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教育教学活动的理念和形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整体上讲,我国的传统教育大多是建立在科学主义和行为主义指导之下。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重“知”轻“情”的惟认知理论和惟理智主义得到教育界的普遍认同,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知识教学这一方面来,但却忽视了学生情感的发展和培养。在网络环境下,这种惟认知理论和惟理智主义的教育观仍旧十分盛行,最终造成了知情失衡的网络教学现状的产生。针对网络环境下情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对其加以改善,对网络教育的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为超越传统课堂范围的现代教育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网络教学为情感教育开启了方便之门。然而,偏重知识传授而忽视情感教育的倾向在目前的网络教育中并未得到根本的转变。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进一步探讨网络学习环境中情感交流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影响网络学习环境下情感交流的因  相似文献   

3.
网络教育促进学生知情和谐发展的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创设网络教育的人环境,关注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认知与情感和谐发展,已愈来愈成为学界所普遍关注的问题。网络教育承栽着终生化学习的使命,只有培养出认知与情感和谐发展的学生,才能与终生化学习的社会相适应。网络教育环境下学生认知发展与情感发展的不平衡具体表现为:网络课程内容数字化精确性与人情感性的不统一;虚拟交往中情感信息的缺失;学生在网络虚拟教学环境下难以获得真实情境中的情感体验;缺乏对学生情感的关注及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教育环境下促进学生认知发展与情感发展的策略有:树立全面发展的人理念;重视情感因素在学生认知发展中的作用;巧妙激发学生的情感;开展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虚拟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创设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4.
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呈现出许多新的教育特色,情感教学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青睐。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教师在教学中所体现的情感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表现的情感是影响教学的主要情感因素。在实施过程中,情感教学也产生了许多误区,如对情感教学含义的误解导致情感教学形式化、“重智轻情”导致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不一致、课堂教学中师生情感交流的缺失等。面对这一现象,我们应正视情感教学、正确理解和运用情感教学,使其真正服务于教学。  相似文献   

5.
网络环境下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情感教学环境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网络教育存在着严重的情感缺失,本文分析了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情感教育的必要性,探讨了虚拟现实技术在情感教育中的优势,构建了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情感教学环境,并对系统的结构和核心技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要全面实现思想政治课教育目标,就要改变重认知轻情感的教学现状,实施情感型教学。情感型教学以学生思想品德在知、情、行等方面和谐发展为目标。进行有效的情感型教学要做到:培养良好的师生情感;调节情绪,用积极的情感进行教学;师生间进行情感交流,让教学贴近时代,贴近学生。  相似文献   

7.
媒体与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网络环境下情感教育缺失的现状着实令人担心,它不仅制约着网络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也严重影响着青少年一代的身心健康。要从改变教育理念、丰富情感教育评价机制、协作学习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注重网络学习环境下情感教育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两课"情感教育目标体系构建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情感在教育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功能。“两课”教育要充分发挥学生情感的积极作用,关键是构建“两课”情感教育目标体系。其体系应以“两课”知识内涵为内容基础,心理学研究成果为理论基础,从目标分类和水平层次两个层面加以构建,使之规范化、具体化、明确化和行为化。这样有助于“两课”教师对情感教育的掌握、操作和评价,实现“两课”教学过程中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9.
当前,环境道德教育已成为我国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环境道德教育的成效并不高。环境道德教育实效性差的根本原因之一,是情感、情绪作为使教育真正具有生命活力的要素,长期被掩盖在以知性教育为重点,片面注重升学率的价值追求之下,这从根本上导致学生环境道德知识学了不少,但环境道德情感没有树立,更不能产生保护环境的行为。所有这些都让我们反思;环境道德教育作为一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教育,是否应从“唯知”或严重“偏知”的教育走向“知、情、行”并重的状态?对于环境道德教育,我们是否应不仅仅把其他学科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借用过来,  相似文献   

10.
唐欢 《考试周刊》2015,(48):34-35
当前的语文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重知轻情的现象十分严重,从而忽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教育的目的是让全体学生实现健康全面的发展。本文从论述情感教育内涵入手,通过分析中学语文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1.
教育部的一项“九五”重点研究表明,绝大多数中学生希望重视情感教学,且认为在教学中运用情感因素,实施“以情施教”时重点应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但是,由于受现行教育评价体系和选拔制度的影响,教育过程重理性知识的传播而轻情绪感染能力、情感表达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忽视了情感作为教育  相似文献   

12.
道德情感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是我们长期以来比较忽视和缺失的.当前,初中生的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着巨大挑战,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轻道德重智力”的问题;思想道德教育中“知”与“行”分离现象突出.这些都严重地制约着初中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必须加强与改善对初中生的道德情感教育.  相似文献   

13.
当下语文课堂,师生多是在“零度情感”状态下对文章进行纯客观地解读,致使语文课缺少灵气、缺乏情感,导致学生情商不高、心理素质低下等问题。为构筑语文课堂的情感风景线,教师要努力建构课堂氛围,用以激“情”;加强朗读训练,用以入“情”;提高问题意识,用以生“情”;引入课堂辩论,用以见“情”。通过“情感教育”,让学生的知、情、意、行得到高度地统一。  相似文献   

14.
严俊 《考试周刊》2012,(78):136-137
课改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使其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要让学生带着感情进入课堂,在课堂中升华情感,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授之以情,学之于情,学生就能在专注的学习环境中获得知识。地理课堂中.环境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使人们自觉地从保护环境的角度修正自己的行为。对于青少年来说.也许这一方式更容易接受,对他们的影响也更深远。在经济发展突飞的今天,许多人忘记了过去.忘记了自己所在的环境,而地球未来的生存者和延续者,如何能真正做地球的主人.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素质修养是关键之举,作为引导者的教师更是肩负重任。在课改的形势下.作者尝试每节地理课堂都用情感教育.授之以情.学之于情,“激活”地理教学。  相似文献   

15.
《天津教育》2014,(21):F0003-F0003
近年来,天津市第五十七中学实施“融情教育”,在高中课程改革中既重课堂又重活动,呈现出“课内轻松愉快,课外多姿多彩”的教学面貌。 一是打造情感体验课堂,让学生在师生情感的流动中学习新知。  相似文献   

16.
在情感体验中学语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秀艳 《文教资料》2006,(10):92-93
本文阐述传统语文教学重知轻情,阻碍儿童全面发展的问题,探讨引领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学好语文的必要性,提出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处理好“情感与认知”、“教师情感与学生情感”、“情感与人格”的关系。并从“在经验激发中——入情、在自读自悟中——动情、在领悟精彩中——移情、在实践活动中——延情”四个方面研究引领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学好语文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7.
相对传统教育而言,网络教育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学生可以随时享受到文化与知识的盛宴,但却可能导致学习研究过程中的情感体验的缺失。网络教育并不能很好地适合所有领域的学习。我们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教学资源,加强网络教育中实施情感关怀的力度。  相似文献   

18.
陶安 《继续教育》2013,(10):50-51
信息时代由于教育对情感的忽视所引发的学生情感缺失,导致的各种社会问题越来越多。网络教育作为新型的教育形式,在情感教学上面·晦着更加艰巨的挑战。文章分析了网络教育中情感交流的重要性,探讨了如何在网络教育中进行情感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19.
处理学生的“错误”,我们老师一般是通过“谈心”来进行教育的。“谈心”必须有真情的付出,才有真情的回报。“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育是个情感交流的过程,情是师生之间交流的纽带。而师生之间的谈心,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种常用的形式,是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功之一,它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心灵的交流与情感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20.
网络在教育领域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教育的缺憾,表现在使信息传播时空扩大化,知识来源多元化,师生关系民主化,教学形式多样化等方面。为了使网络教育优势得以充分发挥,需要教师全面掌握网络技术,转变权威意识并勇于存异纳新。网络给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教育面临着挑战,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等对教育的负面影响需要有效地发挥教师对网络教育的积极干预,向受教育传授方法,与其交流情感,促使其人格完善并使网络教育的功能得以创造性地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