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从日本人既黩武又爱美、既保守又开放,以及既自卑又自负等多方面对日本人的精神世界进行分析、总结,以期能为日语爱好者及学习者了解日本、认识日本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2007年4月11日至1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对日本进行正式访问。4月12日,日本国会众议院议会大厅。中国总理第一次站在这里,面对480名日本议员,发表了题为《为了友谊与合作》的演讲。演讲中,引用了在日本侵华,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迅速崛起的今天,日本积极配合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强化了对中国周边国家的影响。面对亚太秩序的变动和中国的崛起,缅甸实施大国平衡外交政策。日本与缅甸都有借助对方力量制衡中国,扩大政治、经济、军事合作的迫切愿望,双方找到了利益的结合点,两国关系迅速升温。因此,对日缅关系的发展需要理性观察和辩证分析。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迅速崛起的今天,日本积极配合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强化了对中国周边国家的影响。面对亚太秩序的变动和中国的崛起,缅甸实施大国平衡外交政策。日本与缅甸都有借助对方力量制衡中国,扩大政治、经济、军事合作的迫切愿望,双方找到了利益的结合点,两国关系迅速升温。因此。对日缅关系的发展需要理性观察和辩证分析。  相似文献   

5.
《生活教育》2008,(1):62-62
在某次中日中学生夏令营活动中,艰苦的训练使不少中国学生半途而废;而面对同样的困难,日本学生却全部坚持下来。活动结束后,日本一名带队老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日本的家庭对孩子进行生活教育远远胜过进行天  相似文献   

6.
2013年3月15日安倍晋三政府正式宣布日本加入TPP谈判,日本政府这一决定,一方面是为了抓住机遇参与TPP的构建,制定有利于日本的标准与规则,促进日本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巩固美日同盟,利用美国主导下的TPP战略,制约中国的崛起发展.在分析研究日本加入TPP动因的基础上,针对日本加入TPP后给中国带来的挑战,提出了自己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东亚的战略发展态势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战略.一种是日本、中国奉行的发展战略,面向未来,追求全方位影响;另一种是美国奉行的"均势"战略,面向现实,力图确保自己的领导地位.冷战结束后,在美日矛盾与美中矛盾中就集中体现了这两种战略态势的冲突.未来东亚的发展过程中,"均势"战略的实施将会遇到巨大的阻力,而发展战略也有难点,最终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战略,将代表时代前进的方向,在世界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8.
二战期间,以武力建立“大东亚共荣圈”把日本引向不归路,惨败的日本战后在保守派首相吉田茂的率领下,自主选择了“日美基轴和经济外交”战略,在亚太经济政策上主张:追随和依靠美国,以美日同盟为基轴,复兴日本经济;以“战争赔偿”重新进入东南亚市场;服从美国冷战战略,对中国实行“政经分离”原则,维持以贸易为主的事实上的关系。吉田茂的亚太经济政策为日本经济在战后十年的迅速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基础,但过分依赖美国,使日本不得不面对“半独立”、“半媾和”等日美关系问题,也延缓了对苏、中、东南亚政策问题解决的步伐。  相似文献   

9.
日本在华直接投资经历了十几年的变化和发展,投资的趋势看好,中日经济合作已经日益走向深入.然而在1997年后,日本在华投资出现滑坡.综合分析其原因有两个:一是日本经济萧条;一是中国国内企业发展的竞争.日本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有重要影响:可以促进中国贸易的增长;有利于中国获得高新技术;有利于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同时也可能造成我国国内不公平竞争加剧,影响民族企业生存与发展;还可能造成我国经济对日资依赖加强,易受日本经济波动影响.要实现双边合作关系的稳定健康发展,中日双方应加强沟通,减少摩擦;中方要继续完善法规,优化投资环境;要进一步认识日本海外直接投资规律,消除其顾虑;要逐步开放市场,吸引日本在华投资扩大规模.  相似文献   

10.
试析中日东海能源之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和日本两国都是石油消费大国,两国在寻求安全便捷的石油来源渠道上不可避免地产生战略利益碰撞。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长,日本不愿看到近邻的再次崛起,通过挑起能源领域的争端想牵制中国的发展。不过中日两国经济的高度依存与互补性也会使日本不敢贸然采取过激措施,中日在能源之争问题上有合作的基础与必要。  相似文献   

11.
鸠山由纪夫为首的日本新政府内外政策的核心已初露端倪。稳定并振兴国内低迷的经济状况、重组日本经济结构、恢复民众对政府和未来的信心是新政府对内的重要任务。外交方面,如何处理好与中美这两个对日本至关重要的大国间的关系是对新政府外交能力的考验。日美间就日本在印度洋对美供油问题上的若即若离显示了日本既想改变传统的美日同盟关系中"大带小,小服大"的不平等局面,又难以真正脱离美国实现自身目的的尴尬局面;对华关系方面,鸠山政府大力推广的"低碳革命"理念不仅是出于自身经济结构重组的需要,更有借此争取在中日关系上更有利地位的政治动机。而在与中国保持更为紧密经贸关系的同时,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历史、领土等一系列影响两国关系的重要因素,鸠山政府同样需要做好功课。无论鸠山政府对美和对华政策有何新意,都体现了一直以来日本追求其"普通国家"地位和政治大国的诉求。  相似文献   

12.
美国大企业发展模式属于自主发展型 ,日本大企业发展模式属于政府扶植型。中国大企业发展的特殊条件决定了其发展模式将更贴近日本模式 ,同时要借鉴美国模式的某些经验。中国大企业发展模式选择的核心 ,是重新界定政府与大企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作为亚洲的两个大国,中日两国的战略利益有很多是重叠和一致的。中日两国应该从建立政治上的互相信任开始,加强对话,消除偏见和误解,重新构筑战略合作的基础,为亚太地区进而为世界的和平与繁荣作出贡献。中日两国发展睦邻友好关系,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构筑新世纪的中日关系,存在很多有利条件和机遇,但也包含着不稳定因素,中日双方应从21世纪的长远观点着眼,从中日双方的战略利益出发,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把一个健康、稳定、友好、互信的中日关系带入新世纪。  相似文献   

14.
日本与朝鲜间关系的发展不仅是两国出于各自利益的主观意愿,更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美国在东北亚地区的战略态度和利益。朝鲜半岛重要的地理位置不仅使其在历史上成为各大国互相争夺的焦点,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成为美国遏制中国的重要战略工具。特别是在冷战结束后,美国更加重视朝鲜半岛在美国东北亚地区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此,美国以朝核问题为切入点,制造地区紧张气氛以维持和加强日韩对美国的军事、安全需要,同时将日朝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进程纳入自己的地区战略和掌控之中,以维持美国在东北亚地区的军事存在,遏制中国。可以说,日朝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进程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美国在东北亚地区的战略态度和利益,也因而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走向大国的中国需要重视作为重点发展的东北亚地区的崛起,这种崛起不仅仅在于东北亚的中、俄、日、韩、朝及蒙等六国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实现持续发展中达致和平与稳定,因而教育的转型和崛起十分重要。在此,借鉴国际及珠三角教育合作经验,探讨全球化时代东北亚教育崛起的战略思路,建立区域教育合作发展机制,构建中国教育高地,推进地区繁荣与稳定,形成中国走向大国需要的重要区域环境和发展基础。  相似文献   

16.
从地缘看大国战略夹缝中的蒙古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国的地缘关系分析.蒙古国当前的外交政策及邻近大国对蒙古国的战略姿态.阻碍中蒙关系发展的因素.发展中蒙关系的战略框架.  相似文献   

17.
"国民性批判"是"五四"前后中国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它发端于晚清,是当时改良派发起的启蒙新民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国民"一词的来历,梁启超、邹容等人的经历和日译本《支那人气质》的流行来看,中国国民性批判思潮的产生与日本的明六社、政教社思想的影响密切相关。但中日两国的国情不同,所面临的问题不同,因而各自的国民性批判的侧重点也有很大的不同。日本重在批判伪恶丑,而中国则重在批判"奴隶根性"。前者把保持民族独特性看作是一个文化问题,后者则把塑造独立品格看作是解除民族危亡的根本出路,即是个政治问题。这就决定了各自不同的基本内涵和历史走向。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清末中日“间岛”交涉为个案,揭示了日本歪曲利用中朝界务遗留问题,策划“间岛”事件,制造领土纠纷,通过协调与列强的关系,谋求对华扩张的有利局面,以六案交涉向清政府发起外交总体战,迫使清政府对其让步,使其在东北南部地区的势力得以大为扩张。  相似文献   

19.
西汉的内朝制度不仅是西汉政治的一大特色,而且对后世许多朝代的政治制度也有过深远的影响。政治制度实际上就是一种政治权力的分配秩序,西汉内朝政治的实质就是分割以宰相为首的政府官僚集团的权力,藉以巩固和加强皇权,是皇权与相权之间矛盾冲突的结果。它具体地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皇帝制度和宰相制度之间的关系,进而从一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