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纵观近年的中考、高考作文试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等,试题的内容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与灵活,它要求作者摈弃条条框框,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展露自己的人格世界。可见,要想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必须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意识。学生习作一般都从模仿开始,然而,现在学生作文中严重存在的雷同化现象以及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严重萎缩,不能不说与片面强调模仿有很大关系。有人是“依葫芦画瓢”,以模仿得“像”为目标;也有人是活用别人的方法而不为别人的方法所拘,斟酌损益,取长去短,创立自己的方法。我们提倡的是后一种模仿。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迈出第一步后,紧接着就要创造,创造才是写作的真正目标。结合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我归纳出了以下几点作文创新教学法:  相似文献   

2.
唐修《晋书》是翔实史著,又具有浓郁的文学色彩。选载之文的骈俪化和史臣行文的骈俪化是《晋书》骈俪性的集中体现。晋代骈文并非如南朝文风绮靡淫丽,而是以典雅、工稳、理周、辞巧为特征,受到南朝文论者和唐初史臣的肯定和赞誉。《晋书》选载之文多为骈俪化应用文体,其功能由以抒情为主向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兼具的成熟体式演进,就此意义而言,唐修《晋书》不仅是一部晋代骈文总集.而且不失为一部翔实的晋代骈文发展史。  相似文献   

3.
韩邦庆的《海上花列传》以“近真”的笔法和“平淡自然”的艺术格调为当时上海社会写真,是近代狭邪小说的压卷之作,但关于这部小说的创作动机众说纷纭,胡适从作者当时的经济状况、成书时间及作品本身入手,认为这决不是一部“谤书”;王燕从韩邦庆本人的生活经历、性格特点入手分析韩邦庆借此书行敲诈之术的可能性,两人都本着从客观出发的原则,力图恢复韩邦庆写作《海上花列传》时真实心态,还历史以真实。  相似文献   

4.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述了“渑池会”的前因后果及全过程。席间有“赵王鼓瑟”、“秦王击瓴”一个细节,这个细节很值得探究。从当时的背景看,“鼓瑟”“击瓴”绝非“以相娱乐”,也不仅仅是简单的相互嘲弄,当有其特定的隐含之义。笔认为:“赵王鼓瑟”、“秦王击瓴”是“渑池会”秦赵斗智的高潮表现,是通过“鼓瑟”、“击瓴”表达了在外交场合中当说而义不能直陈的内容,是一种外交辞令的委婉暗示和隐谐。  相似文献   

5.
司马迁笔下的历史其实也是人性的历史,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司马迁笔下的人物面对残废时所表现出来的形形色色的姿态上。  相似文献   

6.
《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性历来都受到世人的推崇。以其中一篇代表作《廉颇蔺相如列传》为剖析对象,按文学作品诸方面的特点作粗浅分析,旨在进一步地说明《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7.
人教社高中《语文》第六册《屈原列传》中,编者对“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一句如此注释:“夺,强取。下文的‘不与’是不给的意思。”此解.乍看似通,但揆情度理.便颇感蹊跷:对屈原,“王甚任之”,上官大夫想公然抢夺,他没有胆量,此其一;“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同朝为官,看见便抢,太没有风度.此其二:“屈平属草稿未定”,仅是草稿.尚需改动.抢了没有作用.此其三。即此三点.便可看出.起草宪令是楚王交给屈原的任务.  相似文献   

8.
《秦本纪》与《商君列传》间的“互见”关系具有特殊性。借助这种互见关系,司马迁实现了对秦穆公与秦孝公两位霸主在治政思想、所求之贤类型、所任能臣建树三方面的对比。司马迁在前代史料的基础上,构建了新的秦史发展脉络,他不仅以“通”的眼光展示了秦的发展历史与重点阶段,而且敏锐地察觉到了从秦穆公到秦孝公所发生的历史转变。通过与秦穆公施德行仁的对比,司马迁从秦孝公处找到了秦亡的祸根,这不仅总结了秦亡的历史教训,而且以“通古今之变”的方式对汉政提出了“秦鉴”。  相似文献   

9.
昨梦芳洲采白藏.归期且喜故园春。(钱起《送褚大落第东归》) 有的诗题点明送别之意,诗中出现“白蒴洲”这个地点。如: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范晔《后汉书·党锢列传》的具体分析,论述了党锢之祸的背景、党人失败的历史原因及其影响.对整个党祸的事件做了较详细的介绍,以期能从历史事件中吸取经验教训,深比对历史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元杂剧《冻苏秦衣锦还乡》取材于《史记》中的《苏秦列传》、《张仪列传》,但是在《史记》的基础上,剧作家通过采用情节移植、设置悬念、改简略为具体的艺术手法,实现了叙事焦点的转移。《史记》关注的是苏秦的政治作为,而杂剧关注的是苏秦在争取功名前后亲人之间的关系,通过苏秦前后的落魄与富贵来表现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从重历史到重人情,苏秦的形象也发生了一些改变,司马迁笔下的苏秦是一个才华横溢的纵横家形象,而元杂剧中的苏秦还参杂着落魄文人的形象,并且恩怨思想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袁盎为公允,敢言直谏。他强调等级名分,要求人们都按“札”的规定行事,不能有越轨行为。文章中所写袁盎与皇帝、丞相(绛侯)、诸侯王(淮南王)的几件事情,都是围绕着这一中心来选材的,通过对这些典型事件的精细刻画,把袁盎的性格特征较鲜明地突出了出来。  相似文献   

13.
刘先军 《湖南教育》2002,(17):37-37
《廉颇蔺相如列传》生动刻画了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赵惠文王等一批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他们或耿直或忠厚,或鲁莽或机智,形象鲜明生动,令人叹服。现就文章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赏析一二。抓住人物特征,人物形象凸现纸上。司马迁善于抓住人物主要特征进行极力渲染。如在对事迹颇丰的蔺相如这一形象进行处理时,便抓住“智勇”这一特征为核心展开描述。正如他在本传传末所论赞的:“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也。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  相似文献   

14.
从《海上花列传》看晚清上海人之商业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写于1892年的《海上花列传》,更多地被看作是一部青楼小说,但由于其产生于晚清之上海,故小说中能看到晚清上海人浓浓的商业意识。从妓院的兴盛、“四民”地位的变化、人际交往等几个方面对这种商业意识进行分析,可以透过一部小说看到晚清上海社会背景的一面。  相似文献   

15.
《史记·货殖列传》的体例问题是一个老而未决的问题,自明代至今,它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对其谈说、研究的言论、论文不断,但大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其实对《史记·货殖列传》体例的分析判断,应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看作者司马迁自己怎么说的,二是看本传具体写了什么和怎么写的,三是看《货殖列传》与《史记》中其他人物传记写法是否类似.从这三个方面对《史记·货殖列传》考察、分析、判断,《史记·货殖列传》的体例应属人物列传.  相似文献   

16.
17.
王长福 《学语文》2012,(4):27-28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和原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屈原列传》中的“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和“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夺之。屈平不与”两句在理解上颇多异议。  相似文献   

18.
“挂羊头,卖狗肉”本作“悬牛首,卖马肉”。“悬牛首,卖马肉”语出《晏子春秋》:“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裂衣,断其带。裂衣断带,相望而不止。晏子见,公问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裂断其衣带,相望而不止何也?’晏子对曰:‘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公何以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悬牛首,卖马肉”比喻传美名,做坏事,挂真招牌,卖假货色。那么,“悬牛首,卖马肉”怎么会被“挂羊头,卖狗肉”取而代之呢?这要从狗肉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发展演变说起。  相似文献   

19.
《屈原列传》中有一个楚怀王,《项羽本纪》中也有一个楚怀王。有人问:他们是一个人吗?  相似文献   

20.
东汉著名四川籍文人李尤的事迹,记载于《华阳国志》和《后汉书·文苑列传》本传,但较为疏略。本文检核有关史料,对其生平事迹和文章著述做了深入考证,探讨了三个主要问题:一是李尤在和帝、安帝时参加校书修史的情况,二是李尤在安帝末年谏废皇太子的情况,三是李尤文章著述及后人对其评价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