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在散文《雪》中描摹了三个意象,作为雨的精魂的朔方的雪契合了鲁迅的“尊个性而张精神”的主张,也是他不绝的希望象征物。  相似文献   

2.
周锡贤同志认为:“鲁迅先生的《雪》是见雪生情,借雪抒情,而情思寄托在‘雨’上”。我以为这一结论是背离鲁迅先生原意较远的。周文在分析《雪》写作的历史背景时说:“一九二五年一月,在‘暖国’——以广州为中心的粤闽地区,革命形势是好的,工农革命运动方兴未艾。”而“身处黑暗严酷的北京的鲁迅,……深感孤军奋战的寂爽,对‘暖国’的向往是很自然的。”在文章倒数第三节里,他又指出:“一年半以后(一九二六年八月),鲁迅还是(着重点本文作者加,下同)离开北京,去了‘暖国’的厦门,不能不说他还是抱着希望去的。”根据这句话并顾及整节可以看出,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散文诗《雪》是一篇较难讲解的课文。要是单讲雪,倒也容易理解:江南的雪是滋润美艳的,孕育着春天的消息;朔方的雪蓬勃奋飞,跟严酷的黑暗现实进行着英勇的斗争,以此阐明鲁迅写作本文的思想感情,也显得合乎情理。难就难在:既然是写雪,为什么开头结尾却都写了雨?怎样理解“暖国的雨”和“雨的精魂”?它们对表达主题思想起什么作用?在通篇结构安排上又处于什么位置?这些问题不搞清楚,全文的主题就不鲜  相似文献   

4.
“冷眼向洋看世界”是毛泽东同志《七律·登庐山》诗句。诗自公开发表以来,注者颇多。对这句诗的解释,有的说:“‘冷眼’:严峻、蔑视的眼光。‘冷眼’与鲁迅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中的‘横眉冷对’意义相近。元曲《潇湘雨》中有‘常将冷眼看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的句子。”因此认为这句的意思是:“毛主席站在庐山之巅,放眼世界,极端藐视那些进行反华大合唱的帝、修、反的丑恶表演。”  相似文献   

5.
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鲁迅杂文“吸引我的一方面固然也是幽默,一方面却还有别的,就是那传统的称为‘理趣’。”传统的“理趣”原来说的是诗的范畴。沈德潜在《说诗醉语》中指出:“杜诗‘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水流心不竟,云在意俱迟’,俱入理趣。”朱自清先生所说的鲁迅杂文的“理趣”,渗进入现代的“幽默”;而鲁迅式的“幽默”之中,也饱蕴着“理  相似文献   

6.
雪之署于杂文《“两个桃子杀了三个读书人”》,有的人认为这个笔名“同本文联系起来看,正是给三个‘读书入’昭雪冤枉——他们并未被‘二桃’所杀,只是被教育总长的不通所杀罢了!”有的人则认为“雪,洗涤之意也;之,为代词,系指‘二桃杀三士’这个典故”。我觉得这二种说法对“之”字的理解均不甚妥恰。说鲁迅是为三个“读书人”昭雪,是不通的,因为他们并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答北斗杂志问》讲了八条创作经验,其中的第七条说:“不相信‘小说作法’之类的话”。这个意思,鲁迅在其它文章中也谈到过,例如:在《两地书·序言》中说:“我们都未曾研究过‘尺牍精华’或‘书信作法’,只是信笔写来,大背文律,活该进‘文章病院’的居多”;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所以‘小说作法’之类,一部都没有看过”;在《不应该那么写》中说:“现在市场上陈列着的‘小说作法’,‘小说法程’之类,就是专掏这类青年腰包的”……鲁迅的意思是明白的,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第二是要看别人的作品,至于“现在市场上”的什么“作法”或“法程”之类的书籍则不要去相信。那么,能否由此而引出这样一个结论:因为鲁迅告诫过“不相信‘小谈作法’之类”,所以凡是“作法”一类的书籍都是不可信的?我以为不能。首先,鲁迅并未一概否定过“作法”一类的书籍。1932年4月,也就是在写了《答北斗杂志问》后的四个月,鲁迅又写过一篇《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诀》,其中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雪》被收录在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科书中,读完附录《追求美好理想的心声》,有几个问题总是萦绕在脑际,挥之不去。《雪》的主旨是什么?鲁迅为什么要写“江南的雪”,其用意是什么?如果像附录中所说,“鲁迅在自然景物描写中寄托了自己的爱憎感情,向往江南雪景温暖的春天一般的美好理想,而憎恶把朔方的雪变得孤独和冰冷的严酷的冬天,就是鲁迅在这篇散文中所寄寓的幽深的情怀”。“在这些‘江南的雪’的情景描写中,鲁迅倾注了自己多少向往、景慕的深情,美好的图景,寄寓了追求美好理想的心境”。那么文章第三段该如何理解?“晴天又…  相似文献   

9.
有段意趣隽永的文坛佳话 ,极为耐人品味 :郭沫若与茅盾都非常敬仰鲁迅先生。有一次 ,他们谈起鲁迅的名言“俯首甘为孺子牛” ,深为鲁迅的精神所感动。郭沫若真诚地说 :“鲁迅愿做一匹为人民服务的‘牛’ ,我呢 ?我愿做这匹‘牛’的‘尾巴’。”茅盾莞尔一笑 ,接着说 :“那我就做牛尾巴上的‘毛’。”从敬仰鲁迅到学习鲁迅 ,郭沫若与茅盾的自喻蕴含着谦逊和献身的高洁品格。鲁迅自喻为“牛” ,郭沫若自喻作“牛尾巴” ,茅盾则自喻为“牛尾巴上的毛” ,这一个接着一个的比喻从大到小 ,由整体到局部 ,环环相扣 ,层层推进 ,相映生辉 ,使表意生动…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散诗《雪》。我至今尚能记诵。 在备课时,我参阅了人教版的教学用书,写好了一篇简案。便去上课。其中课后《研讨与练习》有一题要求学生理解“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的意思。我照例是让学生先思考再讨论后回答,可是被提问的几个学生,站在那里,摇摇晃晃.没有人能说出个所以然来。[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傍晚,突然下起了雷阵雨。莉莉趴在窗台上兴奋地叫着:“妈妈,快看,Itisabigrain.”“什么?”妈妈愣住了,随即恍然大悟,“莉莉,你错啦,应该说itisaheavyrain。”“‘一场重雨’?”莉莉糊涂了,“真没道理呀!‘大’的英文是big,那‘大雨’不就是abigrain吗?”“你只说对了一半。Big  相似文献   

12.
1957年,毛泽东邀请诗人臧克家谈诗。臧克家提到毛泽东的词《念奴娇·雪》,问道:“‘原驰腊象’的‘腊’怎么讲?”毛泽东和蔼地反问道:“你看应该怎样讲?”臧克家说:“如果作蜡烛的‘蜡’,比较好讲,而且‘原驰蜡象’也与上句的‘山舞银蛇’正好对应。而原来作腊月的‘腊’就有点费解。”毛泽东点点头说:“好,你就替我改过来!”毛主席的“一字师”@周洪林  相似文献   

13.
朱华云 《语文天地》2012,(10):22-23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以下引文除特殊标注外均出自鲁迅先生的《雪》)的确,在那"滋润美艳"中,我们也不难看到那"如包藏火焰的大雾"的雪在"无边的狂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在升腾、旋转,最终成为精魂。不得不说,这"滋润美艳"和"如  相似文献   

14.
发表在《江苏教育》(中学版)去年第二期上的周锡贤同志的《谈〈雪〉中的“雨”》一文,认为《雪》中的“雨”是“春风化雨”的意思,是革命大好形势的象征。这是作者感情的寄托,也是全文主题之所在。他认为《雪》中的“暖国”指的是“以广州为中心的粤闽地区”,而“当时的广州是全国革命的中心”,所以《雪》的开头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喛国’形势的赞美、向往之情”。据此,作者认为《雪》“表达了作者为争取革命胜利的前途而坚持战斗的信心和决心”。首先,我认为,这种理解不符合鲁迅先生当时的思想实际。包括《雪》在内的《野草》  相似文献   

15.
知识卡片郭沫若和茅盾都十分敬仰一代伟人鲁迅先生。有一次,他们谈起了鲁迅的名言“俯首甘为孺子牛”,深为鲁迅的精神所感动。郭沫若真诚地说“:鲁迅愿做一匹为人民服务的‘牛’。我呢?我愿做这匹‘牛’的‘尾巴’。”茅盾莞尔一笑,接着说“:那我就做牛尾巴的‘毛’。”从敬仰鲁迅到学习鲁迅,郭沫若和茅盾的自喻蕴涵着谦逊与献身精神的高尚品格。鲁迅自喻为“牛”,郭沫若自喻作“牛尾巴”,茅盾则自喻为“牛尾巴上的毛”。这一个接着一个的比喻从大到小,由整体到局部,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使表达的意思更加生动形象,意趣盎然,从而给人以语言艺…  相似文献   

16.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喜欢阅读鲁迅的文章,喜欢阅读鲁迅小说中诸多的女性形象。记得谢冰心说过:“世界上若没有女人,这世界至少要失去十分之五的‘真’,十分之六的‘善’,十分之七的‘美’。”那么在鲁迅  相似文献   

17.
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篇文章中曾说:“……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后来在《习惯与改革》这篇文章中还说过:“倘不看清,就无从改革。仅大叫未来的光明,其实是欺骗怠慢的自己和怠慢的听众的。”这一从现实出发,改造人生的宗旨,贯穿鲁迅小说创作的始终,决定了他的小说的鲜明的倾向性和战斗性。  相似文献   

18.
江苏新编初语教材第一册课文中有一则对对子的故事: 有一次,寿老师出了个题:“独角兽”。同学们有的对“四脚蛇”,有的对“九头鸟”。老师听了只是摇头。鲁迅对了个“比目鱼”,老师这才面露笑意,要他说说这样对的理由。鲁迅答道:“‘独’有‘单’的意思,但不是数字,所以不能用数字来对;而‘比’有‘双’的意思,也不是数字……”老师听了频频点头,连连夸奖:“对得好,讲得也好!” 读了上述故事,联系我们的作文教学,感爱颇深。 首先,私塾对对是一种能力训练。提起私塾,人们往  相似文献   

19.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曾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1933年)一文中说: “自然,做起小说来,总不免自己有些主见的.例如‘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  相似文献   

20.
周先慎在《简笔与繁笔》中说:“最出色的要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那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只一句:‘那雪正下得紧。’一个‘紧’字,境界全出,鲁迅先生赞扬它富有‘神韵’,当之无愧。”那么,“紧”字的“神韵”何在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