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镜像阶段”是拉康主体理论的起点,我们旨在阐明拉康主体理论中的“镜像阶段”理论,并试图以其来探讨庄子思想中的“至人”、“神人”和“圣人”形象的形成过程、心理特征以及庄子追求“至德之世”的深层心理原因这一方面能够帮助我们深入探讨庄子思想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也能帮助我们深切了解拉康“镜像阶段”理论的有效性和有限性  相似文献   

2.
华裔小说家汤亭亭在她第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女勇士》的开篇为读者讲述了一个“无名女子”的故事,这一形象一直被评论界看作是“弱女子”的典型悲剧形象,与后来的“花木兰”以及“我”形成对比。运用雅克·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分析其在文本及华裔所面对的现实世界中所产生的镜像作用,使我们从这面“无名女子”之镜中看到华裔真正形象,从而完成华裔身份的重新建构。  相似文献   

3.
目前,国内外学者基本都已肯定拉康"镜像阶段"理论对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影响,关于这两者之间关系的论述似乎已在学界达成一致。但依旧很少有人对阿尔都塞在《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1)中对拉康"镜像阶段"理论的援引进行分层解读,通过完整地呈现主体的构建过程,向人们展示资产阶级大主体如何运用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来复制象征世界的镜像结构,以保证主体之间持续而自觉地进行彼此之间的相互建构,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相似文献   

4.
以拉康的镜像理论解读《人造黑人》中海德先生的主体意识变化,其经历了从在“镜子”前陶醉于想象的主体统一性、随后发现了理想自我的虚幻性到最后在新“镜子”前重新构想出主体“统一性”的变化过程。他失而复得的主体统一性不过是想象出来的又一个理想自我。  相似文献   

5.
刘玙 《海外英语》2024,(2):205-207
《紫色》是美国作家艾丽斯·沃克于1982年发表的长篇书信体小说。沃克以独特的视角,描写了身心遭受巨大创伤的黑人妇女希莉在三位黑人姐妹的认同与鼓舞下,主体意识逐渐苏醒,最终奋起反抗完成了自我身份的归复。镜像理论是雅克·拉康理论构建的核心和逻辑起点,他提出主体的形成不是出于自然的,而是建立在与“他者”的关系上,自我即“他者”。文章将以雅克·拉康的“镜像理论”为切入点,探讨《紫色》中女主人公希莉的自我身份的追寻过程。  相似文献   

6.
约翰·冈田的小说《不-不仔》讲述了二战之中日裔青年山田一郎在面对征兵令的问题时做出否定回答,从而历经了不同的命运道路的故事。由于一郎的两个否定回答与他的母亲的信仰有着密切的联系,又因为母子之间的一次激烈争吵中重要物件“镜子”的出现,使得母子关系与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中的“他者”与“自我”相契合,也让利用镜像阶段理论深度分析隐藏于矛盾表面之下的一郎与母亲的关系成为可能。所以从前镜像阶段、镜像阶段和后镜像阶段的顺序可以剖析出主人公一郎从混沌迷茫的状态,通过与“他者”母亲的区分与疏离最终走向成熟完善的“自我”的过程,进而论证整个过程中的母子关系并不是绝对对立的,也可以更好地解释利用镜像阶段理论进行文学批评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7.
本文尝试转换视角,采用拉康镜像论解读《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拉康的镜像理论与自我身份认同紧密关联,主体的生成是建立在与他者的关系之上。本文拟主要从拉康的镜像形成的阶段性来阐释主人公的身份建构过程,从他者的干预来阐述爱丽丝的身份认同。作者卡罗尔在创作的过程中也同样实现了自我身份的认同。  相似文献   

8.
拉康镜像理论的理论来源及其理论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拉康的镜像理论以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和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为主要的理论来源,通过分析二者同拉康镜像理论之间的关系可以理清拉康镜像理论的发展轨迹。拉康的镜像理论有其自身的内部张力,基于对拉康镜像理论的内部分析,能够明确该理论的理论构建。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社会中,拉康的主体理论对于人们认识"主体"这一概念的影响可谓是颠覆性和开创性的,尤其他的镜像理论影响更是深远。基于想象界的镜像阶段的主体只看到自我虚幻的统一性,将他人误认为自我从而成为一种异化主体;而进入象征界的主体则能够认识到主体与世界的分裂性,承认自我根本上是一个他人。昆德拉小说中的无知者与清醒者两种人物形象恰恰是异化自我与认识自我的真实映照。  相似文献   

10.
学前教育应促进幼儿主体性的发展.依据拉康的镜像理论,主体的形成需要经历前镜像阶段、镜像阶段与俄狄浦斯阶段,最终形成具有"想像界""象征界"与"真实界"三个层次的主体结构,其实质是个体在与他者交往互动中不断以他者的评价与自我的反思为参照建构完满的理想自我的过程.幼儿教育应重视儿童主体诞生的痛苦方式,关注他者对儿童主体形成的解放力量,超越主客二分的二元思维模式.在建立主体间性中促进儿童自我意识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1.
运用拉康的镜像理论对弗吉尼亚·伍尔夫的长篇小说《幕间》中主人公伊莎和众人的镜像分析,发现无论对于个体还是集体,镜像阶段都是主体成长的重要时期。在这篇小说中,作家将关注的目光从女性个体的生存空间扩大到整个人类的文明进程,体现了其对人类生存境况的探寻及对人类历史的哲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拉康的主体理论为指导,从镜像阶段理论和欲望理论的角度出发,对盖茨比的人生历程进行了梳理,探讨了《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悲剧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3.
运用拉康关于主体心理结构三个级别的理论对《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主人公霍尔顿的心理因境进行剖析,认为霍尔顿的心理发展在短短两天三夜里经历了不同时期。“镜像阶段”霍尔顿形成虚幻但完美的“自我”——做童真的救世主。在象征级中,霍尔顿感到“父亲之名”对镜像的强大威胁,被象征性的阉割了。最终,霍尔顿徘徊在想象级和象征级间无所适从,不时表现出想回归真实级的冲动。  相似文献   

14.
雅克·拉康的镜像理论认为,主体的认知和成长是在跟他者的相互联系中产生的.主体只有通过“他者”这个象征性的语言介体才能成为具有社会功能的人,同时主体是他者的他者.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小说《追风筝的人》里的主人公阿米尔通过与他者哈桑、父亲以及大他者一社会环境的激烈碰撞和冲突,完成了个人的成长.  相似文献   

15.
李迪 《文教资料》2014,(29):149-152
镜子是电影中的常见道具,而精神分析在电影的发展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指导着电影的创作,甚至成为了电影表现的对象。镜子这一道具在电影中,有着认知与迷茫两层不同的寓意,镜子之所以能承载这些含义,主要是取决于其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为其赋予的丰富文化特性。而其相对应的精神分析理论则主要涉及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理论、拉康的“镜像阶段”等,只有对自己有理智的认识和对于本色的坚持,才能活出真正的自我。  相似文献   

16.
评"俄狄浦斯情结"中的主体和欲望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俄狄浦斯情结”概念包含着两个悖论性的问题:“主体”和“欲望”。拉康提出“镜像阶段”说,发展并“哲学化”了其中的主体问题,同时也使其中的悖论更为突出;德鲁兹等则提出了“反俄狄浦斯”的口号,以“精神分裂主体”的“欲望”来对抗资本主义对无意识领域的扩张。但这终究是一种空想。  相似文献   

17.
王尔德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描写了人类自我身份主体建构中的多重困境:自我身份建构中的认同缺失、主体认同分裂、身份分裂以及失败的自我异化给主体带来的伤害和毁灭。从拉康的镜像理论来看,小说以画像等镜像形象为载体,描写了主体自我建构过程中他者与自我的争斗和角力以及自我异化的过程。通过这部小说,王尔德表达了自己在自我身份建构中的困境和焦虑,展现了他复杂的心理斗争过程。  相似文献   

18.
长久以来,对于《呼啸山庄》的研究多集中于叙事技巧、象征性书写以及自然和谐意识的阐发,但是在人物性格的分析上却忽视了后现代心理分析方法的应用。本文试图通过运用拉康“镜像阶段”的相关理论解读男女主人公的心理特质,进而论证两者均是寻求一种自我认同。  相似文献   

19.
吉尔曼的著名短篇小说《黄色墙纸》讲述的是一位知识女性从精神轻度抑郁恶化为疯女人的过程。本文借助拉康的镜像理论分析女主人公对于夫权的误读以及她对"伪主体"地位的认知,揭露父权的虚幻镜像对女性的戕害,呼吁女性应该敢于打破父权镜像,勇敢地走出父权的牢笼,拥有独立自主的生活。  相似文献   

20.
《鹿苑》是诺曼·梅勒的第三部小说。它充满了对享乐纵欲主义的讽刺和批判。批评界对这部小说的评价毁誉掺半。至今为止很少学者从拉康的镜像理论视角评论《鹿苑》,尤其是在女主角埃琳娜的身份建构方面。拉康的镜像理论为埃琳娜的主体建构过程提供了有力的参照,揭露了其身份建构失败的原因。小说中的他者意象是影响埃琳娜心理成长和身份建构的重要因素,对埃琳娜的身份建构产生了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