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周易》以《说卦传》为理论纲领,《说卦传》的思想理路是使《周易》“经传统一”的逻辑始点。《说卦传》承诺了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其以“中和贯通”的思想理路和“说卦和中”的理论架构,使《周易》的历史与逻辑、形式与内客、思维方式与概念范畴实现了理论统一性。  相似文献   

2.
《周易·说卦》中的卦象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它包含意象、结构、功能、性格等原型,是中国文化和文学的原型结构。将这种原型类型与西方由荣格和弗莱从不同角度提出的原型理论加以比较,特别是将《周易·说卦》中抽象出的能够表现四季八方的八卦图与弗莱的四阶段原型图式作对比,我们能够得出二者存在的相通性,而《周易·说卦》有更为丰富的语义及功能,它对西方原型理论产生了启示和影响。  相似文献   

3.
"卦气说"是我国两汉象数易学的重要内容,此说由孟喜首创,旨在占验,重视天道与阴阳消息,并将"易"与四时、月候、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相配合,从而开启了两汉<周易>象数易学体系的建构,对后世易学及政治、社会和自然科学产生过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由于<周易>的博大精深,后世学者对<周易>的阐释是自行其说,莫衷一是.正确理解<周易>思想体系的整体统一性是解决易学问题的关键,也是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所在.  相似文献   

5.
《周易·说卦》简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说卦》的意义、《说卦》在《易传》中的位置、《说卦》形成之时代及其作者等方面 ,肯定《说卦》之成约于《周易古经》六十四卦同时 ,其作者应为西周至春秋之筮官 ,孔子整理《周易》可能包括《说卦》在内。  相似文献   

6.
帛书<易传·要>第四章<损><益>卦论是整个帛书<易传>中最精彩的一段文字,孔子称之为"损益之门"和"易道",可以说是整个春秋战国<易传>思想的一个结晶,是汉代易学思想发展的基石,但是却没有在通行本中流传下来.本文通过对损益卦论内容的分析,将帛书<易传>中<二三子>、<系辞>、<易之义>和<要>四篇文字的内容与今本<易传>中"乾坤之门"论说进行梳理和比较,并将这种梳理与帛书和今本两种<易传>传播历史脉络的梳理相结合,试图找到为什么损益卦论没能流传的原因并认为如果将"损益之门"与"乾坤之门"结合在一起作为理解<周易>的经和纬,可以更好地帮助读者较为方便地入<周易>之门.  相似文献   

7.
江永力主《河图》《洛书》的真实存在,而被排除在主流易学研究之外,但他的"卦变"说却极具学术价值。江永提出"以相反卦为卦变"的主张,在批评朱熹"卦变"说的基础上,构建其特色。首先,他"以相反卦为卦变",以解决彖辞中的"往来"、"上下"等问题;其次,他的"卦变"说不涉及爻辞,从而避免了爻位的"升降"问题;另外,他否认"卦变"的多源途径,主张一卦自其相反卦而来等。江永自叙其"卦变"说源自薛温其,其实继承和发展了朱震、俞琰、来知德、黄宗羲等人的"卦变"理论。他的"卦变"说虽然应验之处颇多,但仍然不能一以贯之,"以相反卦为卦变"忽略了"相对卦"的"卦变"问题;他的"卦变"说以解释彖辞为目的,有附会的嫌疑和不能"归一"的弊病;他注重彖辞的变化而忽略了爻位的升降,不符合《周易》"唯变所适"的原则。总之,江永"卦变"说能够将"相反卦为卦变"的理论臻于至善,但仍然不能解决"卦变"的千古难题。  相似文献   

8.
全面揭示《说卦传》千古失传的中天八卦内容,它连接多章,是该文的核心,是纳甲的;"易逆数也"是指"雷动"卦序的震九坤二,其正序是坤一乾二;帝即北辰太一,乘斗车周行,由"帝出于震"等推知中天震位在北辰,广义中天八卦序含太一,中天太极确定中天位序。使《说卦传》与郭店楚简《太一生水》建立同质性,进一步确定了老子哲学的神秘母宫。  相似文献   

9.
如果我们分析一个卦符,第一个要接触的就是卦象,然后依据卦象判断卦意,否则便难窥其奥;同时要说明的是,六十四复卦每一卦的整体之象是大象,每一爻所显示的是小象.对<周易>的研究,只有抓住了卦数和卦象这两个因素,才可能有章可循,进而探究"弥纶天地之道"的深刻哲理.  相似文献   

10.
在《易》类书籍标点中,六十四卦卦名是否应加书名号,各书观点不一,莫衷一是。现行《周易》由《经》和《传》两部分构成,《经》指《上经》和《下经》,《传》指《上彖》、《下彖》、《上象》、《下象》、《上系》、《下系》、《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十篇。《上下经》为六十四卦总名,可加书名号;六十四卦为经文之正文,可不加书名号。其实六十四卦卦名作为专名更早于篇名,专名之义更广于篇名之义。若加上书名号,则六十四卦违离卦名取义于卦象之原理,于《易》源于象之旨远矣。在通行《周易》各本中,六十四卦卦名多在目录中出现。这种做法只是为了方便读者检索,并不等同于篇名。六十四卦卦名勿须加书名号。  相似文献   

11.
《易经》不仅包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还具有很高的学价值。《易经》封爻辞运用了与形象思维极其类似的创作方法-“观物取象”之法,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和象征,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加以叙述和描写,并在章法结构上体现出节奏感和韵律感。因此,《易经》某些卦爻辞具有明显的诗歌特征。  相似文献   

12.
提倡“忧患意识”,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时刻保持警惕之心,不断进行反省悔悟的思维方式,在《周易》卦爻辞和《诗经》当中,均有所体现;到春秋时期,此种警惕戒惧的观念,也经常被人们所引用,强调要“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而战国时期形成的《易传》,在此基础上又作了较为系统的阐发,明确地将“忧患”提升为范畴,自觉地倡导“忧患意识”,并初步建立起了一个理论体系,影响极其深远。历代易学家、思想家又加以凝炼和升华,使“忧患意识”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大精神象征。《周易》在铸造中华民族精神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易经》的卦符是最古老的符号系统之一。本文试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卦符的符号性质、符号体系 ,以及它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诠释 ,以图破除人们对卦符的神秘感 ,并对《易经》符号的魅力有更深的认  相似文献   

14.
<周易>作为儒家经邦济世宝典,孔子对其"和为贵"的理念有深刻阐述.<周易>诱导人们涵养心性和谐的精神境界,坚持"与人为善"的宽容心态,营造"安土敦仁"的和谐政局,维护天人和谐的生存环境.数千年来,<周易>所倡导的和谐理念已深入人心,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思想财富, 对于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启迪良多.  相似文献   

15.
北宋熙宁科举改革中颁布的、由王安石领衔编撰的《尚书新义》,既是官方的经解,又是新学学派的代表著作之一,影响科场达六十多年.它集中体现了王安石的政治理念与学术思想.在诠释《尚书》时,王安石标举"天道"与"人事"的对立,并在两者之间建立起普遍而紧密的联系.其目的是"以道揆事",即把自己的政治理念附会于《尚书》,通过解释《尚书》来介入政治实践,达到推动变法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易》何为而作”为易学史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文章尝试从朱子论《周易》的成书过程,分析朱子从伏羲画卦、文王周公重卦和作卦爻辞到孔子作十翼论证朱子所主张的作《易》目的是如何得以实现的。“易本卜筮之书”是朱子一以贯之的对“易何为而作”这一问题的回答。此论断构成朱子全部易学诠释工作的基础,集宋易之大成的朱子易学体系只有藉此才能得到适当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苏辙是北宋名的学家,思想家和政论家,《诗集传》是其研读《诗经》的重要学术作,此书阐述了他独特的《诗经》学思想和政治学态度,其中最重要的特点,是打破了盛行千余年的《诗序》的束缚,对于《诗序》的作及其尊废提出了突破性的看法,并主张序言诗,这在整个《诗经》学史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探讨了苏辙在《诗集传》中对于《毛诗序》的辩驳,以正视苏辙在《诗经》学只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中华文化重要之源《周易》蕴含非常丰富的生态美学思想,主要表现为:自然之美、人和自然的和谐美、人类社会的和谐美以及人自身德与行的和谐美;英国作家劳伦斯在其作品中深刻地批判了工业化对自然、人的精神、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带来的破坏,用自己的创作竭力寻求自然之美以及和谐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二者的生态思想有共通之处也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9.
南朝莒人刘勰所著<文心雕龙>的思想源头是<周易>哲学从"三才之道"到文学本体论,从"变易不易"到文学通变论,从"易尚中和"到艺术和谐论,从"现物取象、立象尽意、尚象制器"到创作认识论,形成易学与文学合流的"龙学"活水,说明刘勰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理论家,而且是一位善于推理、辨析的哲学家和易学家.  相似文献   

20.
《周易》的“太和”理念及和谐社会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崇尚"和谐"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关于和谐理念及其构建和谐社会的探讨,又以《周易》最为丰富。然而,它有着怎样的来龙去脉,又体现着怎样的哲学道理,我们确实不甚了了,仍然有进一步加以清理的必要。《周易》的太和观念有着深厚的文化和思想渊源。晏婴的和同之辨突显了相反相济、相异相成的道理,实乃《周易》"君子以同而异"的来源之一;孔子的"宽猛相济"所达到一种"和之至"的状态,也即《周易》所谓的"太和";而《论语》中有关"和为贵"的论述又开启了《周易》"履以和行"的先河。《周易》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原则和具体措施,可归纳为:上下交感;求同存异;分配公平;节以制度;树立与保持忧患意识;不断变革,使社会充满活力;天人谐调。《周易》不仅在继承和阐发先贤思想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保合太和"的最高价值理想,而且试图将其付诸实践,所提出的许多理论原则和具体要求,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重要价值,值得我们加以汲取与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