得越好,越能说明学生理解得深刻并受到了感染。"读"能规范学生的口语,更有利于学生增强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教学内容:科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 设计理念: 1.通过设计与生成,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懂得成功需要专心致志、勤奋努力; 2.运用多种阅读方式(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理解,并在阅读中积累语言达到预设与生成. 教学目标: 1.以读带讲,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明白做任何事情都要专心致志、勤奋努力,这样才能有所收获.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弄懂句与句之间联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形状不同的熟鸡蛋. 教学流程: 一、动手操作,引出课题 意大利有位著名的画家叫达芬奇,他小时候的绘画就是从画鸡蛋开始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画鸡蛋》(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预习检测,了解效果 (出示课件)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至少三遍,你做到了吗? 2.组词:芬()耐()简()单()肃()训()确()论() 3.标出自然段,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相似文献   

13.
教学目标1.通过自学,会读写“欣”“惕”等6个生字,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欣赏”“津津有味”造句。3.反复朗读、品味,感受小足球赛的精彩。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师:同学们,你们在双休日会怎样放松自己?昨天放了学,有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来到一块空地上,热热闹闹地举行了一场———小足球赛。(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师:听了课文,你觉得这场小足球赛举办得怎样?2.学生自读课文。3.小组合作学习生字、生词。出示自学要求:(1)想办…  相似文献   

14.
初中文言文教学五步导读法指:读背景,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多样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感情;读知文义,翻译课文,教给学生翻译的基本要领,培养良好的翻译习惯;读明内涵理解文章主旨;读中积累古文学知识、常用句式、常见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等。  相似文献   

15.
学习目标:1学习课文第4—6自然段,理解内容。2能说出回声产生的简单道理。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1———3自然段,并且学会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大家想想看,小青蛙在什么地方,发现一件什么奇怪的事?再想一想,我们是用怎样的步骤学习1—3自然段的呢?(读———议———说———读)这节课我们继续用这样的步骤来学习4———6自然段,并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导学达标:(一)读课文第4自然段。1抽读。思考:这一段写什么?共有几句话?2自读。注意青蛙妈妈是怎样做的,划…  相似文献   

16.
用“读”来教学诗歌,是诗歌的本身特点决定的。古人写诗叫“吟”诗,说明诗歌是“吟唱”出来的,别人也必须以“吟唱”的方式去领会诗中的韵味。诗歌本身内容和形式上也具有特定的节奏和旋律。因而,诗歌教学如果只囿于讲解分析,不调动学生的心眼口耳去吟诵朗读,就浪费了诗歌的价值,把一束玫瑰当成了一把萝卜白菜。而“三味书屋”式的动口不动心的浪漫读法,也只能读出词句声音,体会不出诗的感情内蕴。怎样让学生动心、动口、动容去读,读出感情、节奏、起伏,自己在日常教学中堆积了些肤浅的尝试。特别是当学生对诗的思想内容有了初步理解以后,自己通过精心设计,尽量给学生  相似文献   

17.
教学目标1 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全神贯注”的含义 ,学习罗丹做事专注的精神。2 在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的基础上 ,弄清段与段之间的联系。3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练习用“祝贺”、“莫名其妙”造句。4 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及创新思维能力。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紧扣课题 ,初读课文1 教师板书课题 ,学生快速读文 ,想想什么叫“全神贯注”?怎样才叫“全神贯注”?(不作答)2 齐读课题两遍 ,释题。师介绍罗丹简历。二、再读课文 ,自学字词1 检查自学情况。(1)出示下列词语(新词) :雕塑挚友掀开祝贺杰作诞生打扰情绪喝醉哎哟…  相似文献   

18.
教《蛇与庄稼》一文时,我俯案备课,初感困惑:教学目标怎样定芽要学生认知什么芽智能在哪芽体会什么样的情感芽三者之间有何联系芽联系起来又有何作用芽一连串问号在脑海萦绕未得其解,待到反复阅读课文始觉有点眉目。一、感知感受,明确目标要想学生学到什么,怎么去学,教师应首先要对教学内容感知感受,才能去定教学目标,想教学方法,然后让学生感知感受。为此,我一读课文,了解课文说了什么;二读课文,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这些;三读课文,知道作者为什么写这些;四读课文,想想我有什么感受;五读课文,掌握教学重点、难点、疑点、情智切入点,想教与学的…  相似文献   

19.
我经常在语文教育报刊上看到关于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发挥读在语文中所起的作用.可见引导学生读书是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的根本途径.因此,在教学中,应尽量让学生读得充分一些,练得实在一些.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以读为主,用读来贯穿教学全过程,让学生在读中明理.如果学生读书有感情了,有韵味了,进人角色了,那么这篇课文的意思学生肯定理解了,道理明白了,也可以说这篇课文学生已经掌握了.阅读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下面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安排和引导学生阅读,让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绽放光彩.  相似文献   

20.
孙园岭 《考试周刊》2013,(46):46-47
<正>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的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读课文。2.指导学生朗读,通过指导学习,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结合课文理解古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