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潇  公维余 《东南传播》2011,(10):102-103
《红槐花》作为一部红色献礼剧,对爱情进行主旋律的阐释,在红色剧热播季中另辟蹊径、独树一帜。在爱情史诗的抒写中,塑造了饱满的人物形象,植入了明晰的意象符号,为感情赋予了历史的厚重感。  相似文献   

2.
重大革命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一改传统主旋律影视剧“身居庙堂”的刻板印象,以独特的叙事方式打破年龄世代、兴趣圈层的传播桎梏,获得了受众青睐。本文从观剧评论入手,结合影视内容,采取内容分析法,并借助NVivo软件探寻其在观影过程中形塑的多元身份类型。通过梳理观众的自我身份,阐释了《觉醒年代》如何借助影视文本再现集体记忆,引发受众情感共鸣,从而完成观众的自我身份建构,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此外,对其热播“出圈”经验的分析,也为今后同类题材作品创新发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3.
《红地毯》是南京电视台1988年拍摄的一部电视剧(四集),已在不少电视台播映,引起了比较强烈的社会反响。如同其他带有探索性的电视剧一样,《红》剧得到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因此,如何看待《红》剧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艺术,就是一个值得探讨与争鸣的问题。卢惠民同志的这篇文章可以为我们的研讨起到引发的积极作用。欢迎看过《红》剧的读者及早赐稿,共同讨论。我们相信,这对今后提高电视剧创作的质量必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电影《长津湖》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的情感共鸣和价值共识,丰富了主旋律影视传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家国情怀和价值理念的传播形式及叙事方式.它以正义战争的主题设置,激发了人们对弘扬抗美援朝精神的思考,关联着家国情怀的记忆和镜像.宏大的战争叙事、微观的人物塑造、红色文化挖掘的历史、生活、视觉传播情境创设,在引起观影者情感共...  相似文献   

5.
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来说,《感动中国》的人物评选与宣传活动正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榜样示范法,即向社会宣传典型人物事迹,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并促使大众向榜样学习。《感动中国》可以说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一种创新,对我国以后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感动中国》对思想政治教育榜样示范法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王锟 《青年记者》2016,(35):63-64
话题剧已经成为颇具代表性的一种电视剧新形态.虽然学术界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对于话题剧的理论界定,但是不少研究者已经开始进行尝试,笔者认为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中国传媒大学卢蓉在《新时期“话题剧”审美文化价值分析》一文中的定义:“以某种社会共同关注的现实‘话题’为故事核心,反映社会焦点、热点,对当代人生活及情感给予极大关注,在热播中引起观众共鸣和热烈讨论的电视剧作品统称做‘话题剧’.”①  相似文献   

7.
"青春"是一个普遍性的时间概念。所有人都经历过青春时期,对过往的那一段时间的经历和情感是有很多普遍共鸣的因素。"青春"叙述是超越时间与国境,不断制作影片的老题材。韩国的青春电影有着其独特的特点,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在文中主要就韩国电影三部曲进行分析,在了解韩国青春电影的同时,为国内青春电影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共振传播理论为依托,以《闪亮的坐标》节目为例,探析共振传播视角下红色文化节目的融合创新。红色文化节目《闪亮的坐标》在内容制作上,以诵演模式为表现手段,通过建构沉浸场景,将英雄人物同观众的故乡情结联系,实现了节目内容与观者间的情感共鸣;在内容传播上,通过"卫视+融媒体+短视频+网络平台"的传播布局,实现了多频共振,扩大了文化类节目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为红色文化节目的创新提供了新的表达形式。  相似文献   

9.
夏颖  孙小涵 《视听》2023,(5):39-42
电视剧《麓山之歌》凭借新颖的美学风格、审美趣味和主题构建给观众带来独具特色的视听质感和追剧体验,在2022年热播剧中成功“破圈”。它不仅填补了工业剧在荧屏的空缺,也在叙事策略和精神表达上为新时代中国工业题材电视剧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新时代的工业剧要以扎实、创新、优质的内容,奏响兼具社会意义与文娱意义的工业之歌。  相似文献   

10.
公益广告是展现公益的情感诉求,象征符号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以央视的公益广告《包住篇》为例,探索"包住"这一符号的象征性意义的建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公益广告正是通过象征性的意义建构,用情感诉求引发受众的共鸣。  相似文献   

11.
记录电影《四个春天》是一部备受关注的纪录片,它从人文纪录片的视角记录了两位老人四年间平凡的生活,记录了普通百姓的真实情感,引发了观众广泛的情感共鸣。本文试图从形式与内容、影片承载的社会意义及非虚构叙事的表现手法等几方面,分析《四个春天》的艺术特质。  相似文献   

12.
看完《红色恋人》,我不禁想起80年代初期的影片《刑场上的婚礼》。一对革命的青年男女,为了地下工作的需要而假扮夫妻并逐渐相恋,因为叛徒的出卖不仅过早地结束了他们热爱的革命事业,更毁了他们美好的红色恋情。此情此景何其相似!然而正如某些评论所说,《红》片中的共产党人“靳”是“一个全新的地下工作者形象”,他的言行“不是按照过去中国电影的思维演绎的”,我一点也找不到当年观看《刑》片后的激动,甚至有些怀疑是否由于时代的隔阂,不仅无法体会更无法理解红色恋情的真谛所在。也许《刑场上的婚礼》设计的爱情过于简单:在…  相似文献   

13.
中国图书市场上的狼文化热潮最初由《狼图腾》掀起。在这个竞争极其激烈的时代,《狼图腾》所倡导的强悍进取,永不满足的"狼性"精神,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成为很多公司白领的抢手读物,更成了众多企业的学习榜样。人们对于狼的强烈兴趣与关注,伴随着浓烈的男性特有的血性与粗犷。在沈石溪、姜戎这样的男性作家主导的动物王国,尤其是在狼的世界里,狼的故事与文化,体现出的是一种  相似文献   

14.
湖南卫视在2013年第四季度重磅推出了一档明星亲子互动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这档节目以五对星爸萌娃为主要表现对象,通过一系列游戏活动全方位展现了现代亲子关系,引起诸多电视观众的情感共鸣,同时也引发观众对父亲这一家庭本位角色的思考。本文着力从父职参与的角度探析《爸爸去哪儿》火爆荧屏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马丽  汪洋 《今传媒》2023,(11):173-176
红医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医学工作者在医疗卫生实践中取得的辉煌成就,是红医战士理想信念的价值彰显,是共产党人红色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医精神既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本文提出要将红医精神融入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践,进一步展现医学院校立德树人的使命与追求,让医学生重温革命历史,旨在帮助医学生传承红医精神、找准自身定位、承担社会责任,助力“健康中国”目标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16.
何修猛 《东南传播》2018,(6):137-139
电视政论片借助文学解说词和电视画面、音乐音响的自由切换与相互补充,通过重构社会记忆,展示政治理论精要,唯有俘获了受众的共鸣心理,才能形成叙事张力.《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规范遵循共鸣策略的叙事框架,通过建构公共性议题、描摹公共生活经历、突显新闻接近性,有效引发了受众的政治认同心理,播出后好评如潮.  相似文献   

17.
闫铮 《出版广角》2021,(8):92-94
正定是歌谣之乡,《正定歌谣》是关于正定民间口头文学的成果集.《正定歌谣》的出版难点反映了民间文艺出版存在的一些问题,民间文艺出版机构要勇担重任,争取政策和项目资金支持;深入调研,关注优秀作者的发现和培养;推进融合出版,引发读者共鸣,进而加强民间文艺的出版、研究、宣传工作,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相似文献   

18.
《舌尖上的中国》播出之所以引发观众共鸣主要在于它带给了观众清新的味觉、视觉、情感、精神、文化等方面的满足,其传播成功之道在于视角选择的独特、主题的巧妙涵化、叙事的故事化、诉诸情感的唤醒、剪辑的精准到位、新技术的运用和音乐的巧妙运用等,论文最后指出了《舌尖上的中国》给中国纪录片发展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共振传播理论为依托,以《闪亮的坐标》节目为例,探析共振传播视角下红色文化节目的融合创新。红色文化节目《闪亮的坐标》在内容制作上,以诵演模式为表现手段,通过建构沉浸场景,将英雄人物同观众的故乡情结联系,实现了节目内容与观者间的情感共鸣;在内容传播上,通过“卫视+融媒体+短视频+网络平台”的传播布局,实现了多频共振,扩大了文化类节目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为红色文化节目的创新提供了新的表达形式。  相似文献   

20.
陈琳 《视听》2016,(6):87-88
戏里讲述平凡爱情,戏外引发追剧狂潮。《父母爱情》自2014年播出以来,先后被各大卫视转播,吸引了不同年龄段的观众,甚至形成"举家追剧"的收视效应,如醍醐灌顶,为这个物质繁华、情感空虚的社会上了一堂朴实生动的婚恋教育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