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趋势之一:电视新闻报道的立体化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一种崭新的立体化新闻报道方式正在电视新闻围内蓬勃崛起。所谓立体化.就是对某一新闻事件进行多层次、多侧面的全方位“扫描”,既报道其“正象”,又报道其“反象”;既反映新闻本身的事实.又报道新闻以外的其它相关背景;从而把这一新闻事件“立体”地而不是“平面”地报道出去。也就是说,通过对这一新闻事件进行联想,把一切与这一新闻事件有关的事情全部报道出去,从而把新闻报道从某一点扩展到更为广阔的层面,把单一新闻深化衍生为一组新闻,使报道既有时间的广度又有空间的…  相似文献   

2.
电视新闻报道发展到今天,报道形式已发生了重大变化,简要地说体现在由过去单一的一分钟新闻发展到系列报道、连续报道、深度报道、电视新闻直播报道、组合报道……报道形式更加丰富,电视的优势较之其它传媒更加充分地得到了发挥。这其中组合报道就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更能发挥电视优势的全新报道方式。一、电视新闻组合报道概述电视新闻组合报道是:围绕一个新闻主题或新闻事件进行多角度、多层面报道的组合。它既可以是单条新闻的放大、扩展(消息+背景),又可以是多条相互关联的新闻的有机集合,从而做到对这一新闻主题或新闻事件全景…  相似文献   

3.
所谓电视新闻的立体化报道,就是以电视化手段,对某一新闻事实进行多层次、多侧面的全方位"扫描"。它既反映新闻事实本身,又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背景、意义及其发展趋势。这种报道方式气势恢宏、内容深刻,具有很强的舆论导向作用。要搞好电视立体化报道,必须准确把握其核心价值与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4.
电视新闻专题在西方称之为电视深度报道(depthreport),不管是调查性的、评论性的、分析性的还是阐释性的都应该属于新闻报道的范畴,电视新闻专题是全面、详尽、深入、及时地报道新闻的一种体裁之一,它是电视新闻领域中的一种既古老又年轻的体裁。作为有着直观表象的电视新闻报道,它不仅以其特有的真实、全面、迅速、深入、客观地展现了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还以其独到的画面感染力和现场冲击力,给电视受众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作为电视新闻记者,在公正客观地报道新闻事件的过程中,怎样来处理自己的情感呢?一、将记者的情感寓于事件和…  相似文献   

5.
电视新闻报道的立体化是电视台在报道新闻事件或人物时采用一种新的表现手法,这就是以一条主线围绕事件或人物,采制若干条新闻安排在一起,在同一时间内播出,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报道,向受众介绍新闻的现实情况,分析事件的原因、背景、意义及其发展趋势,使观众全面了解事件的全貌,是一个主题的新闻由多种形式的多条新闻来表现的方法。这种报道形式气势恢弘,震撼力大,内容深刻,具有很强的舆论导向作用,是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一种好形式。  相似文献   

6.
电视消息,不同于报纸赋予的“消息”这一概念的含义。“现代汉语词典”称:“消息:关于人和事物情况的通报”。电视新闻画面的现场性、镜头的流动性、决定了它在报道某一新闻事件时不能像报纸似的“简要”,因为观众既希望看到关键的瞬间,也希望尽可能多地了  相似文献   

7.
有一说一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9):0008-I0008
这是一个面向上班族和上网族这“两上族”的电视新闻晚报.所谓“打开新闻看电视”是对新闻的新型加工。《有一说一》的新闻软硬结合.既突出硬新闻的本质要求.同时以“软”来增加新闻与生活的关联度.亲和力,强调在硬性新闻写作中加入人情味.强化所报道事件的悬念.走新闻故事化.情节化和细节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正新闻报道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角度来讲,事实是第一性的,报道是第二性的,记者对新闻事实的发现和报道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电视新闻进程式报道既可以确保时效又能层层揭示事件真相、吸引观众对新闻事件的持续关注,还能促成问题得到公正和圆满的解决。笔者认为,电视新闻进程式报道的传播效果非常好,应该在采编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一、进程式报道能确保时效又层层揭示事件的真相电视进程式报道的最大特点,是将新闻事件发展过程中每一个新鲜的、正在变动的事实,及时地呈现给观众。  相似文献   

9.
崔幽 《新闻传播》2016,(4):87-88
电视新闻报道侵害隐私权,是新闻实践当中一个并不少见的现象。什么样的新闻采访和报道行为可能构成对隐私的侵犯?如何才能既客观地反映新闻事件又不触及公民隐私权的红线?新闻暗访和侵犯隐私权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本文对上述问题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10.
电视新闻报道侵害隐私权,是新闻实践当中一个并不少见的现象。什么样的新闻采访和报道行为可能构成对隐私的侵犯?如何才能既客观地反映新闻事件又不触及公民隐私权的红线?新闻暗访和侵犯隐私权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本文对上述问题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11.
西方新闻学将深度报道概括为“一种阐明事件因果关系,预测事件发展趋向的报道形式。”它不仅要说明新闻发生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而且要分析它的意义,预见事件的发展和影响。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是通过电视手段以视听符号对新闻事实所作的包括背景介绍、调查研究、分析解释、归纳预测的深层次传播,正因如此,理性思辨应是电视深度报道的一个显著特征。电视新闻的传播符号是多样化的,报道是立体化的,深度报道因节目时间的充实和深度的拓展,更应如此。光具备电视性,即有了视听形象直观、直接、现场性等特点,不注意传播符号的丰富和报道…  相似文献   

12.
电视新闻报道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凭借声音和画面形象地将新闻事件或有影响的社会问题、社会现象进行背景介绍、分析解释、归纳预测等。电视新闻报道既应立足于现在,又应展示以往背景,既要对事物追本溯源,又要预测未来。通过全方位的报道,达到对问题的共识或起到解疑释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孟坚 《视听纵横》2006,(3):36-37
“以现代电子技术为手段,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这是当今传媒界较为公认的“电视新闻”的定义。由于电视新闻是以声音和画面传播,所以,严格地说,电视新闻最擅长表达正发生、发展的新闻事件,是“现在进行时”;而对于“过去”或“将来”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胡斌  吴丹 《声屏世界》2002,(12):42-43
使观众对新闻事件的“身临其境”感达到最大化,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电视新闻发展的追求目标之一。“现场采访报道”所具有的深化报道内容等作用,一直占据着独特的位置。它通过记者、播音员(主持人)亲临现场的介绍和声画同步的电视传播,生动逼真地再现新闻事件现场,使观众迅速进入“角色”并被引进“新闻现场”,融入现场特定的氛围之中。  相似文献   

15.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由于记者在新闻现场直接、即兴地向观众解说或访问现场人物,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和传播优势。但令人忧虑的是,不少电视记者在现场频频“犯规”,造成现场报道传递的信息严重“丢失”和“失真”。现场“导演”行为作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记者,本与“导演”无缘,其全部任务就是以现场目击者和传播者身份,按现场新闻事件的固有逻辑,如实地进行现场解说和现场访谈。可是,有的记者却在新闻现场发号施令,要求现场人物按自己的报道设计组织和安排新闻事件,从而改变了新闻事件原有的自然发展轨迹。这就是现场“导演”行为。“导演”行为有三种类型: “重现”——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已然完成,记者为了“再现”生动的现场情境,组织当事人回到原始现场,并指导他们重演。“摆布”——现场事件正在按其自身的规律自然发  相似文献   

16.
由于连续报道是对同一新闻人物或事件接连的、持续的、全过程的报道,容易引起观众的注意,加深观众的印象。近年来这种报道形式已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电视新闻实践。但是连续报道对完整性的要求很高——它既要求每一条报道都是对新闻事实的及时反映,整个连续报道又必须能够让观众脉胳清晰地了解事件的发展过程。因此,做连续报道不仅需要记者有新闻敏感,而且还要有一定的预  相似文献   

17.
电视新闻现场直播是新闻发生的现场、传送和接受都同时进行和完成的一种报道方式,它把新闻由原来的“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变成“正在发生事实的报道”。它最大的特点是新闻发生、报道和观众收看的同步性,较大限度地体现了新闻的“快”与“真”。随着电视传输技术的成熟,尽可能地对新闻特别是突发的重大性事件进行现场直播已经成全国各电视台追求的一个目标。由于新闻事件的现场有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尽管在做直播前都会做各种充分的准备,但现场直播中的意外还是让我们有时猝不及防,甚至是防不胜防。那么如何应对电视新闻现场直播中的意外,让直播更加尽善尽美?笔者总结了两次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经验和教训,认为只有在现场技术、嘉宾以及主持人、出镜记者三个方面做好充分准备,才能从容应对现场直播中的意外。  相似文献   

18.
孙丽 《新闻世界》2012,(10):51-52
事实是新闻的本源,电视新闻是通过画面、声音和文字营造着一个无限逼近于现实的荧屏世界,让观众“耳闻目睹”后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观其形。然而,当前“原汁原味”现场感强的电视新闻并不多,观众对电视新闻存在着某种距离感、陌生感甚至不信任感。要拉近与观众的距离,笔者认为要杜绝虚假报道,让电视新闻回归新闻事件,通过增强现场感走电视新闻生态之路。新闻现场感是新闻事件的客观现场在记者和观众心里引起的主观感受,它既是记者在采访、拍摄过程中产生的现场感受,也是观众通过电视新闻的画面和声音所获得的一种亲历事件现场的真切感受。。如何使电视新闻生态化,增强现场感,笔者结合多年基层采访实践谈谈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9.
陆娜 《记者摇篮》2009,(2):44-44
众所周知,观众最喜欢的电视报道是现场报道,最喜欢的电视评论是现场述评。现场述评,作为电视新闻评论的一种,是新闻评论与电视结合而生成的一种独特的电视报道体裁。既不同于一般的电视新闻,又不同于“报刊体”评论,同时还有异于电视新闻评论中的其它诸多样式,如本台评论、短评、编前编后语等。正是这些“不同”和“有异”,形成了它自身的个性,又正是它自身的个性,使之日趋成为电视新闻评论的主体。  相似文献   

20.
电视新闻和报纸新闻、广播新闻一样,同属新闻的范畴,同受新闻基本规律的制约,因而具有相同的共性——新闻性。但电视新闻毕竟是以画面为特征、视听兼备的传播方式报道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实,是一种形象化的舆论,因而具有和报纸新闻、广播新闻相区别的个性——电视性。一条好的电视新闻应该是声音画面双方有机结合,新闻性、电视性两者俱佳。一档好的电视新闻节目亦是如此。“电视”一词源于希腊文的“从远处”、“远远的”和拉丁文的“看”,合起来即远距离传送的画面。通常用的TV不过是英文Television的简称,含意也是遥远之地能看得见的图象。相对于报纸新闻、广播新闻而言,电视新闻的优势是画面或图象,其弱势也是画面或图象。电视新闻能形象地层现事物的原貌,既可目睹,又可耳闻;它能把观众带到新事实发生的现场,尤其是现场直播,使人犹如身临其境;它能满足人们眼见为实,一睹为快的接受心理。显而易见,画面是电视新闻的最大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