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雷琨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0):155-155,157
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为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大学英语教学也应当以全新的视角看待学生、课堂设计和学生评价,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因"才"施教,即以学生不同的智能特点,按学生的需求授课,灵活多样地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并采取个性化地评测方式,从而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
从突破惯式,找准"切入点"构筑"个性线";因"角"施教,把好"契合点"构筑"层次线";创新导航,立足"关键点"构筑"新视线"三个层面创新民办高校廉政教育的治理思维,是有效构筑起利国、利校、利师生廉政教育线阵架构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需要,催生了大学英语选修课的开设,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发展方向。本文从课程设置应遵循因才施教、持续性、与本校实际相结合、纵向和横向相结合、专业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原则等方面,论述提升大学英语选修课质量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我们必须在语文教育中应该多注入人文教育,人文熏陶;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果;因村施教,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在语文能力训练的同时,进行思想教育。总之,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方法,语文教师应利用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人文性"、"基础性"等特征,从知识传授的方法进行有效的教育,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为祖国培养出过硬的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5.
从外延界定的角度分析道德教育的因“人”施教、因“才”施教、因“材”施教,提出了道德教育因材施教的可行性,理清了与易混淆概念的界面。并在此基础上,从“材”和“教”的界定、“材”和“教”的关系两个角度赋予道德教育因材施教以新的内涵,提出了道德教育因材施教应具有的教育意义:将“人”作为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充分考虑道德个体差异的存在,关注道德个体并关注道德教育与心育的交叉与融合。  相似文献   

6.
探究性实验是一个因校、因地、因课题而制宜的复杂的施教过程,如何结合校情和生源情况有效地实施探究性实验教学,需要从实际出发在行动中不断研究。实验探究活动的核心应该是"提出问题"、"实验验证"和"反思与评价"三个环节。  相似文献   

7.
在数学教学教育逐步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过程中,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是:更新观念,开拓创新,因能施教、张扬个性。本文主要介绍一种体现人性化的教学模式——"绿色"教学法。  相似文献   

8.
培训是促进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提升其业务能力的重要途径,而培训模式与培训效果直接相关。当前,社区教育工作者培训应遵循"学员为本"取向、注重"因需施教"原则、注重"反思性思维"培养、注重参训者的可持续发展价值取向,以此探讨四类社区教育工作者培训模式,以期能为社区教育后续研究提供建议与参考。  相似文献   

9.
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也要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首先阐述了大学英语课“课程思政”的意义,然后分析了高职大学英语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现状,最后从高职英语课做好价值引领、深挖思政元素、注重因村施教等方面探讨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英语教学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0.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具有"高等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双重属性。基于"高等教育"的共性,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都应当具有"大学精神"的基本内核;基于"职业技术教育"的个性,高职院校应当突出"职业精神"和"技术精神"。高职精神属于大学精神的范畴,共性的"大学精神"的基本内核、职业精神、技术精神是高职精神的基本内容。高职院校不失共性的"大学精神"的基本内核,高职院校才可保证其不失"高等教育性";不失"职业精神"和"技术精神",才可保证其不失"职业技术教育性"。  相似文献   

11.
教育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百年大计。作者在对学生进行传、帮、带,近距离、共事式的实训教学中,感悟到因才施教(即对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和引导)的重要性与合理性。而因才施教的关键在于对每一位学生的客观认知和公平评价,这种客观评价首先来自学校、教师非概念化的教育理念和评价体系。唯其如此,教书育人、人文教育等在我国才能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才能培养出真才实学的有用之才。  相似文献   

12.
刘玉  李华伟 《文教资料》2014,(13):103-104
先秦时期是我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黄金时代,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思想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德育方法。从教育者施教的角度看,有因材施教法、身教示范法、情感交流法、循序渐进法等施教方法。本文主要探讨这些施教方法对大学德育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实施“双性化教育”不能忽视“因性施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儿童实施“双性化教育”势在必行,但是实施“双性化教育”不能忽视“因性施教”。理想的教育模式是“双性化教育”与“因性施教”相结合,应重视在儿童性别同一性形成前提下从两性差别的角度来培养双性化人格。  相似文献   

14.
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女居多,如何把孩子教育好,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是每个家长都关心的问题。其实,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家长感悟体验人生的过程,是和孩子共成长的过程。而在对孩子进行因势施教、因时施教、因地施教、因龄施教、因情施教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的幸福,体验到了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快乐。  相似文献   

15.
由于中国教育比较重视学习分数,所以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不注重学生逻辑思维拓展,导致中国教育下的青少年被家长和教师所看中的高分数逼得透不过气,其结果只是适得其反。同时,高中数学和大学中的高等数学有很大的联系,其逻辑性要比之前接触的初等数学更难理解,导致学生数学学习难度加大。所以如何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质量,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需要从学生和教师两个角度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论语》一书中的很多内容都体现出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今天的教育者因借鉴两千多年前孔子的教育思想,吸取孔子思想的精髓,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而非因教材施教、因学科施教、因分数施教.  相似文献   

17.
男孩在当今学校教育中日益被边缘化,教育性别公正缺失凸显。"阴柔"型的学校文化、僵化死板的考试制度、教师教学模式的单调和规训、女孩自身客观优势等共同导致男孩教育危机。要改变这种现状,学校应尊重儿童特性,实施因性施教,特别关怀问题男孩,加快推进新课程改革,从而积极应对教育的性别公正缺失。  相似文献   

18.
由于中国教育比较重视学习分数,所以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不注重学生逻辑思维拓展,导致中国教育下的青少年被家长和教师所看中的高分数逼得透不过气,其结果只是适得其反。同时,高中数学和大学中的高等数学有很大的联系,其逻辑性要比之前接触的初等数学更难理解,导致学生数学学习难度加大。所以如何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质量,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需要从学生和教师两个角度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一些大学的实用性、功利性越来越明显,高等教育的育人属性越来越被弱化,大学成了"精神本能退化的工场",使人失去了自我和生命本能。但就教育的本质而言,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大学如何发展,高等教育的育人本质始终是不会改变的。大学就是因为其培养人才的基本社会功能而存在的,高等教育首先培养的是"人",其次才是"人才"。高等教育只有坚守"育人为本"才是正道,高等教育必须回归育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存在着政治化、知识化和低俗化的"非哲学"施教方式,要彻底转变这种旧的教育观念并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生活世界"出发,恢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哲学本性,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生活化的新理念。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生活化,既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的本真精神,又直面了当下我国的现实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